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設計理念問題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設計理念基本問題的有關內容
1.1設計的概念
對于設計的概念,其實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是一個“務虛”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時常思考的問題。不是空洞地想,也不是去百度百科查詢一個文字的答案,而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在遇到問題時、在完成一件設計作品時,都需要不斷地問自己,不斷地思索,從而有了自己對設計的答案。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了“設計”這兩個字,才會對設計充滿敬畏之心,才會擁有專業智慧,才會創新而不是機械地工作,才會享受設計作品成為現實時的成就感。
1.2建筑設計的概念
人類的活動需要各種各樣的場所和空間,建筑則是建立了創造這些場所和空間的一個過程,過程的結果便是種類繁多的建筑物。從最初的為遮風避雨、防寒祛暑而開鑿的原始人洞穴,到作為權勢象征為主要目的的宮殿建筑,直至彰顯高科技水平的現代建筑,均是建筑物的范疇。廣義上講,建筑設計是指人們在建造建筑物之前,為了實現建筑的目的而確定的思想、計劃、方案和實施過程,是發現內在的功能需要、心理的需求,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的過程,涵蓋了整個建筑物的建筑過程。而狹義的建筑設計,是指具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一個團隊,設計一個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完成的全部工作。建筑設計的專業包括:建筑、結構、暖通空調、給排水、電氣、消防、自動化控制、園林綠化、工程概預算等,需要各種專業設計人員的密切協作。建筑設計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建筑物內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筑物與周圍環境、與各種外部條件的協調配合,內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確定合理、耐用及安全的結構形式,滿足建筑物功能需求而設置的各種系統及設施,以及建筑與結構、建筑與各種系統等相關技術的綜合協調。以最經濟的投入、最合理的時間來實現上述各種要求,其最終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適用、經濟、堅固、美觀。
1.3合格設計人員應具有的特質
當今社會,是一個“師”字泛濫的年代,而真正的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做師的道理一貫如此。作為工程技術人員,或許不需要我們去教學生、帶徒弟,但至少應該在某一專門領域,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創造和完成有創意的工作。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設計人員,需要具備以下特質:
(1)專業技能。通過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并在工作中不斷實踐、積累經驗而獲得,這是基礎。
(2)專業精神。涵蓋的內容很多,每個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而筆者認為,專業精神至少包括不斷學習、追求完美、敬業心態和道德修養。專業精神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范疇的產物,需要在職業生涯中逐步形成,不斷完善。一個人,如果只是擁有嫻熟的專業技能而沒有專業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人員,反而隱含的危險或許更大。
(3)專業智慧。它是一種悟性,一種自然而然、正確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體會、不斷反思而積淀在內心深處最本質的東西。專業的技能通過學習、培訓就可獲得,而專業智慧則是內在的修煉,是一生的功課。
1.4設計的主要工作內容
許多年輕人剛畢業就“被上崗”,懵懵懂懂地開始設計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機械地照搬是必然的,久而久之,很多年輕人就認為,設計也就是畫畫圖而已,因而在接到設計任務后,不確定方案、不理論計算,馬上就開始畫圖的也大有人在。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也是不良的習慣,其結果是只會“照貓畫虎”。那么究竟什么是設計?設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智慧活動。設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畫圖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步驟,是將你的設計思路表現出來的一種手法。
1.5設計人員要多一雙眼睛去觀察建筑物
多一雙眼睛觀察建筑物,一位年輕同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隨時用手機把看到的有意思的建筑物拍下來。他的回答不錯,但深度還欠缺。用手機或者相機拍下有意思的建筑物,至少說明你已經觀察到建筑的特點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看到了、也拍下來了,卻沒有經過思考和整理,這些圖片可能就只是你手機內存卡的圖像文件,而沒有成為“生物硬盤”———大腦的永久記憶。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不用手機、相機之類的工具,只用我們自己的眼睛———一雙專業的眼睛,去觀察建筑物,觀察和我們設計有關的東西。以暖通設計人員為例:在大型的機場或者火車站,看不到送風口,可以觀察一下風是從哪里送出的;很多大型超市沒有吊頂,我們可以觀察機器的位置、風管的走向;去體育館看比賽或者去劇場欣賞演出,看看它的風口又在哪里;去綠色盎然的生態餐廳用餐,看看是哪些設備和系統維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去觀察,在得到建筑物管理人員許可時,去空調機房、冷熱源機房,去屋面或者在建筑物的四周,看看你都能看到的與專業有關的東西。最重要的是,看到不是目的,是要將看到的一切用心歸納、整理,成為專業記憶中的一部分,日積月累,我們就會擁有一雙充滿智慧的專業眼睛。
