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構建國際生態旅游城的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肇慶市是廣佛肇經濟圈中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地級市,城市開發率不到10%,如何從廣佛肇經濟圈中突圍,與廣州、佛山的產業形成互補,成為肇慶市擺脫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借助自身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從交通、產業、教育等方面入手將肇慶打造成一個國際生態旅游城。
關鍵詞:國際生態旅游城;生態旅游;生態城市
1引言
國際生態旅游城是基于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一種現代化新型旅游城市。作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肇慶旅游主題從“旅游+體育”→“旅游+互聯網”→“旅游+文化”→“旅游+工業”,也有“香港國際旅游展”、“中(肇慶)韓(統營)藍帶啤酒生蠔旅游節”、“2015國際(廣東肇慶)旅游商品購物節”、“粵港澳大灣區”等旅游國際化系列活動。據肇慶市統計信息網公布的2012年至2016年肇慶市入境游客人數和總收入數據知,肇慶旅游年總收入呈上升趨勢,全年入境旅客人數從2013年開始呈下降趨勢,下降原因主要由外國游客人數、港澳臺游客人數的逐年下降導致的。該現象表明肇慶市旅游產業的主體定位和國際化定位不夠準確,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環境優勢。如何借助自身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依托城鄉統籌發展和旅游市場需求,使肇慶市旅游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打造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面向珠三角的具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旅游示范城。由此,本文在分析國際生態旅游城的發展演進、構成及特征的基礎上,探討構建肇慶市國際生態旅游城的具體對策。
2國際生態旅游城的內涵特征
2.1國際生態旅游城的內涵
18世紀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和19世紀工業文明時代的發展使得西方國家城市生態問題加重,于是“生態城市”一詞被提出。19世紀40年代初“城市旅游”被提出,并于20世紀60年代被推廣。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引發學者們研究生態城市的熱潮。20世紀80、90年代,生態旅游的概念在生態學界和學術界形成兩股潮流。一類學者,如Ceballos、Sullivan、WoodKandHouseS等基于生態保護、生態環境教育的視角,將旅游地文化引入生態旅游的概念中。另一類學者,如Farrel、Wight等將經濟利益和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融入生態旅游概念中。Boo在兩類學者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上,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保護當地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為目的,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向游客宣傳生態保護教育的一種自然旅游。我國生態旅游、城市旅游的建設和研究都比國外晚,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90年代,國家旅游局先后經歷了參與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成立中國生態學會→成立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委員會→建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城市試點等有關于生態旅游、城市旅游的建設行動。1999年設立首個生態環境游年后,有關生態旅游、城市旅游的研究在國內大量涌現,并作為新型的旅游方式出現在各個省市,如九寨溝生態旅游、桂林國際旅游城市、鄱陽湖國際生態旅游等。基于國內外學者對生態旅游的研究,借助盧云亭、龐少靜(2004)等對生態旅游城的定義,本文將國際生態旅游城定義為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和旅游學原理,遵循生態規律與城市發展規律,以生態城市建設為基礎,以發展國際生態旅游為內容,以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現代化新型旅游城市。
2.2國際生態旅游城的構成
