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中統計抽樣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如今的社會發展的很快,所以導致社會的經濟成分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那么簡單化了,在審計的過程中出現的危險性因素越來越高,也就導致審計的過程中風險也是越來越大,抽樣調查因為存在靈活性以及客觀性的特點,所以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基于此,本文從抽樣審計相關概念入手,分析抽樣審計方法的應用,指出統計抽樣應用中存在的兩個問題,即調查數據存在失真的風險、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提出改進對策,包括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加強業務交流、建立系統的抽樣審計工作規范、加強計算機輔助審計,以期對提升統計抽樣在審計中的應用效果有所裨益。
關鍵詞:統計抽樣;審計目標;審計風險
抽樣審計其實就是審計人員使用審計的方式對樣本進行抽取,審計對象的整體審計意見。抽樣審計是一種比較詳細的審計使用情況的專業判斷和科學決策,其根本目標其實是在審計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資源進行充分的整理和歸納,根據具體的審計數據將審計結果給總結出來,然后再把審計建議給公開。抽樣審計的實質是審計抽樣。
一、抽樣審計概述
(一)審計抽樣定義審計抽樣,是指審計人員對具有審計相關性的總體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項目實施審計程序,使所有抽樣單元都有被選取的機會,為審計人員針對整個總體得出結論提供合理基礎。審計抽樣方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統計抽樣,另一類是非統計抽樣。前者是指審核員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對樣本的整體數學和物理情況以及行走情況進行澄清。采用審計抽樣法對樣本進行隨機抽取,并根據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最后,通過推理得出結論。事實上,非統計抽樣是指審核員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專業水平,對整個過程進行隨機的回顧,然后根據結果來判斷所有的特征。如果能很好地設計非統計抽樣,如果能設計非統計抽樣,就可以得到與統計抽樣一致的結論。
(二)抽樣審計步驟1.按照審計目標確定抽樣總體的范圍首先,很清楚哪些項目將被詳細取樣。這對抽樣人群的清晰性至關重要,對設計目標的完成和準確性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選擇時需要注意總體范圍和具體審計目標的銜接。2.依據抽樣參數確定樣本規模按照整體的數量以及偏差情況還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來明確樣本選擇的數量是多少,也就是樣本的規模大小,若是數量不多,那么就不可以將綜合特征給明確的展現。3.選樣在明確總體范圍和樣本量后,根據隨機性原則,選擇相應數量的樣本。總體方案能否選定,基本上取決于概率因素。基本上,總體項目選擇和其他項目選擇的概率是一般規模的。在抽樣過程中,可以采用統一抽樣、分層抽樣、聚類抽樣等方法。4.審核樣本隨機抽取樣本后,必須仔細檢查每一個選取的樣本,然后計算出誤差概率,以便比較此誤差的概率和預期的總體誤差率,以確定此時使用的樣本數量是否一致。一般來說,樣本誤差的概率與預測總誤差的概率基本相同,說明估計的準確性和選擇的一致性。如果樣本誤差的概率很小,說明這次估計的總體誤差比較明顯,所選樣本的數量太多,反之,所選樣本的數量太少。此時,用樣本誤差概率代替整體誤差概率,一次調整樣本數,直至兩個數據基本相同,進行整體判斷和推理。
二、統計抽樣在審計中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調查數據存在失真的風險抽樣調查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利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來將具體的數據人口給推算出來。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就是憑借樣本數據所預計出來的總體和實際總體間誤差的多少,來確定會不會影響到數據的正確采用。在調查數據的過程中,存在誤差這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個誤差可能會有大,同樣也有可能是小的。相對性則是由分析問題以及決策來確定的。在制定抽樣計劃的時候,是會制定一些誤差范圍要求的。具體來說,抽樣誤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嚴格控制,以確保決策的影響最小化。錯誤沒有一致的標準,這是由數據用戶分析問題和作出決策的需要決定的。當索引的相對誤差較小時,數據的正確率可以提高到最高,因此對樣本量的要求很高。人口普查專家認為,抽樣調查所估計的相對誤差應在數據質量的15%范圍內,可以使用20%的數據。