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震對建筑結構危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簡要回顧地震工程的發展和近幾年地震災害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強調了地震工程研究和抗震災害工作中有待加強的以下問題,非抗震建筑的改造與加固,抗震工程項目的管理,近源強地震動,斷層引起的地面錯動。
關鍵詞:地震;災害;啟示
工程抗震的研究和實踐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特別是最近的半個世紀,基于震害調查、強震觀測、理論分析和抗震試驗,地震工程和抗震工程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建立了以彈性反應譜理論為基礎的較為系統的可供實際操作的抗震技術方法。處于地震活動區的世界各國均編制了地震危險性區劃圖,制定了建筑抗震設防標準,頒布了抗震技術和管理法規,在大范圍內實施了建筑抗震設計和現有建筑加固。所有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抗震防災事業的發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有其自然、社會、經濟的背景。但是,人類至今所掌握的防震減災知識尚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其中,災害性的罕遇物點及震災無法在人工控制下進行重復模擬是阻礙地震科技迅速進步的重要原因。近十年來國內外的地震災害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非抗震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加固
未經抗震設計的建筑,尤其是抗震能力低下的老舊木結構和砌體結構房屋仍是造成地震人員傷亡的最主要直接原因。在印度凱拉里地震災區,鄉村中90%以上的房屋是施工粗糙的土石結構和石木結構房屋,此類房屋墻體厚達半米左右,由粗毛石以泥漿砌筑,內外墻互不搭接,中間填以碎石和土抗剪強度極低,整體性極差,稍經震動便一塌到底。老舊房屋的更新改造和加固問題,目前在我國仍普遍存在。在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仍有成片老舊房屋在使用,鄉鎮及邊遠的農村存在大量的未經抗震設計的建筑。經濟發展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基礎,在城市建設中,應將老舊棚戶區的改造置于首位,對尚有使用價值的非抗震設計房屋采取加固,改變使用途經等對策。另外,近年來抗震加固新技術有新的發展,利用阻尼器和高強纖維加固建筑結構物在國際上已獲在成功應用,具有廣闊發展前途,值得我們試驗推廣.
2加強抗震設防和施工質量管理
震害調查表明,地震中房倒人亡的慘劇往往半是天災,半是人禍。在我國臺灣集集地震中,有很多“豆腐渣”建筑,混凝土構件中埋有油桶、報紙等雜物,混凝土強度嚴重不足,鋼筋綁扎位置有誤,構件間鋼筋缺少連接等,以及有偷工減料行為.
3深化近源強震地震動的研究
發展斷層附近的強烈地震動是造成房屋建筑破壞的重要原因,但在我國臺灣地震之前,在發震斷層附近的強震記錄十分缺乏,目前抗震設計規范中使用的設計反應譜主要是由震源距為幾十公里以遠的強震記錄統計的.法學論文網
我國臺灣強震觀測臺站密集,在集集地震中獲得的距震源20公里以內的強震記錄達60余條,為強震數據庫增添了寶貴的資料。集集地震中記錄到的最大水平地震動加速度近1000伽,加速度等值線呈復雜的花瓣型,最大地面速度推測可達300cm/s。這些記錄為深化近源地震動的研究、修訂和完善反應譜提供了新的基礎資料。抗震設計反應譜作為設計地震動參數,必須力求反映真實地震動的性態,近源譜的標定,反應譜特征周期和長周期幅值的確定應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新晨
4關注發震斷層引起的地面錯動
發震斷層將引起地面的水平和垂直錯動。這早已為地震工作者所熟知,這種大幅度的地面錯動變形是目前的人工結構物所無法抗御的.
總結:綜上所述,近十年來的地震震害提出了若干有待我們加深理解和著力解決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早已有所注意,有些問題則值得深入探討。近年來含隔震、減震和主動控制技術在內的結構控制研究已取得了豐碩成果,隔震、減震工程經歷了強烈地震的初步考驗,有力地推動了工程應用和新技術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