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資源集成發展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所謂集成就是對系統內各要素、因素或元素進行整合,使得系統狀態達到最優。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的電子信息資源所占比重迅速增加。由于不同類型、不同學科、不同平臺的電子信息資源系統相對獨立、相對封閉,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從內容上看,不同的電子信息資源交叉重復,存在著大量的冗余信息,知識關聯程度低;從技術角度看,不同的電子信息資源,其數據結構、方式和檢索方式不同。從用戶的角度看,大量的電子信息資源都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需在不同系統間切換,只有掌握不同的檢索方法,方能進行檢索。因此,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是信息服務機構面對新的信息服務環境、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及越來越多電子信息資源的必然選擇。將電子信息資源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集成管理,能發揮各種電子信息資源的最佳使用效益,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對用戶而言,讓用戶感覺如同只在一個資源系統中操作,方便用戶獲取信息,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反饋速度。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的對象包括各信息機構自建數據庫、購買的電子信息資源及經過選擇、挖掘、組織、加工并提供利用的虛擬網絡資源等。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不是簡單的“庫集合”和“庫鏈接”,而是根據一定的需要,通過中間技術,把不同來源和不同通信協議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類型、不同格式的電子資源實現無縫鏈接。它通常包含兩個層面:電子信息資源的聚合———運用信息集成技術將異構資源系統集成在一起;電子信息資源的融合———運用知識組織技術,在信息資源聚合之上進行語法及語義上的重組,通過對不同渠道、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電子資源進行分解、重組,按知識的體系關聯性和整體性組織成相互關聯的知識體系,是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的發展方向。
2我國省(市)區域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研究及實踐進展
省(市)區域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研究與實踐是人們關注和研究已久的問題,也是信息化社會中的一個焦點。謝春枝在《分布式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與服務集成的管理研究》一書中曾寫道:“雖然由于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展,空間距離和地緣關系似乎并不是影響分布式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與服務集成的決定性因素,但一組地理位置相近的數字圖書館群,更容易相互之間溝通聯系和理解信任,可能面對相同性質的讀者群,有的還同屬于一個行業系統,有共同的上級管理機構和資金來源,因此在資源整合與服務集成方面較容易取得一致,獲得實質性的合作成果”,這說明了區域性電子信息資源整合優勢所在。近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從工程實現的角度對我國省(市)區域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模式、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探討。2003年,翟春紅等探討了天津市高等院校電子信息資源整合構想和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天津市文獻信息保障系統、各高校統一引進圖書館管理系統和數據庫、建立網絡資源導航等。2006年,谷遇春探討了大湘西區域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框架及實施策略。2008年,黃筱玲分析了湖南省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共享可采取小共建、大共享的模式。2008年,張金鳳探討了寧波區域性數字圖書館成員的組織特點及整合需求,進行了區域性資源整合體系的構建、區域性數字資源整合方式的設想。2007年、2009年,杜春光和馬向東分別對黑龍江省科技文獻基礎條件服務平臺的整合設計原則、內容等進行了研究。2009年,陳永平闡述了大資源觀下的復合圖書館理念,進而提出了基于異構資源整合的區域復合圖書館模式,并以寧夏為例探討了該模式的實現。2009年,胡四元針對湖南省高校圖書館紙本、電子圖書和隨書光盤的服務現狀,探討了構建區域信息資源整合服務框架,提出了基于元數據的信息資源整合服務方案。2009年,袁小一對區域性整合的方式、模型和框架等進行了探討。2009年,賴輝榮在比較圖書館聯盟與圖書館集群管理異同的基礎上,分析了區域圖書館集群管理的優勢,認為圖書館集群管理將成為區域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新選擇和必然趨勢。
