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舞弊的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資產減值是資產的抵減,在賬務處理時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故計提的金額越大資產和利潤就越低,而上市公司的考核指標主要是利潤,所以就有上市公司把計提資產減值當作利潤的調節器,導致年報中資產和利潤雙雙虛高。文章從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造假的現狀出發,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相關規定,提出了杜絕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造假的具體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舞弊
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開發行股票,且其股票可以在證券市場公開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公司上市的最大好處就是能通過公開發行股票,解決資金難題,實現企業做強做大的目的,但同時上市公司也面臨著利潤指標的考核,所以存在著一定的壓力,如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則會被冠以ST,即“特別處理”,一旦被冠以*ST,則表示該股票存在退市風險;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則會被冠以PT,即“特別轉讓”,一旦被冠以PT,則其股票將被暫停上市,其股票將被實施特別轉讓服務;資產減值準則為了防止資產被高估,體現謹慎性,要求所有公司必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但究竟計提多少以及采用何種方法計提卻由公司通過其職業判斷來確定各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這樣一來,就導致公司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時可選擇空間比較大,再加上公司所處的不誠信的外部環境以及公司容易形成內部人為控制的自身治理結構局面,上市公司就可以操縱利潤。一旦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甚至虧損時,就會有不少上市公司鋌而走險,采取各種財務造假來保住上市資格,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就把計提資產減值當作利潤調節的工具。另外,由于企業之間競爭加劇,其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企業資產尤其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流動資產的風險越來越大,資產減值已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比較多和備受爭議的現實問題,所以研究資產減值對提高財務信息質量、規范上市公司財會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舞弊的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是相伴著上市公司的誕生而產生的,而且層出不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其中就有不少利用資產減值造假人為調整利潤的財務造假。如TCL集團2003年公布了其2000年少計提壞賬準備4392萬元、存貨跌價準備2813萬元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685萬元,這直接導致利潤虛高。2013年4月,西藏天路業績預虧公告2012年度虧損4000萬元,之后隨即又更改為預虧約4200萬元,計提了2800萬元的資產減值損失。2013年上海物貿一度上榜“妖股”榜單,但在2013年10月11日上海物貿收到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的通知書。公司在整改公告中稱未按公司《關于提取資產減值準備及核銷的規定》,在每半年末對價格波動較大的存貨進行減值測試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這些上市公司憑借虛假的會計信息在股市上大肆圈錢,嚴重擾亂了財務會計工作和市場經濟秩序。所以,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希望據此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2上市公司造假操縱利潤的內部因素
由于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資產的抵減,在賬務處理時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故計提的金額越大資產和利潤就越低,反之,則會導致資產、利潤雙高。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還存在其他原因。
第一,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其進行財務造假的收益很高但成本很低。盡管2013,2014年以來,對萬福生科、海聯訊、南紡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總體來說,還不足以威懾到所有上市公司,仍有很大一部分心存僥幸。2013年以來因財務造假而受到處分的上市公司造假收益巨大,而處罰太輕。2013年,號稱史上懲罰最嚴的,通過欺詐上市的萬福生科作為財務造假的最大獲益者只被處以30萬元罰款,其受罰程度遠低于其保薦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2014年被斥為“造假王”的南紡股份,經查實其5年虛構利潤3.44億元,但僅被證監會處以50萬元罰款,而且實際當公司連續虧損超過3年時不僅沒有被判退市也沒有被移送司法機關。更有甚者,綠大地通過財務造假獲得上市資格后,2012年還得到政府補助1307.20萬元。
第二,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深層次原因是廣大資產所有權和相對集中的資產管理權兩權分離,導致信息不對稱,而資產管理者往往受利益驅動和利潤壓力,常常要求會計人員采取減少成本費用,虛構收入。其手下的會計人員出于自身考慮不得不被迫造假。
第三,股權結構問題。在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一股獨大”的情況非常普遍,這種股權結構直接導致大股東獨攬控制權、執行權和監督權,而控股股東和公司管理當局為了取得上市資格、拔高股票的發行價格、增資擴股再融資、免于披星戴帽和摘牌等就存在操縱財務信息的動機而對會計處理和年報橫加干涉,甚至指使和逼迫會計造假。
