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品設計與欣賞過程中“微”設計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微”設計概念在產品設計與欣賞過程中建立通俗易懂的可逆關系,以此增強產品設計師和消費者在當今產品市場多樣化,復雜化狀況下的自主判斷能力,進而削弱設計與欣賞之間的矛盾。方法以“設計為人”的核心思想出發,從消費者的角度對設計逆向分析與推導,將專業化思想通俗化,提出“微”設計概念,并對“微”設計概念的運用舉例說明。結論明確人與產品的關系并建立相對完善的使用系統,注重人類感官、行為、意識三者信息的集合。
關鍵詞:“微”設計;產品設計;欣賞;運用
設計本微,“微”在字典中的釋義為:(1)隱蔽、藏匿;(2)深奧、微妙;(3)微小、稍微;(4)平民化。但筆者認為,一定角度下,“微”字是對設計發展的真實寫照。設計的源頭隱蔽于人類本身,并且具有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微妙特性,在細微之處不斷成長進化,到最后活躍于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設計事實上屬于一個交流的過程[1]。
1“微”設計解析
“微”設計并不是一種新的設計方法論。也不是某類具有相同設計風格產品的集合。對于產品設計來說,“微”設計是組成設計思考的單元。而在欣賞過程中,“微”設計是一種遞推性的認識方法。“微”設計概念的兩個作用:(1)使產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更快速,可以明朗解構出人與產品的關系;(2)對消費者構架一定程度設計欣賞過程中的分析思維并使之感情化。在原研哉看來,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2]。布萊恩•勞森認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兩種思維方式是推理與想象,前者是聚集性的,后者是發散性的。聚集性思維需要分析和比較、推理和判斷,發散性思維需要感知與發現[3]。原研哉與布萊恩先生所提到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感知與發現的說法正是“微”設計概念的基礎。可以推導出,在產品設計活動過程中,先有人的感官系統、行為關系、條件意識決定人的感知與發現,然后才能分析和比較,推理和判斷,進而影響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人的感官系統、行為關系和條件意識等是設計思維的催化劑。
2“微”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產品不僅僅為人所使用,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類似,人與產品之間也可能存在親密的情感[4]。產品設計通常被賦予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兩種含義,這是導致設計過程復雜繁瑣的直接原因。反觀人與產品的關系,縱使產品設計的方法、理論千變萬化。人的感官系統、行為關系和條件意識是人們認識產品的必經途徑。人的五感,是認識產品最直接的方式。感官評價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依靠于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的感受對產品進行測量、分析[5]。設計師的設計過程中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6]。“微”設計是幫助設計師尋找設計過程中切實人類生理及心理問題的關鍵。把握這種“微”認知體系對設計理論的意義是必然的。以我們常見的無口陶瓷杯為例,首先,把瓷杯置入到一個完整的使用系統之中,然后拆分人與瓷杯的關系步驟:1)(使用前)杯子放在桌上,給予我們視覺感受。此時,產品是什么材質?顏色?結構?(感官系統)2)(使用前)人伸手去拿瓷杯(行為關系)。人會從什么角度(條件意識)?什么手勢(條件意識)去拿瓷杯?杯子給人以什么觸感?(感官系統)。3)(使用中)人拿起杯子,與人進行最為實用的關系(行為關系)。這一關系過程是否舒適?人如何得知水的溫度?(感官系統)。4)(使用后)人放下杯子,又可以怎樣放置呢?(行為關系)。這個世界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角度的問題,2012年度紅點設計獎(ReddotAward)作品45度杯(BevelCup)(如圖1),對杯子的整體造型并未有很大的改動,只是對手柄進行再設計,使杯子倒置時不是杯底而是以把手為支點使杯子45度斜靠,避免杯口直接接觸到桌面,這樣的設計既可以確保水瀝干,而且干凈衛生。從“微”設計角度的來看,這款杯子的設計過程就是在杯子的使用系統中,使用后狀態下,對人和杯子之間行為關系的改變。在產品設計中,細節是設計作品深化主題、拓展內容、提升品位并經得起推敲的關鍵所在,細節的準確、生動可以成就一件成功的作品,細節的疏忽同樣會影響一個成功的規劃[7]剝離“微”設計對設計的思考,是設計師設計思維的不竭源泉。設計師在使用系統中,改變或添加人與產品的感官信息、行為關系與條件意識。
3“微”設計在欣賞過程中的運用