1.6在了解和理解建筑的基礎上感受并體驗建筑
這個問題分為兩個層次:首先,了解建筑、理解建筑,是指當我們開始一個新項目設計時,不急著確定本專業的方案,也不急著計算和畫圖,而是要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閱讀建筑有關圖紙———平、立、剖面圖,了解建筑物的用途、功能和布局;了解建筑物的設計風格、造型;了解建筑物的高度、層高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問。當閱讀了圖紙,對建筑物有初步的認識后,要帶著疑問,同建筑專業設計人員溝通,了解建筑的設計理念,請他回答疑問;必要時,我們需要查閱同類功能建筑物的相關設計資料,徹底理解我們設計的是什么樣的建筑物。而感受建筑、體驗建筑則是一個調研和體驗的環節。例如:
(1)如果設計的是游泳館,應該去游泳池里“劈波斬浪”,至少可以去淺水池實地感受一下。
(2)如果設計的是博物館,要泡在博物館里,把每個展廳都認認真真地看完。
(3)如果設計的是機場、車站,最好去旅行。如果實在沒時間,至少要去機場或者車站到處走走、看看。
(4)如果設計的是酒店,尤其是高檔酒店,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享受一次五星級的服務。
(5)設計餐廳,建議去類似的或者連鎖店體驗,切身體會,設計才會有的放矢。總之,每當開始一項新設計時,我們都該去類似的建筑物去參觀、去感受、去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完成滿足功能要求、貼近實際的設計作品。
1.7設計人員去施工現場的意義
設計和施工的關系,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資深的設計人員都清楚: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人員,就必須不斷地去施工現場,尤其是自己設計的項目,去工地做一段時間的現場代表,對專業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換句話說,參加工作的頭兩三年,大家的水平差距不會太大,但5年以后,水平高低往往就一目了然了,其中,是否經常去施工現場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對其意義予以歸納:
(1)經常去施工現場,對建筑空間和各種距離有切身的體會和認識。
(2)了解施工的工序,觀察工人的實際操作,才會對施工要求的尺寸和距離有深刻的認識。
(3)尤其是自己設計的項目,要定期去工地,看著從平面的圖紙一天天變成立體的現實,完完整整看完一個項目,比“閉門造車”式地完成10個項目的收獲要大得多。
(4)在現場才能發現自己設計的缺陷和不足,虛心聽取現場施工人員的建議和想法,學習他們如何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積累設計經驗的重要手段。
(5)調試階段一定要去現場,因為調試階段是問題暴露最多的時候,需要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予以解決,參加調試受益匪淺。
(6)最后是一個建議:自己設計的項目投入使用后,去欣賞、體驗或者享受一次,會有成就感。
1.8設計人員需要懂一點經濟
我們在購物時,往往最注重3個字———“值不值”。不管是心理感受還是實用出發,我們都是在用這3個字來衡量。從經濟學的角度,這3個字就是“性價比”。其實,每個建筑物的業主也在計算和衡量所投資項目的性價比,只是建筑物和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我們購買商品時,它的設計已經完成,它的性能一目了然,商家也定好了價格,買不買就在于我們自己的想法。而建筑物在建成之前,業主只有想法和要求,最終實現要靠設計和施工等漫長的過程。業主最關心的是建筑物的投資,同時還會關心使用過程產生的種種費用。因此,我們在完成設計時,不僅要保證技術的合理性,也必須考慮所采用的設計方案的投資和運行費用是否在業主的承受范圍之內。一句話,要衡量設計方案的性價比。因此,作為設計人員,必須要懂得一點經濟問題。
1.9設計開始前需要和建筑業主交流和溝通
這里,筆者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和業主溝通的重要性。有一位年輕同行要完成一個私人會所的暖通空調設計。會所是一幢3層的建筑物,建筑面積只有4000m2。看了建筑平面圖,房間的布局也沒有很特別的地方,他初步確定了方案,就準備計算和畫圖。但筆者認為,這種私人會所雖然面積不大,但業主往往會有獨特的想法和要求,因此建議他先和業主溝通一下,聽聽想法后再確定方案。而同行在經過與業主的溝通交流后,了解到這個會所確實有幾點特別之處,并同業主共同明確了設計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1)業主計劃在地下室設一個紅酒窖,而酒窖需要特殊的溫、濕度環境,是一般空調系統所不能保證的,需要布置專用的設備。
(2)雪茄品鑒區需要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
(3)餐廳、客房里的家具全部是名貴的紅木家具,要求房間常年保持適宜的濕度。在此我們發現,如果我們不去和業主溝通,只是按照常規的想法去完成設計,是無法滿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的。其結果或者需要我們修改設計,或者業主認為你不專業,另請高明。由此可見,與業主的溝通在建筑設計中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二、結語
以上類似的問題其實很多,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現、思考、探索、總結。文章的最后,回到什么是設計這個基本概念上,而筆者對設計的理解是:設計是一種為滿足人們物質及精神需求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智慧活動,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手法為支撐,是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螺旋上升的過程。
作者:張健單位:山西中方森特建筑工程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