國際生態旅游城強調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相處,并保證生態環境、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以下為國際生態旅游城的構成:一是生態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的物質基礎,除了自然風景,還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商業貿易和交通設施等。二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生態旅游的環境基礎,它非簡單的原生態,需要現代生態技術保護生態資源和維護生態環境。三是生態城市。以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的角度,既不破壞城市原有的生態環境又要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仍然是城市,其政治、經濟、社會等需要不斷地發展前進,但是生態城市的發展需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基礎,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新科技不予引進。四是生態旅游國際保護組織。他們是國際生態旅游城建設和保持的國際力量,是國際游客的唯一擁護者。五是與生態旅游相關理論的學術界。生態學、經濟學和旅游學的專家、學者們是國際生態旅游城可持續發展的智囊團。
2.3國際生態旅游城的特征
由國際生態旅游城的定義和構成,決定了它如下的特征。
2.3.1以生態城市建設為基礎
生態城市是一個不存在掠奪性,人與自然相互供養的城市。首先,生態城市地理位置上獨厚優勢,依山傍水;其次,組織結構和功能利于城市環境各個子系統的共存,不相互排斥;最后,生態城市要求當地居民具有高度的生態意識觀,達到自發自為的程度。
2.3.2以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目標
可持續發展即生態旅游社會、生態城市經濟、生態旅游資源、生態旅游環境等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證當代人、后代人對生態環境的持續需求,發展生態旅游不能忽視或排斥科技的進步,如借助VR技術,不但不破壞生態環境,還將提供別樣的旅游前體驗。
2.3.3以發展國際生態旅游為重要內容
國際生態旅游由國內外游客、當地旅游經營者和社區、國際生態旅游保護組織和生態旅游學學術界成員構成,以保護旅游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景觀為基礎,以改善旅游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教育教學環境的國際化等為手段,以帶動當地土特、旅游產品的國際化為目標及發展城市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發展。
3構建肇慶市國際生態旅游城的主要對策
3.1大力發展低碳交通
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處于西江干流中下游,東連佛山市,東南部與江門市接壤,西南部連接云浮市,西與廣西梧州市、賀州市交界,北與清遠市相鄰,主要以丘陵地為主。借勢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肇慶交通獲得大改善,但還不能滿足國際生態旅游城的交通設施,為此可進行如下改進。一是優化和改造肇慶市交通運力結構和條件。要建設國際生態旅游城就應該以低碳,交通便捷為主,如擴大共享單車、電動車等的引進,加快地鐵、輕軌的修建,建立車行道路、步行路徑及綠色交通路徑等多類型交通體系。二是建立生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肇慶市應樹立發展國際生態旅游城交通體系的理念,建立健全國際生態旅游城交通建設合作協調機制,統籌區際交通和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如嚴格管制營運車輛的準入和退出、強化運輸業的調查和管理工作、規范管理運輸業的碳排放等。三是打通肇慶到港澳臺的國際旅游交通路線。肇慶市政府應借助太(原)澳(門)高速公路的修建,借勢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打通肇慶→廣州→港澳臺和肇慶→深圳→港澳臺的航空、高鐵交通旅游路線,將肇慶市旅游區域與香港、澳門旅游區域相銜接。例如“港澳臺+廣州+肇慶旅游大串門”旅行路線不僅讓游客體驗城市繁華游→農村生態游的一條龍旅游體驗,也將成為肇慶生態旅游走向國際化極為關鍵的一步。
3.2建立產業互補機制
肇慶雖是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的門戶城市,生態環境優美,山體湖泊多。但其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如何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競爭效應和示范效應提升肇慶市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肇慶應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的各種優越條件加強與廣州、深圳等的產業異質性合作。結合肇慶自身的廣闊地域、優良生態,將肇慶打造成一個以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為主,生態輕工業為輔的國際生態旅游城,與其他城市形成產業鏈互補。借鑒粵港澳大灣區中發達城市的服務業經營模式、先進科學技術等,大力開發肇慶的生態農業,如保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種植業的種植面積,充分利用廣闊的山地進行金花茶、黃花梨、檀香、沉香等具觀賞和藥用雙價值的珍貴樹種的種植。借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通的物流、信息流由肇慶提供生態家禽,經由廣州、深圳等對外銷售,實現原產地與客戶的直接物流。