但如果超過30%,基本上不能釋放。被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保證程度。當內部控制的制度愈發的完善的時候,就表示這個保證的程度就處于很高的狀態下,反之則是很低。所以在審計的過程中,若是需要很高的保證程度的時候,就需要將樣本量增加。現舉甲、乙兩例如下表1(假定總體數量在5萬以上)按照上面的計算公式來看,甲例的樣本數量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七百九十,乙例的樣本數量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二百三十七。需要注意的情況就是:在上面的兩個計算公式中,總體數量其實和樣本數量之間不存在什么聯系,這是因為站在屬性的角度來講,抽樣審計是按照“正確”以及“誤差”這兩種概率來計算的,因此,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總體數量很多的時候,總體數量基本上不會對取樣產生任何的影響。
(二)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現在,在預計調查數據是不是精確的時候具體有這三種標準,一個是統計尺度,一個是客觀尺度,再一個就是“人為”尺度。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匯總后,有了合理的方法和標準來衡量數據的質量。也就是說,有客觀和統計的措施。用統計尺度測量數據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然而,當我們從統計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時,往往會發現一些數據的相關性只是統計值,與現實沒有太多的聯系,導致數據與現實的脫節。因此,統計尺度必須與客觀尺度相結合。客觀量表的最大優點是實事求是,客觀事實的角度尋求規律。總結的數據能有效地反映事實。人工尺度往往沒有明確的測量標準。統計調查數據的準確性是否應與計劃相統一,或計劃數量是否應轉化為統計調查的精確計量標準。如果測量數據不能滿足計劃的增減,數據中會出現“水”的情況。由于在調查過程中不能排除人為因素,違反了調查時原始數據的變化規律。
三、統計抽樣在審計中應用的改進對策
(一)降低數據失真風險的對策所有類型的項目都不能使用抽樣設計。正常的項目審計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審計項目風險很大,一般不建議執行審計樣本,如果審計對象通常是小,不建議使用樣本方法,審計人員確定樣品的使用情況審計,測量相關性,同質性、識別性,必要性等。抽樣方法的應用需要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條件,以保證一定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企業才能保證減少差錯和人為欺詐的發生。這樣就不會對審計產生一定的影響。設計樣本的時候需要衡量到審計的初衷、審計對象總體與抽樣單位、抽樣風險與非抽樣風險、可信賴程度、可容忍誤差、預期總體誤差、分層等技術因素。
(二)消除人為因素影響的對策抽樣審計必須有一定的統計抽樣技術,審計人員必須了解概率論和相關的數據統計理論。只有充分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完成設計樣品,降低風險。因此,必須加強對審計人員專業知識的培訓,給審計人員更多的實踐機會。必須要讓工作人員多多的溝通,將自己的經驗不斷的進行積累,將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給提升。專業經驗以及判斷能力是作為一個審計人員必須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增強業務溝通是歸納和積累經驗最快、最佳的手段。工作標準是審計人員參與審計工作的指南。在執行工作時,標準是工作人員按照要求的方向,保證了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夠迅速進行。因此,我們必須創建一個系統抽樣審計工作規范。計算機可以幫助審核員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計算機的準確性很高,所以如果審核員能使用審計軟件,他們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雷平濤.風險導向下工程結算抽樣審計探討[J].項目管理技術,2017(12):104-107.
[2]冉繼琰.統計方法在審計抽樣中的應用[D].重慶:重慶大學,2016.
[3]馬鐵成.統計抽樣調查方法及其在企業審計中的應用[J].市場研究,2016(3):49-51.
[4]魏茹.審計抽樣在會計憑證質量審核中的具體應用[J].審計與理財,2015(10):23-24.
[5]郭志東,劉兵.統計抽樣法在公路工程審計中的應用[J].財會月刊,2015(26):79-81.
[6]張正偉.統計抽樣在金融控股集團內部審計中的應用[J].時代金融,2015(5):233+237.
[7]吳蕾.試論審計抽樣風險及其控制[J].新經濟,2015(1):114-115.
[8]孫玥璠,宋迪.大數據環境下基于孤立點分析的審計抽樣方法[J].財務與會計,2015(14):71-73.
作者:袁雪怡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