第四,中介機構協助上市公司造假。各個監督機構常常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且有多種監督標準,在監督管理上各自為政,不能有機結合從整體上發揮作用。而內部審計由于獨立性原因,也是形同虛設,根本就無法遏制財務造假。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證券商、律師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對擬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的造假采取默認態度。另外,上市公司一般都是當地政府的政績體現,所以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為了保全上市公司,也會對民間審計橫加干涉而導致審計報告扭曲,大大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公證作用。
第五,計提資產減值的面非常廣而且金額大,影響深,所以將資產減值的計提當作利潤調節器的“效果”非常好。計提資產減值時,在利潤表中的體現就是利潤下降;同時各種減值準備類賬戶是對應資產的備抵賬戶,當減值準備增大時,對應資產的規模就會變小。所以沒有計提或少提資產減值準備時,企業的資產就會虛高,利潤就會增大。還有,關于資產減值準備是否可以轉回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當且僅當公司資產在資產負債日有恢復的跡象時,才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判斷是否需要將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目前我國的多數會計人員很少能達到這樣的職業水平。
第六,準則規定涉及資產范圍廣泛,而且資產減值準備和計量標準的具有不確定性,規定本身的靈活性又比較強,可選擇的方法也比較多,存在很大的彈性,給利潤操縱提供了較大的機動空間。資產減值涉及的范圍包括對子公司、聯營企業、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商譽等資產,不涉及存貨、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模式)、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金融資產等。還有資產的計量屬性有“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等,這都需要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這都是有企業管理當局主觀估計的因素在里面的。比如,公司可以結合以往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和債務人的實際財務狀況等信息合理估計當期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且計提準備的方法公司可以選擇四種方法中的一種,這就會必然導致減值準備計提的不確定性。
3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舞弊的對策
由于治理對象復雜,不僅涉及上市公司、多個中介機構,而且還涉及投資機構、社會媒體等,所以治理任務非常艱巨,但如果放任自流,則會直接毀掉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所以,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這種舞弊行為,必須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
第一,要徹底消滅重大財務造假,就必須多管齊下,如社會道德規范、學校教育、財會人員繼續教育、企業文化等都要加強誠信教育。雖然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還存在居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比較而言,還是人的問題更嚴重些。誠信是做人之本。朱镕基總理提出的“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應作為每一名會計人員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讓遵守職業道德成為自覺行為。要想使我國的資本市場盡快成熟起來,就必須同時提高資本市場從業人員和投資者的整體素質,才能將財務造假扼殺在萌芽狀態。
第二,對財務造假的懲處力度要足夠到上市公司不敢心存幻想,不敢重蹈覆轍。監管者須從立法和執法的角度提高監管效率,嚴管中介機構,重罰財務造假,從源頭和效果上徹底減少財務造假案件的發生。建議修訂《證券法》,將處罰提高到上市公司高管無法接受的程度,使監督機制能要求造假各方傾家蕩產來賠償股民損失,讓幫助造假上市的利益相關方承擔責任才能治本。一旦發現相關的會計師事務所、保薦機構和保薦人、律師等參與造假,直接吊銷營業執照,終身不得進入該行業。
第三,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一股獨大”的現狀,就容易出現控股股東為了私利制造出虛假信息損害中小投資者。同時如果內部董事占比太高,內部人控制空間就太大,也就容易導致資產轉移、內幕交易、甚至操縱股市等問題。所以,需要分散大股東的股權來調整持股結構,同時健全獨立董事制度,通過董事內部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來達到內部監管的目的。在公司的治理層方面,監事會雖然是獨立的監督機關,但法律并沒有規定它的處置權,也沒有規定它可以采取何種措施對違法行為進行糾正。所以應當賦予監事會更大的權利。
第四,加強執法懲處力度,絕不手軟。很大一批ST、PT公司一直都在垂死掙扎,應促使其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甚至退市。凡存在欺詐發行以及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的,都應強制其退市。
第五,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徹底杜絕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的現象。新準則中減值的規定不適用于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而這正是目前公司操縱利潤的常用手段。第六,加強會計人員專業培訓。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所以應對他們加大繼續教育、培訓、輪訓和進修的力度,提升他們的知識層次和知識結構,提高他們應對企業復雜的經濟事項的能力。
4結語
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現象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具有長期復雜性,只有不斷地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督體系,加大監督和懲罰的力度,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執業水平和職業素質,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何勇.淺談資產減值內控制度的完善[J].港澳經濟,2013(29).
[2]金云.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治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8).
作者:王婧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