也可以借鑒歐盟的“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統一大市場”模式,通過建立開放的區內市場,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協作提供完備的市場機制。如為避免服務業的競爭,可以建立統一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考慮到產業跨區域協作風險較大,肇慶市政府應發揮先行者作用,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軟科學的研究、拿出部分資金對部分企業進行前期的培育等。或建立“聯合政府”,將大灣區合作內容法律化、制度化以便更有利于珠三角→粵港澳的開放區內市場建設。
3.3土特產、旅游產品國際化
肇慶市依山傍水,擁有鼎湖山、封開縣等為代表的黑石頂自然保護區,是北回歸線干旱地帶的唯一一片綠洲。該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植被品種和動物物種,是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研究極好的一個選擇,但只有中山大學在該區建有“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中心”、野生動植物資料標本陳列館。肇慶星湖風景區被譽為兼得“西湖之水,陽朔之山”的“嶺南第一奇觀”,其中,鼎湖山風景區又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也只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而未被外界所知的封開縣的封川古城、蓮都十里畫廊、河兒口狀元村等十幾處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所有這些旅游產品,由于缺乏完整的“互聯網+生態旅游產品”營銷體系和品牌的營銷模式,未能走出去,未能實現國際化銷售。進入“互聯網+”時代,肇慶市旅游局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下的旅游產品運營模式,將肇慶市的土特、旅游產品、生態旅游路線等整合到諸如“天貓國際”這樣的國際生態旅游線上平臺,通過O2O實現旅游產品的海內外宣傳和景區收費的標準化、國際化。同時線下通過廣州、深圳與港澳臺旅行社,借助即將修建的廣(州)賀(州)高速公路、太(原)澳(門)高速公路和汕(頭)昆(明)高速公路,通過廣西賀州市、云南昆明市與東盟十國旅行社建立國際合作旅游線路,通過“肇慶+廣州+港澳臺”、“肇慶+昆明+東盟”等交通路線和景區門票、餐飲的“一票制”、“套票制”等銷售方式實現國際客流的大量引進。或引進“VR+旅游”營銷模式,將肇慶旅游產品通過VR視頻拍攝展示到合作的港澳臺旅行社和東盟十國旅行社,讓國際游客在旅游前體驗肇慶旅游產品。或在肇慶市的星湖風景區也可建立VR主題公園,讓游客獲得別樣的生態旅游體驗。肇慶市本地高校作為知識和新技術的輸出方,應為肇慶市的國際生態旅游城建設奉獻力量。如利用鼎湖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建立動植物學生學習實訓基地,開展以文化、科學考察為主題的旅游活動。或者借鑒中山大學的做法,在自身科研、技術水平不足的情況下,選擇同中山大學及被吸引的國內外研究單位和考察人員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的合作協議,并盡快承擔東道主的角色。
3.4教育教學的國際化
肇慶雖然地處廣東,擁有三所本科高等院校、三所普通專科高等院校及32所中等職業院校,但是這些院校里幾乎沒有港澳臺、東南亞留學生。究其原因,最大的可能性是這些高校全英式課程教學的缺乏。其實,鑒于這些高校現有的人才儲備,完全具備全英式教學的要求。本地院校應該抓住游學這一國際性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引進國際游客。當然,引進留學生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支持,肇慶市政府應首先從東南亞十國中經濟相對落后的柬埔寨、老撾和印尼等國入手,投入資金引進這些國家的留學生,為他們提供學費和生活費補貼,滿足他們的游學要求。其次,肇慶市上述院校可通過與東南亞國家院校建立教育教學合作協議實現教育教學的國際化并進一步推進肇慶市國際生態旅游城的發展。借鑒馬來西亞UCSI大學順峰烹飪學院,與東南亞生態旅游較成熟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院校以國際生態旅游為主建立“生態游孔子學院”,亦或者借助廣佛肇經濟圈的優勢與東南亞國家院校建立國際生態旅游教育教學合作方案,相互引進學生和教師。培育和輸出一批國際旅游管理專業、生態學和旅游學專業的人才,為肇慶市的國際生態旅游業發展獻計獻策。而這些留學生形成的“留學生→留學生父母→留學生的親朋好友→親朋好友的親朋好友→新的留學生”口碑營銷模式,將進一步增大肇慶市的國際客流量。
參考文獻:
[7]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1):106-112.
[8]龐少靜.我國生態旅游開發中的若干環境問題及對策環境保護[J].環境保護,2004,(9):25-30.
[9]夏友照.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1.
[10]周權雄.廣佛肇經濟圈產業協作機制及對策探討[J].探求,2012,(2):62-65.
作者:王小春 單位:廣東理工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