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游憩景觀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黨的以來,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之一,為四川省成都市以川西林盤為代表的農村實現改革與發展五大目標帶來了新時代的發展思路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本文以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對口大邑縣同心村“精準扶貧”標志性工程“同心村游憩景觀提升項目”為例,通過回溯該項目的規劃思路、設計理念和施工及呈現過程,總結川西林盤游憩景觀設計實踐過程中的具體經驗,力求為政府相關部門及類似項目實踐提供完善的設計原則和建議,形成一套具有一定示范意義的林盤游憩景觀提升項目設計案例。
[關鍵詞]鄉村振興;川西林盤;游憩景觀;景觀設計
1“鄉村振興”與“游憩景觀”概述
2017年,為貫徹落實黨的有關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總目標和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國務院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要確立和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意見中提出要著力改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立足于鄉村游憩景觀發展,通過發揮優質旅游資源、運用政策優勢,加強資源優勢,突出了“游憩景觀”在鄉村發展中重要的抓手作用,明確了“游憩景觀”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1]。日本政府在20世紀中葉開始關注鄉村振興問題。彼時,二戰后的日本迎來了經濟高速增長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原有的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小農經營制度引發的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凸顯[2]。由此,《農業基本法》于1961年頒布實施,提出“完善鄉村交通、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婦女就業環境,提升農民福祉”戰略方針。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日本政府為保障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持續性以及切實落實鄉村振興政策,從立法、組織機構、資金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政策落實程度。具體到“鄉村景觀”和“游憩景觀”部分,日本政府從1965年開始,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農村景觀保護提升等方面入手,通過改善生活環境硬件設施提升農村居民和歸鄉人員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態景觀,弱化了城鄉生活差距。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同時,日本政府也注重對當地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筑景觀進行保護,于1968年施行的《城市規劃法》為保留和維護農村地區歷史建筑和景觀提供了法律依據。1997年,隨著日本經濟快速發展,農村景觀治理和維護的重點由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景觀與防災、現有居住環境維護提升以及農村地區商業開發方面。進入21世紀,日本政府持續增加對農村地區生活和游憩景觀的政策鼓勵和制度支撐。2004年,日本政府通過《景觀法》施行以及由政府推動、農村社區和非政府組織主導的“美麗鄉村復興”項目,從農村景觀維護為重點進一步提升為按照景觀類型細化提升農村景觀。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游憩景觀”發展而言,要使“游憩景觀”規劃與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就要使鄉村“游憩景觀”響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3]。鄉村“游憩景觀”建設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手段,要在規劃前進行充分調研和分析,保障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民受益的長期性和穩定性。進入新時代,黨和政府持續加強對鄉村旅游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積極對口幫扶成都市大邑縣同心村實施對口扶貧工作和鄉村振興建設,通過進行鄉村“游憩景觀”建設,利用鄉村“游憩景觀”建設對同心村村民居住環境和鄉村旅游環境進行改善,對同屬川西林盤區域的其他鄉村旅游規劃項目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讓四川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打造一批集農業文化創意、生態飲食體驗、特色食材交易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的農村發展目標得以落地生根。本文以筆者參與設計的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對口大邑縣同心村“精準扶貧”景觀提升項目為研究對象,通過項目解析和實踐經驗總結,為政府相關部門及類似項目實踐提供完善的設計原則和建議。
2項目背景與實施
