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形象感性的藝術設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有著一種天性的渴望,歷次時代變革都印證了我們對理想化生活的執著追求。當時光跨入21世紀,人們已經開始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流,而這種全球化格局的形成發展,又通過藝術設計這種超越語言的視覺手段,逐漸顯示出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加精彩表達自身愿望與價值的意義。如今,無論我們在翻閱報紙,還是在瀏覽網頁;無論我們漫步街頭,還是在選購商品,都會在不經意間與那些商標、宣傳畫、廣告牌等擦身而過——到處都是被精心設計展示出來的創作結果。這些形象而感性的藝術設計,正在讓現代信息和情感的傳達跨越地域、種族、語言與文化的差異。
我們周圍的每一件物品,其實都是“設計”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我們是生活在一個“設計”的環境中。如此看來,設計師猶如一位文化使者,創造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溝通的紐帶。溯本追源,在遙遠的古人類時期,設計的意識就已經被喚醒。我國古代的洞穴畫和巖壁畫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藝術創作。從古人遺留下來的大量巖穴壁畫中,我們可以窺見原始人心靈深處的智慧和曙光。
他們對色彩的感受力極其強烈,把握動態表現并繪以優美線條的能力令人贊嘆。我國巖畫早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有很多記載,最為代表性的有陰山巖畫、蒼原巖畫和花山巖畫等。這些巖畫所反映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實體圖像,也有圖形符號。若從社會生活角度去分析,既能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也能看到反映人們精神狀態的圖騰崇拜和祭禮場景。在西方,歐洲史前文化也是如此。朱狄在《藝術的起源》中對歐洲史前洞穴壁畫有這樣的描述:“野象的黑色輪廓有一個紅色的剪頭精確地出現在心臟部位,因為原始人認為占有一個圖畫對象就意味著他有一個神秘的權利去占有那個真實的對象。”
這也正是歐洲史前人類造型刻畫的用意,人們將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通過視覺形式表達出來,并期盼它能夠產生效果,獲得真實的力量。無論是古代中國的巖穴壁畫還是歐洲史前的洞穴畫,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和造型藝術。它們以圖形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信仰追求以及與大自然之間的種種關系,匯聚成人類歷史活動的信息資源。
今天,對于生活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來說,古代的巖穴壁畫早已成為歷史遺跡。很多人也許渾然不知它們與今天的電視廣告或宣傳媒介有什么必然聯系。的確,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讓人們充滿希望,充滿創造的欲望,大家都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來進一步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正是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促使各種新思想、新材料不斷涌現。這一切又為藝術設計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使他們藝術表現的能力得到極大催生。很多設計者的作品,正在突破傳統的局限,體現出獨特的個性化風格特征。例如,早在20世紀60年代,一些設計者就開始嘗試讓平面設計與建筑結合,即在建筑設計上采用了龐大的平面設計因素,特別是讓簡化的幾何圖形,運用在建筑表面形成一種圖形象征,更有一些設計師在建筑表面創作巨幅廣告,帶給人們非同尋常的視覺張力。日本東京有一個博物館,它的建筑表面十分引人注目,設計者用一只“眼睛”作標志,而且還設計了一種障眼法畫出窗口和售票員,路人常常會信以為真,令人開懷不已。
缺乏設計的生活,是單調、乏味、蒼白的生活。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藝術設計與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關注。尤其在我國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以來,受到產業化進程和國際化經營理念的影響,藝術設計中更加強調對創作理念與對作品意義的表達,這就對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前那種四平八穩的設計模式正在逐漸被勇于創新、張揚個性的作品風格所取代。同時,我們也看到,信息時代媒體的傳播速度與廣度決定了信息傳達的時尚型與多樣性,并且這一切都將成為國家創新發展、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現代視覺文化正煥發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被新時代的藝術設計者們描繪得越來越耀眼、生動。
作者:楊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