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展示設計教學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虛擬現實技術顛覆了傳統展示設計市場的運行模式。鑒于此,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剖析傳統展示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教學設備等方面提出整改建議,探討新形勢下《展示設計》教學改革的策略及途徑。
關鍵詞:VR;虛擬現實;展示設計;教學策略
2015年,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中國全面開啟了互聯網生產生活模式。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自2003年創立的淘寶電商模式顛覆了億萬國人的消費習慣,便捷的互聯網商業對傳統的商業實體店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全球范圍的零售大洗牌正在上演,關店潮中不乏Zegna、Prada、瑪莎百貨等國際品牌的身影。然而就在各種形式雷同的網購站點蜂擁而出的時候,馬云卻又提出了一種VR購物模式,即使用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輔助傳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維購物環境,將10億商品在虛擬環境中1∶1復原,通過TMC三維動作捕捉技術捕捉消費者的動作并觸發虛擬環境的反饋,最終實現虛擬現實中的互動。該計劃被命為“造物神”buy+計劃,并于2016年8月在天貓網站上線試運營。
一、展示市場的發展趨勢
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通過電腦運行經過多媒體展示的立體信息傳播技術,簡稱“VR技術”[2],早期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延伸到工業、商業、娛樂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馬云的“Buy+計劃”是將VR技術引入了互聯網商業領域,希望借助逼真的三維建模技術彌補二維圖片展示的缺陷。該計劃預示著傳統實體商店末日的到來,新一輪關店潮又將爆發,環境設計專業所對應的商業展示設計市場也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危機。然而危機并不代表消亡,在新的消費形式下展示設計模式必須進行轉變,由線下的實體店鋪設計轉為線上的虛擬空間展示形式,以適應馬云“造物神”計劃可能帶來的新一輪消費市場需求。未來的市場變化方向已經明確,實體店數量銳減,在VR技術的推廣下大量的虛擬空間展示活動即將出現,當今社會急需具有虛擬場景設計能力的展示設計師。因此,高校展示設計教育需要順應市場的變化,突破以往僅注重形式與自我表現的狹隘視覺,在教學中植入互聯網、交互設計等理念,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未來的互聯網生存環境,提高自身設計能力,成為一名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的展示設計師。
二、《展示設計》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局限
(一)教學內容的陳舊與滯后
展示設計是一個以空間環境設計為載體,同時融合產品結構設計、平面廣告設計、新媒體設計和營銷活動策劃在內等多個藝術設計專業學科構筑而成的,具有鮮明時代性的設計學科,源自在生存與安全的需求下生物本能的一種溝通手段[3]。因此,展示設計的前沿性和綜合性特質要求設計師具有不斷充實其思想內涵,并能完全彰顯現代人的社會歸屬、尊嚴與自我實現等活動的能力。然而市場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剎那間的變化就會令人措手不及。在互聯網、大數據當道的時代,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亦然改變,科學界、教育界專家們的預見及應對能力極其迅速,研究并總結出相關策略及發展方向。但前沿知識傳播到基層教育領域,則出現滯后、斷層、理解片面等現象,相應的教材編寫也未能及時跟上,大部分《展示設計》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仍以室內設計或建筑室內方向課的形式開設,教學內容多停留在室內展廳或室外展位等范疇,所謂虛擬現實展示方面的案例分析較少,學生對虛擬現實技術僅有一個概念性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的滯后及相關輔助課程的缺失
我國的課程教學多采用灌輸式教育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借助黑板、多媒體、教材等反復講解知識點,學生以記筆記等形式被動地接收知識。這種教育方式機械而非高效,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喪失了主動性,學習熱情很難調動。然而展示設計提倡的就是一種在體驗與互動中傳播信息,充分調動觀者主觀能動性的活動,而講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展示的行為。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就更應該提倡游戲、互動、娛樂等教學方式,調動學生主動接收信息的情緒,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通過互動展示獲得信息的優勢。傳統的展示設計活動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運用物品陳列、空間規劃、平面布置和燈光控制等方式,集中地向觀眾傳遞大量信息。設計師多站在主辦方的角度考慮如何把商品展示給客人,大部分客戶還是以客人的身份進入展區來接受主辦方單方面的信息傳播,既定的主客關系使得客戶的體驗及消費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在虛擬店鋪環境下,客人在沒有店員及其他客人的干擾之下搖身變成主人,消費及體驗的主動性與自由性加強。面對這種購物環境,營銷、管理、心理學、人類學等相關課程及教學內容極其重要,而這也正是當前《展示設計》教學普遍欠缺的環節。
(三)教師自身素質欠缺
在我國,《展示設計》課程主要隸屬于環境設計專業,大多數展示設計教師的專業背景是環境設計。依據傳統的展示教學模式,展示設計的老師在培養學生的時候,更多地關注實體空間的造型形式、文化和美學法則,在符合建造技術、施工材料等因素限制的前提下追求奇特的造型與視覺沖擊,因此在面對實體空間設計的教學經驗豐富。然而相對于虛擬空間設計領域,環境設計教師的知識儲備較薄弱,對市場現行互聯網行業的運作模式了解欠缺,對數字媒體、信息技術、工業設計以及營銷管理等跨專業、跨領域的知識點缺乏系統的了解。(四)教學設備更新滯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的是自然環境效果,產生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內容與人類發生自然交互。該技術依托于計算機科學、圖形學、光學、聲學等等學科,并綜合圖像顯示技術、傳感器技術、多媒體技術、音響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強大的硬、軟件技術支撐,且市場更新速度極快。然而,我國各高校財政管理的方式具有其特殊性,學校設備的申請、報批、招標等環節復雜,影響到學校教學設備的更新速度,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VR趨勢下《展示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虛擬現實技術
