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新型教學設計方法是跨界教育理念在課程上的具體體現,在近年來備受推崇。此方法的課程結構形態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系統的學習情境為載體組織而成。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設計理念應用于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教學,并就其專業基礎課程《電子技術基礎》的改革工作,提出了具體實施細則和方法。最終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堂教學“工作”與“教學”一體化的綜合發展,學生能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更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達到更有利于培養和提升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學習情境;
1引言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方法,是由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資深職教研究專家姜大源教授倡導并主推的。它吸收了項目式教學的一體性、模塊課程的靈活性、案例教學的情境性,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形態。它為高職課程的開發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提出將工作過程引入課堂,在實踐中注重課程的完整性、選擇人物載體的有序性、課程發展的延續性和動態性,利用系統化分析方法研究課程機構。
2“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而教學內容繁多、理論晦澀難懂且對動手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學生覺得課程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失去學好專業基礎課程的信心。于此同時,很多高職教師不能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對課程實踐環節重視不足,對實訓課時安排較少使得學生們失去了動手創作的樂趣。課程項目開發訓練不足,學生創新思維、設計能力跟不上,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還有最后的課程考核也基本上是閉卷筆試的形式,只能考核學生對理論講授知識的掌握,而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總之,傳統課程教學輕實訓、重理論、考核形式單一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都不夠,必須探索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果。《電子技術基礎》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是一門理論深度大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下面以該課程的教學設計為例,簡述基于工作工程系統化教學方法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3“電工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設計
3.1課程定位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設計中,根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將來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出發,按照“以職業崗位能力為目標,以電路項目設計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基本參照點,以學生的發展和分工協助為根本”的總體設計要求,要求學生具備熟練操作各種電子儀器,能夠對電子元件進行識別與檢測,理解電路基本原理,具備電路分析與設計思維,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職業素質的課程目標。
3.2學習情境的設計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參與、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其核心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情感,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整個課程在情境設計過程中以項目為載體涵蓋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本課程以技術部門實際工作為主線,以公司硬件開發部門真實產品為載體,設計了6個學習情境和18個學習子情境。分別是:情境一產品預訂,情境二需求分析,情境三電路設計,情境四電路圖繪制,情境五硬件測試,情境六產品交付。
3.3教學環節的設計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每個教學情境以項目載體的形式分為六個步驟完成,分別是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下面我們以2個學時90min的裁判電路設計為例。
3.3.1咨詢。教師每次下課前將下節課的問題提前下發給學生,大概用時10min。讓學生獨立收集相關資料和信息,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自主性,增強自信心和邏輯思維能力。
3.3.2計劃與決策。每一個項目的實施都需要建立在以往項目知識的掌握上,因此在課堂開始需要回顧本次項目用到的重點難點以往知識,大概用時8min。然后學生針對老師上次課下發的任務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此時老師負責巡視并評估各小組合作方案的可行性,本部分大概用時12min。最后老師對小組的計劃書提出修改意見,師生共同確認工作任務方案,作出決策,本部分大概用時10min。
3.3.3實施。每一個小組根據選定的設計方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計劃分工實現設計硬件電路和相關程序部分。由老師指定若干小組上臺演示。小組成員之間必須明確分工,這樣既能避免后進學生的偷懶心理,又能促進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在學生實施項目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各組學生進度適時的進行指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獨立解決問題。學生作為主角,老師是配角,本部分大概用時40min。
3.3.4檢查與評估。由于每組學生的項目成果總有優劣的區別,而每組學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公平評價,因此需要根據現場驗收結果給每組學生進行評分。小組完成項目后形成完整項目報告,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對項目結果進行評估。這樣對學生有激勵作用,鼓勵他們下次項目可以做的更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了課程魅力。本部分大概用時10min。
4結束語
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要求在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研究方法也必然需要不斷前進、不斷完善。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在廣東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的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教學課程進行改革實踐,探尋適合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方式、開發適合高職學生能力拓展并與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最后,能夠使學生達到掌握新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目的,是我們高職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3]徐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作者:錢姍姍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計算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