國內省(市)區域實現電子資源集成管理也有案例,如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JALIS)是一個典型的高校圖書館區域性信息資源共享體系。JALIS成立于1997年,以南京大學為中心,將全省60多所高校圖書館集中在一個統一的共建共享體系當中,開發了統一的江蘇匯文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建立了8個中心和4個采編中心,按照“管理中心—地區/學科中心—基層圖書館”的三級服務網絡體系,為各地區和學科群的基層館提供信息服務。北京高校圖書館于2001年啟動“實驗型教學科研數字圖書館”項目,該項目采用了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的“數字圖書館應用系統”。目標是以學科為主體,以教學、科研為主線,充分發揮圖書館文獻資源和網上資源的優勢,將教學科研所需各種資源(如圖書、資料、圖片、音頻視頻等)轉化為電子格式,并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在有條件的高校中首先實現了教學科研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向用戶提供智能化訪問和服務的知識系統。天津的17所高校、甘肅省采用中心圖書館/成員館模式先后統一采購了美國Sirsi公司的Unicorn系統,實現聯合采購、聯合編目等工作,解決了信息共享中異構數據庫技術障礙,為圖書館發展構建了良好的基礎平臺。海南省教育科研數字圖書館以海南省高校文獻中心為總館,全省教育系統圖書館為分館,整合的資源包括紙質圖書、電子圖書、電子期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報紙、專利、標準、視頻、音頻、圖片、光盤資料、互聯網免費資源、聯合目錄和期刊目次庫等。湖南省建設了省級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其網絡體系包括湖南科技文獻資源網、湖南科技情報網、湖南競爭情報網、內容協作平臺等幾個部分。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9家浙江省內的主要科研、圖書文獻機構,共同成立了浙江省科技文獻中心,建立了浙江省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東莞市圖書館自主研發了“Interlib圖書館集群化管理系統”,用于全市各級圖書館的聯合管理,實現了全市范圍內圖書館的聯合采編、聯合目錄查詢、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圖書通借通還、電子文獻全文傳遞等功能。深圳文獻港是基于“讀秀數字圖書館平臺”建設的市級區域內數字圖書館門戶整合方案,為數字圖書館聯盟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資源共享讀者服務模式。其他如陜西省、吉林省、河南省、山西省等也都在一定省(市)區域范圍內進行了建立了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的嘗試。綜上所述,我國省(市)區域對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看對電子資源的集成管理研究介紹性內容比較多,理論性研究比較少;聚合研究的多,融合研究的少。雖開發了不同規模和不同應用的電子資源集成系統,對電子資源集成管理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但系統能否體現最佳的功能,其效應性如何,尚缺乏有針對性的深入研究。此外,各省(市)發展條件、水平不同,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電子資源集成管理模式,把資源和服務有效地整合在統一的資源門戶體系中,為用戶提供更有效的知識服務,是今后電子資源集成管理研究中,應更加系統深入地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問題。
3省(市)區域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發展策略研究
3.1政府支持策略
綜觀我國現有的成功電子資源集成管理成功案例,往往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得到了國家或當地政府機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有一個政府主導的行政干預;二是信息機構基本屬于同一個系統,如天津高校聯合圖書館、JALIS,上級主管部門均有專項資金投入。如果沒有僅靠信息機構自身的力量,電子資源集成管理建設則較為困難。
3.2組織協調策略
組織協調是省(市)區域文獻信息資源整合的重要策略,應設立相對比較權威的數字資源整合協調機構,統一規劃和管理本省(市)區域的文獻信息資源整合,包括制定省(市)區域科技信息資源建設中長期規劃;對省(市)區域電子版及書本式信息資源進行協調整合;對各部門單位相關資源網站進行整合鏈接,實現互聯互通;對各類特色數據庫建設進行組織分工;審核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等。
3.3模式選擇策略
各信息機構可根據自身條件,對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模式進行選擇。如資金技術實力雄厚、資源數量多的單位,可以選擇自治集成或購入市場上成熟的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軟件模式,并應在本區域或系統內起到示范作用;對有一定資金技術力量、電子資源數量少的機構,可根據本單位用戶需求的電子資源種類和數量,對電子信息資源有選擇地采取自治集成管理,對自身實力無法完成的電子信息資源加工或電子信息資源建設,采取聯合或共享的模式完成。對于電子信息資源較少、資金技術力量相對差的機構,可根據本單位用戶的重點需求,進行特色資源導航或選取最需要的電子信息資源進行集成管理,最大限度地開發本單位的電子信息資源,從而提高服務質量。
3.4循序漸進策略
電子資源集成管理工作的開展,適合先在局部試點,然后全面展開,循序漸進。首先,根據本區域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等條件,要有清晰的指導思想、明確的目標,編制周密的計劃,進行科學的設計,制訂各項法令、法規、標準和規范等。針對一個區域而言,可先實現局部電子資源集成建設,通過調查分析,對有條件的、電子信息資源豐富、資金相對雄厚的信息機構先行納入電子信息資源集成管理范圍,其他文獻收藏單位,放到以后逐步納入集成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全面集成,完成所有電子信息資源的整體集成,實現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信息集成服務目標。
3.5人才培養策略
電子信息資源的集成管理建設是信息機構的一項長期任務,要使聯合集成順利進行,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不僅掌握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而且還要有維護網絡、開發軟件的能力,以適應這項工作的要求。對參與集成管理建設機構的有關骨干人員采取聯合培訓、集中使用、分工合作等方法,確保集成系統建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