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舊課程知識的整合
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藝術從媒介載體到藝術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視覺表現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媒體從單一轉向多元,空間從二維轉向三維進而轉向虛擬,互聯網成為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舞臺。學科的本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越了其原有的設計范疇,而這必然引發專業課程內容的增減和重組。大部分設計院校都增設了計算機技術課程,將電腦軟件設計作為新的表現工具和技巧,并增設網頁設計、多媒體設計等,將視覺傳達課程改革為信息技術與傳統課程疊加的產物,以此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學科轉型。固有的課程結構模式局限于從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抽象出簡單的事實,或運用簡單的思維方法處理問題。然而,后現代課程觀告訴我們,“世界不再是一個孤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現象的網絡”。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數字化時代以及視覺傳達設計學科新的知識要素,并采取整體的、網絡的視野搭建新舊要素之間的復雜關聯。這不是技術與藝術的簡單相加,而是新舊知識融合中學科結構的重新建構。如,日本武藏野大學視覺傳達學科以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全面介入的新空間為依據,將視覺傳達課程分為“以平面為中心的‘書寫空間設計’;與時間、運動、界面相關的‘信息設計’;以三維空間、環境為中心的‘環境設計’”,重新建構了視覺傳達設計應對數字化時代人與環境、人與空間、人與信息傳播之間的新的變化關系。
二、課程之間縱橫關聯的整合
后現代課程觀告訴我們,知識的消化、吸收必須根植于脈絡化的情境,建立課程內容與學習主體的關聯、知識與問題的關聯、問題與當下社會情境的關聯。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科技、藝術、人文多學科融合的交叉學科,如果課程體系沒有一個豐富的整合、關聯結構,則很難應對專業領域所涉及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教育者必須整合知識,建立課程間更緊密的聯系。這里的緊密聯系和整合是相對于固有課程結構而言的,固有的課程之間只有從基礎到專業的漸進式聯系,而每門課程是散點狀的,彼此割裂、各自為營,以致學生上基礎課認為只是純粹技法、思維的練習,并不知其對日后專業學習的意義;專業課間的壁壘,使學生很難將碎片式的知識連貫起來應對復雜綜合的問題。在課程整合上,國內一些專業美院做了先行探索。如,中央美院將一些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整合,如“材料課+攝影課+招貼課”,把材料課實驗創作的作品作為攝影課拍攝的主題,進而在招貼課中分析這些元素,運用創意法則完成招貼設計;還將一些課程設置為動態的課題設計,以問題為引導,串聯不同的專業基礎知識,知識之間有重合也有側重。再如,廣州美院編寫的《品牌標識設計》《印刷媒介與書籍設計》等教材,都進行了課程縱橫關聯的探索,為教育者提供了較好的實踐經驗。
三、項目式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變革對設計教育的影響還體現為各學科的合并及跨學科的交叉合作。如,日本的千葉大學將工藝意匠學科、建筑學科、畫像工學科合并為設計工學科,以增強各專業之間的聯系。數字化時代的視覺傳達也經常面對來自技術、藝術、人文、哲學等不同領域的問題,單靠個人力量幾乎不可能解決。只有形成跨學科的團隊協作,發揮集體的力量才可能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整合項目式課程是促成協作的最佳途徑。項目式課程是根據不同項目的實際需要將具有內在關聯的學科知識點整合進課程,使問題置于復雜而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通過協同合作分析、探討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項目課程能夠使以往學習中割裂的知識產生有機聯系,并讓傳統課程的固定模式和結果變得動態化、開放化。每位學生在項目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解決某個方向的問題,最終在合作探索中形成對問題深層次的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結果的不確定性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愿望。作為課程內容的整合,項目的選擇和設計需要充分考慮不同項目的側重點,保證項目的規劃能涵蓋專業必要的知識點,并確保真實項目和課程項目之間的協調關系。
綜上所述,數字化時代的藝術更多的以一種整合力的方式出現,以藝術帶動科技、人文,實現信息的視覺化傳播。數字化時代呼喚具有廣博知識、系統思維、開拓精神、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設計教育必須把握時代特征。文章提出整合式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既立足當下,也面向未來,通過課程間多維的關聯啟動系統思維教學,以一個創新、開放的系統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文章提出改革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完美、精準的課程模式,而是作為筆者在思考這些問題過程中的點滴收獲與同仁分享,希望為藝術設計教學找到更理想的未來道路。
作者:林海燕單位: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