2.1項目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成都市依托川西林盤特色在全國率先開創了以“林家樂”為主體的鄉村旅游模式,迅速帶動了周邊郊區鄉村經濟、產業和環境發展。近年來,隨著旅游消費者出游動機的改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川西林盤游憩景觀的同質化和林盤建筑城市化制約了林盤旅游向以度假和體驗為主的鄉村旅游新形式發展,“林家樂”類型的鄉村旅游吸引力逐漸弱化、邊緣化。同時,隨著成都市周邊地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向城鎮轉移,出現了大量空心林盤,極具川西平原特色的林盤景觀和林盤生活文化正遭受著不可逆的破壞。四川省為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確立“打造一批集農業文化創意、生態飲食體驗、特色食材交易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的發展方針,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基金會、高校和志愿者參與川西林盤保護與發展事業的積極性。本項目作為一項實踐性研究,在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結合省內外眾多理論研究和實際案例,通過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對口大邑縣同心村“精準扶貧”景觀提升項目設計實踐來探究川西林盤在四川省貫徹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進行鄉村游憩景觀提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精準扶貧。
2.2相關研究和實踐情況
關于川西林盤游憩景觀提升問題,省內外學者在近年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層面都給予了關注。其中,王蓉認為林盤空間格局、生產方式與現代城鎮和產業發展方向不一致,對川西林盤游憩景觀應注意修復和保護,將現代與傳統有機結合;煥發居住活力,恢復生活風貌[4]。黎燕瓊等分析了游憩者對生態旅游型林盤林分整體景觀特征、林內狀況、林內衛生、林下空間和基礎設施的喜好,提出了林盤景觀林的營造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5]。目前,省內外從事川西林盤游憩景觀研究的學者大多在藝術設計、建筑、旅游、林業和園藝研究領域,從文化保護、建筑改造、旅游發展和林分建設等角度來對林盤景觀的提升進行研究。對于川西林盤游憩景觀提升的研究大多從比較宏觀的視角切入,提出設計原則,針對性不強,缺少完整的對于具體項目的特定研究,缺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有效通過川西林盤游憩景觀提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的研究和實踐。
2.3規劃設計思路
針對本項目的特殊性,筆者在進行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前對關于川西林盤游憩景觀提升項目的設計理論研究進行了梳理和重構,對相關法律法規及文件進行了解讀和研究。本課題屬于以外部空間設計為主的交叉學科的研究,筆者在規劃過程中充分運用風景園林學、設計學、建筑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理論成果,作為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和基礎。采用上位規劃分析、現場調研、專家咨詢、座談會和方案論證等相結合的方法。其中,通過現場調研和座談會等方式,歸納和梳理清楚了項目現存問題、了解村民和村委會的需求;通過文獻分析、專家咨詢、方案論證等方式,提出解決問題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框架;最后,征求村民和村委會對于項目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和完善,實現了林盤游憩景觀提升項目落地。
2.4實施過程和成果
同心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新場鎮境內,成名高速旁,占地2.58km2,距新場古鎮5.4km。該村常住居民768戶,總人口2651人。同心村生態環境較好,交通較為便利,現存川西林盤典型傳統民居數量較多,古村風貌保存較好。制約同心村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嚴重老齡化、勞動力流失嚴重、交通相對不便以及農民收入形式單一。同心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從2010年至2017年,平均老齡化增長率為1.5%,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6%以上,遠超2017年全國老年人口比重16.1%。同時,當地勞動力流出情況嚴重,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流出,主要從事無技術要求的體力勞動。目前,同心村已流轉土地51.467hm2(占全村耕地的50%),以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為主,當地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土地租金。基于同心村面對的產業發展無力和生產能力低下的問題,依照上位規劃,規劃將同心村定位為以現代精品果蔬種植、濱水體驗為主題,集果蔬觀光采摘體驗、出江河賞景、農莊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元化幸福美麗鄉村。其主要發展思路是通過林盤治理、美麗鄉村項目建設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休閑旅游和生態農業,增強區域發展動力。本次項目進行游憩景觀規劃和建設區域集中在同心村周家林盤。規劃前,筆者所在團隊首先和村委會領導進行座談,了解并確定了同心村游憩景觀提升項目涉及的區域和要求。