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年人需求療護建筑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背景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預計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55億,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2900萬人,空巢和獨居老年人高達1.18億[1,2],出現了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壽齡高、空巢多等特點,加之家庭結構的小型化、核心化趨勢明顯,老年人“孤獨死”現象日趨嚴重。高齡、空巢和獨居老人在生命終末期需要完善的醫療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服務,而現有的養老醫療設施體系難以滿足臨終階段老年人這一復雜的需求。目前老年人安寧療護機構的建設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關于安寧療護建筑及空間上的討論和研究仍然有限,深入的理論研究資料相對較少,探討老年人安寧療護建筑設計與其安寧療護需求、行為特征、生理與心理以及精神文化層面的要求相匹配,對解決我國老年人口的安寧療護問題,緩解因人口老齡化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本研究擬通過對老年人安寧療護建筑設計相關文獻的梳理,以期為進一步地深入研究提供可用的參考。
2老年人安寧療護的理論研究基礎
2.1安寧療護的概念
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將臨終關懷、舒緩醫療、姑息治療等統稱為安寧療護。其定義是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期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3]。安寧療護試圖改善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解決他們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問題,預防、緩解他們的痛苦。
2.2安寧療護的理論發展
國外安寧療護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階段,以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機構——圣克里斯托弗臨終關懷院的建立為時間節點,可以將其分為前后兩個階段。臨終關懷的早期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4],由宗教團體建立的早期臨終關懷所,接納來自不同背景和地區的臨終者。現代臨終關懷運動很大程度上是對醫院建筑的系統、環境以及它們處理死亡問題不滿的反映,隨著社會對死亡認知的變化,迎來了臨終關懷作為一種新建筑類型的時代。我國最先開展安寧療護工作的是香港、臺灣地區,內地(大陸)安寧療護事業的起步較晚,但隨著對生命認識的深入和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安寧療護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表1)。
3老年人安寧療護需求與行為特征
3.1老年人的需求及行為模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不可避免地出現衰退的狀況,尤其是當人的年齡高于65歲時,身體各項機能的退化速度將急劇增加,如視力、聽力、平衡能力及運動能力等都會隨之衰退,那么身心機能不同的人生活需求與模式就會產生區別。李慶麗、李斌等人針對老年人生活行為的內容進行了概括:滿足生存基本需要的睡眠、飲食、家務等生活“必需行為”;無為發呆、小憩的“靜養行為”;看電視、聽廣播、閱讀報刊、運動鍛煉、宗教信仰等的“休閑行為”;人際交往的“社交行為”;接受個人照料、護理和醫療照料、心理安慰的“照料行為”[5]。這些生活行為所占比重依據老年人的個人興趣和身體狀況而定。
3.2老年人臨終安寧療護需求與行為特征
處于臨終階段的老年人除了要滿足上述的各種需求,還因臨終階段醫療護理及臨終關懷復雜的癥狀與需求,有不同于普通老年人的地方。從崔以泰等人調查研究中可知老年人臨終需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盡力救治、延長生命;減輕病痛;醫護人員及家屬能夠提供多樣化的照護;希望有一個舒適的臨終環境[6]。然而,大多數臨終患者基本上常年處于臥床的狀態,對他們來說,與其他空間比較,病房的使用頻率最高,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從仰臥的角度感受病房。因此,病房的空間環境質量、空間設計形式及空間裝飾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創造一個適宜臨終患者的各種需求,同時又能提高工作人員效率的空間環境將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4老年人安寧療護建筑設計研究
國外對安寧療護在建筑和空間上的討論及研究成果相對豐富。KenWorpole認為臨終關懷中心應設在急癥醫院設施附近,選址應考慮到道路網和公共交通設施,以確保最佳的可達性[7]。在“MakingHospiceSpace”中KenWorpole探索了當代臨終關懷空間方面的問題,針對臨終關懷的出入口空間、靈性空間、理想地點等闡述其在設計時應該的注意問題。StephenVerderber和BenJ.Refuerzo認為“好的”臨終關懷建筑本身可以像藝術一樣作為治療的一種手段,讓其空間本身具有藝術性,發揮建筑作為治療的藝術表現[8]。SarahMcGann164以愛爾蘭臨終關懷院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將臨終關懷概念化為“一個由內而外的建筑”,認為臨終關懷建筑是一個“部分建筑”:部分住宅/部分社區,部分酒店/部分醫院,部分家庭/部分花園。他利用列斐伏爾空間理論框架中的“感知的”“構思的”“生活的”元素分別與“前面/后面”“前景/避難”“隱私/社區”理論相結合(圖1),動態地、整體地去分析臨終關懷空間的生產。本文對國外的老年人安寧療護建筑設計的優秀案例進行資料整理及設計要點總結(表2)。在建筑設計及空間優化方面我國對安寧療護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論文主要闡述我國現有安寧療護建筑的類型,論述其發展、演變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多停留在發展歷史及相關理論梳理的基礎研究層面。如余翔的《我國寧養建筑設計及其發展前景研究》與王圣潔的《我國臨終醫療類建筑的發展及其設計策略研究》論文,主要對寧養建筑與臨終醫療類建筑的選型、布局與選址等進行論述,介紹其發展、演變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此外,王雨潔的論文《陜西慈善醫院典型空間設計研究》對臨終關懷護理單元簡要概述,梳理了臨終關懷的發展歷史及其護理單元形式。
結語
(1)國外對安寧療護建筑設計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和持續性的特點,試圖從各個視角探索安寧療護建筑的優化設計策略。而國內對安寧療護建筑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紹其發展歷史、建筑類型及未來發展趨勢,仍處于基礎理論的研究層面。(2)國內鮮有獨立型安寧療護建筑形式,大部分的安寧療護病房都是附屬醫療類建筑或老年護理院進行設置,而現代安寧療護機構是一種獨特又獨立的建筑類型,我們應該根據國情適當發展一定規模的獨立型安寧療護建筑。(3)國內現有安寧療護建筑設計大多是從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出發,對老年人行為特征、精神慰藉及安寧療護需求等因素考慮不夠,如何創造出讓患者在生命最后階段活得有尊嚴的空間場所,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作者:李東會 王洪羿 單位:蘇州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