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旅游業發展問題與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研究農村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針對秦皇島的旅游業發展和鄉村扶貧結合問題上,我們重點剖析了鄉村旅游建設和發展中的通病,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億9538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530萬人,其中鄉村常住人口5億6401萬人,減少126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2%。大陸城鎮常住人口8億31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農民的生存、轉型和發展問題始終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村經濟發展普遍落后于城鎮。鄉村成為人們旅游的熱點方向,人們向往田園生活,享受自然風光,但鄉村旅游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鄉村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根據數據調查顯示,農村水電建設和發電量少于城鎮居民的數量,鄉鎮衛生院醫療診療人次還是太少,交通道路的建設尚不完善,部分地區未能形成有效的交通網,通往農村的道路很多都曲折。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綠地、園林的建設相對較少,綠化比例較低,衛生狀況有待于改善。農村的基礎建設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鄉村旅游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1.2鄉村旅游定位不準,缺乏特色
我國鄉村人口眾多,城市貧富差距較大。城區居民追求特色到鄉村游玩,但農村相近地區產品相似較高,不同地區本具有不同特色產品,但因借鑒地理位置相近地區,未能有效定位。農家樂、采摘園等項目過多,難以吸引游客二次游玩。擁有民族特色的鄉村有很大的優勢,在農村的文化建設等方面可以根據自己特有的文化來宣傳。但在偏遠的落后鄉村里,沒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交通不便,不知道自己的發展道路在哪里,例如前些年很火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部分農村,在節目播出之后,在全國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很多外地游客去了一趟打完卡之后,就沒有可繼續進行的活動,就前往別的地方或者回家,這些村落并沒有能力繼續發展旅游業,農村本身的經濟不發達,沒有足夠的資本發展。
1.3政府經費支持力度不夠,鄉村旅游收費虛高
農村建設資金較少,多為政府與農民集體提供,企業與外資未能給予有效資金。在部分農村,很多活動或者紀念品的價格普遍高,比外地高數倍,而質量并沒有相應得到提高。農村紀念品缺乏新意,相似程度過大,未能有足夠的吸引力,有些景區價格太高,宰客現象嚴重,游客在旅游時都不愿意進行消費,某些景區高消費的同時,未能給予高端的服務,指路向導不明確,環境仍存在臟、亂、差的情況,嚴重阻礙了旅游經濟的發展。1.4有些鄉村自然條件欠佳不同地區存在不同亟待解決的自然問題,人為原因導致東部地區的土地鹽堿化,風沙現象,中部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西部土地荒漠化與西南地區的石漠化,導致了旅游業無法持續性發展。
2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政府財政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對條件較差的部分人群的旅游進行補助。農村政府可以和較大的企業進行合作,在企業組團旅游時,可將員工引導到農村里,體驗農村生活。較高級的政府可以多關心下級政府的經濟發展,在宣傳整個城市時加入正在發展旅游業的城鎮,加大對旅游業的關注。尋求企業的投資,在發展建設時尋求對農村投資有意向的企業,將旅游的部分利潤按比例給予投資的企業。(2)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農村旅游發展的最大的阻礙,也是農民日常生活的阻礙,水電不通,道路不平,生活購物不便,影響了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有關部門要積極興建水利設施,減少污染浪費,治理河流提高旅游地區整體環境。道路交通建設方面,應增加專人看管,有效形成道路交通網,加強對外聯系交流,村與村之間提高便捷度,形成區域化旅游發展。針對環境污染,綠化不足現象,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增加綠化面積,積極促進農村旅游業發展。(3)強化規劃管理,進行整體規劃首先應該從源頭下手,改善我國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無特色的現象。要健全鄉村旅游開發項目的規劃和提升服務水平,要重視資源的重復性開發和掠奪式開發問題。其次,要統籌兼顧,逐步提高鄉村旅游開發的整體水平。鄉村旅游資源包括山水、土地、房屋等自然人文要素,在其被開發過程中應該加大宣傳發動人民群眾參與到保護與建設過程中,要招標正規有經驗的公司對鄉村進行統一規劃,做到兼顧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開發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和服務,提高鄉村旅游的樂趣和知識面,提高旅游紀念品的競爭力。(4)明確文化定位,突出項目特色。文化旅游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游業出現的新時尚。文化旅游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性高、涉及面廣、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例如,秦皇島要發展特色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要塞文化、養生文化,建立特色的文創產業。也可以建立懷舊情懷體驗店,抓住當地的飲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社交習俗,讓本地人深受喜愛,產生了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在建設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以其特別成熟的傳媒文化和美食文化,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來到這里,為產業發展帶來長足收益。
參考文獻
[1]山娜.互聯網+背景下在新農村開展生態旅游建設的探索[D].青島理工大學,2016.
[2]劉娟娟.扶貧背景下我國農村旅游產業鏈問題和優化[J].超星,2019(5).
[3]余鳳龍,黃震方,方葉林.中國農村居民旅游消費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13(8).
[4]冷曉鈺.農村旅游發展的新思路[J].新農村建設,2018(3).
[5]高翔.多措并舉激發農村旅游經濟活力[J].人民論壇,2019(3).
作者:劉佳悅 劉威菡 向子琦 王增雨 成燕 單位:河北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