大部分產品的價值是體現在使用過程中的,在欣賞一件產品時,由于這一關系可能并未建立在使用過程中,所以欣賞者必須要展開自己的想象,將自己與產品模擬在一個較為完整的使用系統中。將該系統微化成使用前、使用中與使用后三個狀態,又把這三個狀態中的用戶體驗分別微化成人類感官系統的多樣性、行為關系的變化性和條件意識的傳遞性。三種微信息的集合即是產品對欣賞者的價值體現。從“微”設計的角度來講,設計欣賞是對設計過程的解構。欣賞不同產品,其過程會有所不同,大體上,按照產品的構成層次,可以把欣賞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感知設計的形式。欣賞主體通過自身感官對設計的形式進行感知,以迅速獲得對產品的整體印象,完成對產品形式層的理解。當我們欣賞一件作品的時,首先進入視野的是色彩、造型、材料、工藝等形式要素,也就是說欣賞主體是從形式開始進入欣賞活動的。2)體驗設計的功能。體驗設計的功能是欣賞者與設計建立使用系統所獲得的美好感受及回味。設計功能的體驗是多方位的,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途徑對產品所具有的功能進行體驗。3)領悟設計的含義。再設計欣賞過程中,處于最高境界的是對產品所蘊藏的精神含義的感悟。設計欣賞不能停留在表面,還要深入到產品所表達的精神和觀念中去[8]。借此了解產品所傳遞的思想情感、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總之,欣賞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欣賞的結果是人感官系統、行為關系收集信息的集合體,并伴隨產生條件意識的一種精神對話和設計伊始的感動。這與“微”設計概念的精神不謀而合。從“微”設計角度來講。欣賞過程是對設計方法論的一種解構。以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的設計作品“壁掛式CD機”為例。1)在視覺上(使用前)。它突破了盒子式的一般CD機的形象,形式上向傳統CD機提出了挑戰,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CD機的視覺認識——聯想排氣扇的形狀做出外觀的改變,造型簡樸,但產品的顏色并不突兀,取消了指示燈和按鍵,僅以一根拉繩控制,結構簡單。2)在聽覺上(使用中)。這一項是CD存在的價值,無需改變。3)在觸覺上(使用中)。聯想到一般CD機“微”設計的觸覺。這一設計無疑是顛覆的,由于取消了按鍵,這一產品的使用就避免了人在視覺信息下決定觸覺反饋信息的繁復性和失誤性(不用尋找播放、暫停等按鈕并用手按下的行為)。這一設計使消費者與該產品的行為關系更為簡單明了。由于該產品在使用前和使用后的狀態基本相同,故無需對使用后的產品狀態做分析。4)在條件意識上。條件意識是設計師賦予產品的設計語義,從欣賞的角度來說,伴隨著人的感官系統,行為關系所收集的信息陷入思考。產品首先給人平衡、和諧、簡樸的感覺,后續設計相呼應。過去的電燈多是拉繩開關,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反復拉動開關讓電燈不斷開閉的經歷。而此時在拽動這款播放器的拉繩時,不再是燈光的明暗,而是美妙的音樂[9]。我們能大致了解深澤直人設計此產品的初衷——和諧、簡樸、舒適。懷念對舊時“微”設計中存的那種愜意與自然。
4結語
設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未停歇。現代產品設計理論與欣賞更是人類文明傳承下來的寶藏。產品設計這一具有創新與服務雙重色彩的學科特性。決定了設計從來都是成長于如何更好的服務于人?人們如何認識設計?這種雙向交流之中。所以,設計在社會中的發展方向絕不是僅僅由設計師的水平高低決定的,設計意識在社會意識中的培養亦是設計能夠更好、更快發展的必要因素。因此,“微”設計存在于當今眾多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意義是為廣大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相對和諧又理性的關系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趙智峰.基于設計心理的產品包裝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5(1):144-144.
[2](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6-7.
[3](英)布萊恩•勞森.設計師怎樣思考:解密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劉金磊.人與產品親密情感研究—以手機和可攜帶電腦為例[D].復旦大學,2014.
[5]姜文.產品設計中感官評價方法的應用研究——以吹風機為例[D].江南大學,2013.
[6]歐陽乃馨.湖大電動車概念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3.[7]蘇克.細節——設計的成與敗[J].裝飾,2008(8):106-107.
[8]劉青.論設計欣賞及其作用[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4):191-192.
[9]王冠博.造物的意蘊——產品語義的情感表達[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作者:劉恩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