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居住環境設計透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骨架搭好了,用皮制的“額倫”“鐵克沙”草或蘆葦制作成覆蓋物。“斜仁柱”一般在東南面留門,內側懸掛一張狍皮門簾,遮擋風雨,并防止蚊蠓入室。在室內中央支個吊鍋,既可以生火做飯、取暖,也可以驅逐蚊蟲。為了便于排煙,在苫蓋“斜仁柱”時要在頂端留出一個空隙。為防止雨水熄滅篝火,在空隙下做一個樺皮水槽,使雨水流出室外。
“奧倫”的主要用途是存放物品,把暫時不用的衣服、被褥、肉干、糧食、野菜及子彈等儲存在這里,“奧倫”一般搭蓋在比較僻靜的地方。這種倉庫屬于小家庭所有,但是當氏族內的人甚至外氏族的人在獵不到野獸時,可以到“奧倫”中取食物,事后告訴主人一聲或如數換上就可以。
“斜仁柱”于“奧倫”圍合成了原始鄂族人民生活居住的環境空間,他們于自然相和諧,過著簡單淳樸的游獵生活,鄂族傳統居住環境的地域特點,能在當地居民中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同時,鄂族地方居住環境在適應當地氣候、利用當地資源潛力,表達當地居民思想意識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點,從中我們不但可以探索歷史的信息、文化的信息,而且還有許多技術上得借鑒意義。但是鄂族從事游獵生產不利于新政府組織和開展與鄂族切身利益相關的建設事業。而且,客觀地講,游獵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方式,的確不利于人口興旺和物質生活質量改善。因此,要使鄂族納入全國總體發展計劃,必須改變游動的,居無定址的生活方式,實現定居。
鄂族從定居到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指令性的“禁獵”轉產,該族由單一狩獵經濟向多種經濟類型的過渡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鄂族人民生活條件發生明顯變化,“棄獵歸農”一部分開始經營農業的鄂族人都要蓋土窯子和木刻楞房。蓋這種房子時一般要選擇有山,有水,開闊的地方,離獵場近的地方。土窯子有兩種,一是在朝陽的山坡挖一個約一米多深的土坑,土坑內立幾根柱子,釘上兩根橫梁,選較長的椽子擺在橫梁上,并直接插入土坑的邊沿,上面擺一層柳條,抹上一層泥,再粘上草。三面的墻壁便是坑壁,朝陽的一面安上門窗,屋內搭上兩張后三張木架鋪,屋中央生火。這種土窯子最大的特點是暖和,但較潮濕、昏暗,這是鄂族人較早期的居住發。另一種土窯子于第一種蓋法相似,不同的是不挖土坑,而是在平地上搭蓋,四面的墻都抹上泥,室內也不搭木架鋪,而是搭火炕。這種土窯子比以前有所進步,不僅明亮,而且也不潮濕。
木刻愣房,是整個房子都用大木垛起來。過去大小興安嶺木材很多,蓋這種房子比較容易。蓋房的木材要選直徑30厘米左右粗的圓木,并把兩端砍成同一規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后把坎好的大木一層層垛起來。要保證兩端相接處咬合在一起并嚴實合縫,把所有縫隙用泥封死,再搭蓋上房蓋,安上門窗既可以居住了。這種房子既暖和又可就地取材,一直是鄂族人樂于修建的住房。現在,國家為鄂倫春族獵民建設了獵民新村,全部是三間的磚瓦房,中間是廚房,兩邊房間住人。房前房后都有很大的菜園子,里面種植蔬菜和養殖木耳等。城市里的鄂倫春族已搬進了樓房。
鄂族人民從原始生活到“棄獵歸農”再到“禁獵條列”的施行再到建設獵民新村,他們的生活發生著變化,原始生活是簡單的向自然索取,“棄獵歸農”建設獵民新村后,鄂族人民逐步于社會生活接軌,過著定居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在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子孫后代創造好的居住環境,同時又必須控制并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使用,不給自然環境增加額外的負擔,實際上是為了實現自然索取于回報之間的平衡。鄂族人民在政府的帶領下正朝著走居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
作者:霍爽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