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探索藝伎的服飾及造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藝伎作為日本一個特色傳統文化的活標本,隨著時代的發展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仍是日本服飾文化中重要的一個部分。本文針對日本藝伎服飾的造型,通過文獻整理來了解藝伎服飾造型。
關鍵詞:藝伎;服飾;造型
ChristianDior曾經這樣評價過日本的女性:“日本女性擁有一種獨特之美,她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保持這種微妙而攝人心魄的迷人魅力。”,而這種神秘高貴的雅而不俗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藝伎。正式這種來自東方神秘的美,讓西方人產生無限的向往。
1藝伎的造型
在江戶時代,藝伎的穿著是當時時尚的風向標,引領了當時的時髦和潮流,當時女性熱衷效仿的對象。藝伎的演藝精彩動人,婀娜的體態配合勾人心魄的琴技往往能讓客人徹底忘俗。而藝伎的婉約勾人形象則需要她們的服飾造型在輔助塑造。藝伎作為一種職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舞伎到藝伎的階段。舞伎到藝伎是級別從低到高的過程,外形區別為級別越高,越端莊素雅,寓意藝伎更多靠得是自身的才藝而并非華麗的外表吸引顧客,而舞伎作為藝伎的初始階段則是更多的花費在外在服飾上。
1.1藝伎的發型藝伎的發型稱為高島田發型,正面看上下寬度基本一致,也被叫做“島田髷”。發髻遮住耳朵,多為假發。發飾較少,但一定會佩戴發梳。而舞伎則是“桃割”發型,即發頂部收緊正面看像桃子的發型,。與藝伎相反,兩鬢為真發,會露出耳朵。發飾豐富華麗,基本都有花簾。根據從業時間的長短,時間越長,花的數量越少,尺寸越大。通常第一年的舞伎都有垂簾,到了第二年的垂簾去掉但依然才用小碎花,第三年左右就開始戴1-3朵大花[1]。
1.2藝伎的妝容黑、白、紅跳躍的顏色組后也是藝伎妝容的一大特點。藝伎先用一種液狀的白色顏料均勻涂滿臉部、頸項,看起來猶如飾華美的人偶一般,這點舞伎亦是如此。一般認為是為了襯托服裝的艷麗,也有學者解釋,藝伎產生的時代,沒有電,通常用蠟燭取光,把臉涂白就可以反射燭光,也方便看清她們的面容。藝伎一般會在脖子背面靠近發際線的地方,留出別致的弧線造型,亞瑟·高頓在其著作《一個藝伎的回憶》中提到“日本男人對一個女人脖子和喉嚨的感覺就像西方男人對女人大腿一樣…阿姨在初桃的后頸上畫了一個我們稱之為‘三條腿’的圖案。這是一幅極富戲劇性的畫面,因為你會覺得自己仿佛是透過一道逐漸稀疏的柵欄在看她脖子處裸露的皮膚。過了好幾年,我才理解它作用在男人身上的色情效果;從某種方面而言,這也像一個女人捂著臉透過手指縫窺視外面……”。[2]腮紅部分,越年輕,打得越紅,為了襯托年輕的朝氣。畫眉時,通常把眉毛剃掉,畫上粗短的“蛾眉”,同中國唐代的仕女圖上的妝容相似。眼影部分比較隨意,凸顯眼部輪廓,讓眼睛幽深即可。最后涂上口紅,值得注意的是初級舞伎一般只涂抹下嘴唇或上下各占一半,隨著等級的增高,紅色所占嘴唇的面積也越來越大,但都會略小于嘴唇,藝伎則全紅唇)。[3]
2藝伎的服飾
藝伎的服裝歸屬為和服,但又與和服有一定的區別。一般的和服后領很高,通常能把女性的脖勁遮蓋得嚴實,而脖勁和后背脊椎被日本男人認為是性感的標志,所以藝伎所穿著的和服的衣領卻開得很大,並且特意向后傾斜,讓藝伎的脖勁全部外露。藝伎的服飾是和服中最為華麗的一種,精致的手工與矜貴的質感也是其身份的識別簽。用料講究,大都是綾羅綢緞,上面印有絢麗的花紋。至少1.5萬美元才能買到一件手工縫制的和服,即使租用,每小時也需要50美元,可見其華麗和貴重,作為優秀的藝伎起碼都有10件和服。藝伎的和服花紋根據季節變化,如早春時節,穿水仙花圖案的和服,仲春時節則是櫻花圖案,晚春時用紫藤花紋等。如有重要場合,還需在雙肩、雙袖和背部繡上家紋,也稱為家徽,是日本古時大戶人家的標志圖案。藝伎的家紋則是所屬藝伎館的標記,分為黑底白紋和彩底白紋。[4]舞伎多穿顏色鮮艷,花紋繁復的振袖(茶道表演時除外)和服,袖子長度到達腳部。而藝伎則為顏色較為樸素,多為黑色,花紋較少的留袖和服,袖子長及臀,。藝伎衣領的顏色隨著級別的增高,越來越端莊素雅,最高級別為為白色,初級舞伎多數為紅色,紋樣華麗反復。2、3級舞伎衣領前白后紅帶有金色刺繡,紋樣較少,藝伎則為純白色。腰帶作為一個重要的搭配,通常女性會擁有十條以上的腰帶。和服的腰帶用較厚實的絲織品制作而成,造型挺括,織繡吉祥圖案和美麗的花紋,有時還嵌以金銀絲。盡管和服的腰帶也不便宜,每條千元左右,但相對于和服還是劃算不少。通常舞伎的腰帶帶子會下垂的很長,花紋華麗復雜,而藝伎則為短結,體現高貴素雅。6英寸高的木屐是藝伎服飾的一大特色。盡管走路非常困難,但人們認為這可以增加藝伎的魅力。穿木屐時,舞伎合藝伎都要穿白色的二趾頭襪,大拇指分開,方便夾緊木屐。通常襪子尺碼比鞋子小一碼,為了讓腳看起來更秀氣。[5]
3結語
與藝伎全盛時期想比,日本的藝伎從業人數上開始逐年大量減少,日本全國現有的藝伎只有數百人。但藝伎的服飾造型仍作為日本文化的一種代表在各大T臺中被運用,是研究日本服飾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參考文獻:
[1]李佳蓉.日本藝妓文化在造型上之應用[J].全球管理與經濟,2017,12(2),103-110.
[2]亞瑟·高頓.一個藝伎的回憶[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03
[4]巖崎峰子.真正的藝伎回憶錄[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02.
[5]石林.圖說日本藝伎[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6-03.
作者:胡曉燕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