自2016年起在各行業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全球知名企業紛紛對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進行投資,有學者列出會被虛擬現實顛覆的10個行業有:游戲娛樂、影視視頻、互動直播、電子商務、醫療保健、規劃設計、社交、旅游、房地產、文化教育等[4],不僅僅是電子商務,其他行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虛擬展示的需求,未來的市場必將被該項技術所占領。面臨市場即將發生的巨變,以傳播信息為目的的《展示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筆者擬從以下幾點對該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建議。
(一)理論課程內容的增加
美國科學家BurdeaG和PhilippeCoiffet在1993年提出,虛擬現實具有三個重要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性(Immersion)、想象性(I-magination)[4]。在VR環境下,《展示設計》的課程內容需要突破傳統設計的局限,引入交互設計課程知識,講授交互設計式數字產品、環境、系統和服務等相關內容,培養學生“如何設計行為”的能力。在空間訓練教學環節中,突破實體三維空間的局限,將空間設計延展到更加廣泛、更加多維的層面,甚至是精神空間層面。就像電影《盜夢空間》中所展示的基于心理學、建筑學、物理學等構建出來的夢境空間,以提高學生對虛擬空間的可變、多維、復雜及客觀不存在性的設計與把控能力,以便設計出更具有沉浸感、想象力的空間效果。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及交互體驗等實踐課程內容的增加
打破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學生從被動獲取知識轉變為主動研究問題,大力推行互動開放、鼓勵探索式的教學方法。由于涉及到虛擬數字技術、交互技術等多學科知識,教師應拓展整體教學的互動性與開放性,在課堂上多開展與學生互動的活動。網絡報道: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課教師緊扣當代年輕人最熱衷的娛樂與交流方式,借助手機公眾號讓學生在課堂上發送彈幕,通過課堂多媒體屏幕互動提問。在這種匿名的、非正式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聽課效率大大提高。受此啟發,我們可以在課題項目的前期討論環節中,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以吐槽的形式對自己所需要的體驗提出要求,然后通過情景再現等方式進行檢驗與討論。再借助網絡媒體及市場上已經出現的實際案例讓學生進行體驗,更直觀地了解互聯網虛擬空間設計所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當然僅僅通過課堂體驗肯定不夠,必須安排一定的戶外調研課時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上尋找相關交互體驗的實際案例,從切身體會,從實際體驗中總結用戶的體驗愿景、需求以及遇到的干擾因素,真正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三)教師自身的學習以及多專業教學團隊的組建
在課程教學體系中,知識流動的重要環節必定是授課教師的課堂講授工作,教師自身如果對該課程的知識體系、發展趨勢把握不足的話,勢必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使之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而被淘汰。因此,展示設計課程教師需要對自身進行觀念的轉變與知識的更新,自覺對市場新事物進行調研活動,尤其參與各種互聯網相關行業模式運作的體驗。積極邀請數字媒體、工業設計、信息技術等專業教師進行跨專業、跨領域教學合作,開展行業間的探討。只有讓自身視野開闊起來,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空間設計能力的優勢,在交叉領域中尋找新的創新點,以便為學生傳授最新最前沿的展示技術。
(四)增加實驗設備,建立校企合作實驗工作平臺
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早期啟用于高職院校,現在也普遍被本科院校所采用。企業的盈利性目的使得他們具有較好的信息優勢與適時更新設備、技術等優勢,因此可以主動尋求有高度責任感和品牌意識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建立校外實驗合作平臺,借助社會力量彌補設備技術更新滯后的不足。
(五)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
科技是把雙刃劍,VR作為一種人機交互方式的革新技術,成功地帶動各行各業進行革命性的轉變,逐漸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然而它的真實感、沉浸感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形成的超現實主義空間,在某種情況下會讓人產生未知的、難以控制的誘惑。虛擬世界在監督薄弱的情況下極有可能成為無政府主義猖狂的搖籃,人類一旦被以“為主體追求無窮的快樂、最大的自由”[6]為載體的VR世界所控制,對個人的精神人格和社會的公共道德都是一種致命的傷害。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同時,必須同步進行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設計觀,教導學生絕對不能違背社會道德,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做出意圖讓用戶產生精神依賴,違背人倫道德的違法項目。《展示設計》是一門綜合多種專業、跨越多個領域的設計形式,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VR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代,虛擬空間展示成為當代展示設計所面臨的新課題。高校展示設計專業教師要緊跟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潛心研究新時代背景下展示設計可能發生的多元變化,在向學生傳遞前沿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
參考文獻:
[1]解讀:政府報告中的“互聯網+”是什么.
[2]李湘德.“虛擬現實”與主體[J].科學學研究,2000,(9):101.
[3]傅昕.展示空間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1):5.
[4]曹雨.虛擬現實,你不可不知的下一代計算平臺[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7):196-200,43.
[5]李湘德.“虛擬現實”與主體[J].科學學研究,2000,(9):104.
作者:齊宛苑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