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書籍封面設計的民族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書籍屬于當時重要的文化消費商品,其封面設計包裝和其他商品一樣需要挖空心思和投入相應的資金,從而達到更好地將商品銷售出去的目的,追求書籍封面設計的“醒目”“、震撼”,成為書刊商家和封面藝術設計者的共識。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書籍成為重要文化商品的共同觸動下,書籍封面的種類逐步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為了獲得更好的書籍銷售市場,民國時期各大出版機構在沒有設置專職的書籍封面設計、裝幀設計家的情況下,專門聘請了大量的作家、教育家、畫家等從事書籍的封面設計、裝幀藝術設計,其中,魯迅、豐子愷、聞一多、葉靈鳳、陶元慶、陳之佛等人也參與到書籍封面設計、裝幀藝術設計的過程之中。這些藝術和教育名家們在為書籍設計封面和裝幀之時,注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設計中體現出顯著的民族性特征。同時,他們還將西方的藝術思想大膽地引入到書籍封面設計中來,實現書籍封面藝術設計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時具有創新性,實現中西藝術的結合,推動了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裝幀藝術設計的發展。該時期的封面設計藝術作品已經較為成熟,并不是簡單地模仿西方國家書籍的造型,而是在對西方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部分西方文化中先進的元素有選擇性地融入、應用到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之中,較好地表達了設計家的藝術思想,實現中西方國家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合。比如,在陳之佛設計的《小說月報》、《東方雜志》的封面之中,其采用了中國古典的圖案,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性特征,同時其圖案樣式豐富多彩,不僅有中國的傳統圖案,同時還有西方圖案和日本圖案,封面設計具有顯著的創新性。該時期書籍封面設計中大量使用美術字,將中國漢字進行幾何化、圖案化的變形,從而讓書籍名稱的漢字與其他相關漢字也成為封面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良好的審美效果。
二、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的民族性
民國時期,學習借鑒西方文化已經成為一股潮流,甚至不少人還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傾向,許多文化藝術作品均注重借鑒西方造型及其經典人物,有不少西方造型直接被移植到中國書籍的封面上,而這些封面的造型和書籍的內容之間并無必然聯系,此種“照搬”的封面藝術設計逐步受到了人們的反思。比如,魯迅就十分反對單純的“拿來主義”,反對在封面藝術設計中“照搬”西方造型,對如何融合中西方文化運用于封面藝術設計進行了探索,魯迅為此作出了突出貢獻。魯迅在《論“舊形式的存在”》一文中提出“:我們有藝術史,而且生在中國,即必須翻開中國的藝術史來?!?/p>
在具體的實踐中也同樣如此,當時出版的魯迅的許多書籍均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金石篆刻、漢代畫像磚等經常性成為魯迅書籍封面設計中的造型,,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性特征。比如,《桃色的云》是魯迅的翻譯作品,該書于1923年出版發行,該書是一位盲人詩人的童話集,在對書籍的封面進行設計之時,使用了飛禽走獸以及橫條帶狀的造型圖案,這些元素是從漢代畫像磚中提取出來的,具有顯著的民族性特征。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心理結構,在藝術作品上表現出來就是,非常注重想象,強調一種情緒上的和諧,不喜歡物欲化,而是注重精神的享受,注重情理交融。因而,民國時期不少藝術家的書籍封面設計作品,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民族元素,賦予了封面設計中國靈魂,和西方文化中注重感官刺激的審美傾向完全不同,通過運用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描畫圖案,以此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與內涵,促使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裝幀藝術設計具有顯著的東方神韻,民族性特征十分顯著,讓讀者在翻閱書籍之時就感覺到東方神韻在嘩嘩流淌。1927年,《文藝與》一書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在表現“性”的封面設計之中,設計者并非像西方國家的書籍一樣直接將那些和相關的元素展現在封面上,而是以高雅的花朵、富有生命力的葉子來象征書籍的內容,可謂超凡脫俗、高雅豐富。民國時期許多雜志的封面設計中,也非常注重傳統民族元素的運用,不少雜志的封面設計將傳統文化中的敦煌藝術、石刻、青銅器、瓦當紋樣、彩陶、青花等作為設計的元素、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民族性特征。比如,《甲寅》雜志就是此方面十分經典的案例,其封面采用古代的器物造型作為圖案,而《甲寅》這個雜志就是積極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的刊物,將中國的古典形式和刊物的內容相互結合起來,同時也將字體較為巧妙地融合到器物之中,為了突出“甲寅”,還刻意刻畫了一只老虎在封面的下方,十分令人矚目,設計可謂十分獨到,是體現民族性特點封面設計之佳作。
三、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的創新性
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的生命力還在于,不僅較好地傳承了傳統、民族特點,封面設計者們還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在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推動下采納西方文化藝術的精華,推動了該時期封面設計的創新發展。隨著民國時期書籍買賣市場的逐步發展繁榮,人們逐步發現在封面設計中賦予更多的視覺元素更能夠獲得讀者的喜愛,因而逐步開始重視在書籍封面中融入更多的視覺元素。剛開始時,部分出版發行商將月份牌上的仕女圖運用到書籍的封面上,后來發現能夠增加書籍的銷量,其他出版商紛紛效仿,直至最后發展成為書籍封面設計中的視覺文化。魯迅的《偽自由書》被查禁之后,魯迅將其書名修改為《不三不四集》予以繼續出版發行,而且還在封面的上方加上“weizjushu”的條幅,封面的視覺文化與魯迅的個性獲得了一致。此外,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文化中的元素也逐步豐富了民國時期書籍封面設計中的元素,使封面設計更具創新性。
由曹辛之設計封面的書籍《好望角》于1944年出版發行,封面插圖中便有荷蘭海上漁夫的元素,顯得美麗而質樸,極富創新性。民國初期,書籍封面的作用主要是保護書籍的內頁,其作用較為單一,后來通過創新發展之后具有審美功能、介紹說明圖書內容功能、廣告功能,其功能作用向多元化、創新化的方向發展。民國中后期,書籍封面不斷實現新的創新發展,不同形式和風格、不同內容的書籍封面開始獲得了自由的發展。比如,民國中后期的書籍封面插畫中,出現了版畫、水粉畫、抽象畫、水墨畫、水彩畫等,封面插畫靈活多樣、內容豐富,較之民國前期顯得極富創新性。
作者:劉艷 錢濤 單位: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武漢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