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程標準匹配的作業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在畫畫中做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文本內容并結合文本的特點來設計一些畫畫形式的作業,這樣使枯燥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直觀畫面,讓他們在繪畫中鞏固知識、習得知識,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提煉。如:教學蘇教版《漁歌子》這首古詩后,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意境畫一幅畫。學生對這個作業感到新鮮有趣,利用水彩筆紛紛畫了起來,雖然畫得稚嫩,但凝聚了學生的心血。我順勢組織了一次《漁歌子》繪畫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作業熱情。
二、變“被動”為“主動”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他們自主設計、自我選擇相關的作業任務,變傳統作業形式的“要我做”為新課改教育下的“我要做,我還要做”,從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探究者。
(一)設計“超市”型作業傳統教學中的作業形式為教師布置學生做,然后教師批改。這些作業對于優等生來說,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和探究性的題目較少,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中等生來說,比較容易順利完成。對于后進生來說,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題目,而提高題他們則束手無策,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這就證明傳統作業忽視了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有極大的弊端。為此,精心設計布置“超市”型作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最大可能的提高,既照顧到中等生和后進生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又讓優等生享受探究的樂趣,人人從作業中感受進步和成長。如教學《詹天佑》時,我設計的作業為:①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時,克服了哪些困難?反映了詹天佑怎樣的特點?②給詹天佑設計一張人物介紹卡片。③課外去讀一讀中外愛國人物故事。(第1題為必做題,2、3題為選做一題)
(二)設計實踐性作業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設計作業時,應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一些社會性實踐活動作業,使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活學活用。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聊聊當前的熱點話題》時,我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搜集MH370的有關資料,韓國“歲月號”沉船事件的有關資料。學生經過一周的準備,在課堂上交流的時候,能夠踴躍發言,談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聯系了實際。真正做到了顧憲成所說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三、變“獨立”為“合作”
基礎教育綱要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四大能力: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創新和實踐能力。因此,傳統的獨立型作業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更多的是需要互動、需要合作,讓生與生、生與師、生與家長,齊心協力,共同合作完成作業。如:今年開學初,我讓學生合作辦一份手抄報,主題是《中國夢我的夢》,要求大家分四個大組協力完成,能者多勞,但每個同學都要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善于畫畫的畫插圖;字寫得漂亮的寫報刊的名稱;文章寫得好的寫文章或詩歌。能力一般的同學涂顏色,找水彩筆等工具……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四份像模像樣的手抄報辦起來了。我把報紙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進行展覽,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總之,設計作業的方式可以有許多種,但要使作業既起到復習鞏固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作業不再成為負擔,而成為一種享受和一種樂趣。
作者:陳傳林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港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