隨后,設計團隊實地走訪了周家林盤主干道、林盤空地、出江河同心村段河堤、林盤民居和采摘園,對項目規劃場地進行了細致測繪并拜訪了當地居民、養殖戶和拜訪者,了解了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實際需求。根據同心村的實際情況,綜合村集體領導、當地居民以及拜訪者的要求和民意調查結果,設計團隊最終確定了“低限度介入、低技術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規劃策略。根據設計團隊所確定的規劃策略,周家林盤的游憩景觀建設項目主要定位為林盤農莊體驗和現代農業觀光體驗。規劃依托周家林盤既有環境,通過對林盤空地、出江河河堤、農家民宿進行一定的改造,對采摘園等現代農業種植業以土地流轉的方式進一步擴大規模進行集約化發展,依托電商平臺和新媒體平臺打造林盤民宿、休閑觀光產業,宣傳當地村莊特色和現代農業園特色,吸引游客。其中,林盤農莊體驗發展策略是指在周家林盤區域,依托其獨具特色的川西民居建筑和空間肌理,通過微改造和微提升的方式發展鄉村主題客棧、農家樂等,吸引游客感受農家生活、體驗農耕文化和川西林盤優良的生態康養環境。發展現代農業觀光體驗的具體策略是指借助土地流轉項目,進一步擴大林盤西側蟠桃種植采摘園規模,提升采摘園景觀環境水平,發展現代農業體驗休閑采摘園,依托江河自然景觀、桃園景觀,打造具有川西林盤特色的集農業體驗、農業技能培訓和休閑商務活動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體驗園區。在項目規劃設計和具體施工的過程中,設計團隊遵循規劃策略,在保障當地林盤空間肌理、自然生態環境和川西傳統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在對林盤內植被、水系、民居等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后,選取了周家林盤空地、出江河河堤同心村段、周家林盤主干道等節點進行點狀開發,合理安排了建設項目,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確保了同心村游憩景觀項目產品的品質,節約了當地扶貧經費,避免了土地指標浪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林盤生態環境和林盤整體風貌的影響。
3項目經驗
通過大邑縣同心村游憩景觀提升項目的規劃和建設,筆者發現在進行鄉村游憩景觀項目規劃和建設時所需要考慮的內容與進行傳統景區開發項目的規劃有很大區別。首先,鄉村游憩景觀項目在土地供地制度上與城市不同,一般呈現分散化、點狀化的特點,也缺少必要的場地數據和周邊環境資料。這要求設計師在規劃前對場地進行更深入的調研和測繪,充分考慮項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程度。其次,鄉村游憩景觀項目一般面臨著場地施工條件差、建設資金不足、工人技術水平低等問題,因此,政府應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好政策引導作用。當地政府、扶貧單位和企業要發揮主導作用,助力鄉村實現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提升,形成可持續的地區經濟發展機制。設計師在進行規劃和設計時要兼顧項目效果、施工難度和建設資金限制,充分進行深入的前期調研,通過“低限度介入、低技術開發”的策略指導鄉村游憩景觀項目實施。
4結語
鄉村游憩景觀項目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針對川西林盤的游憩景觀提升項目的意義也不僅僅是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并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通過項目的實施,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有所提升,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和歷史建筑得到了保護,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民生、文化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具體而言,同心村林盤游憩景觀提升項目經驗可總結為以下四點。首先,改善居住環境。針對已對傳統川西民居風貌改變較大的民居進行風貌改造,對院落進行微提升,改善院落景觀,改造廁所,保證生活污水無害排放,提升村民居住舒適性。其次,提升環境質量。對周家林盤主干道和林盤內部道路進行景觀提升,將路旁水渠與道路系統進行統籌設計,打造沿路水景觀,提升環境質量。利用林盤空地、河堤營造村民活動廣場和濱河綠道,豐富居民休閑活動類型。再次,提高服務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便農民和訪客使用。最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利用現有保留較為完好的川西民居特色和林盤空間肌理,發展休閑旅游,打造精品旅游消費熱點,解決部分居民工作問題,增加居民收入。
參考文獻
[1]銀元,李曉琴.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邏輯與路徑選擇[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5):182-186.
[2]曹斌.鄉村振興的日本實踐:背景、措施與啟示[J].浙江國土資源,2018(9):21-22.
[3]向富華.鄉村旅游開發: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振興”的戰略選擇[J].旅游學刊,2018(7):16-17.
[4]王蓉.基于川西林盤文化的古鎮景觀重塑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研究,2017(12):71-74.
[5]黎燕瓊,李雋,鄭紹偉,等.游憩者對生態旅游型川西林盤林分建設需求的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17(1):22-26.
作者:王瑞玨 郭倩 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