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傳播學專業媒介素質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傳播學教育的新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媒介素質
媒體教育學家迪特•巴克最早將“素質”概念引入教育學中,這是“媒體素質”進入德國教育學的開端。巴克這樣定義“媒體素質”:所謂“媒體素質”,就是人們能夠“以應付世界挑戰的積極方式,將所有不同種類的媒體,用于人類的交流與行為。”可以看出“媒體素質”這個概念的產生來源于一個毋庸置疑的假設:作為一種智慧生物,人類與生俱來具有與人交流的素質,這種素質必須得到全面發展,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進這一基本素質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的應用,迪特•巴克認為媒體素質包括媒體批判能力、媒體知識、媒體使用和媒體創作能力。巴克認為,媒體批判能力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礎,它包括三種不同的能力:分析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媒體道德意識。媒體知識包括媒體常識和媒體操作知識。媒體使用能力分成兩種能力:單方面接受媒體的使用能力和與媒體互動的使用能力。媒體的創作能力分成兩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對媒體內容的革新能力和創造性革新媒體的能力。對傳播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具備全面、優良的媒體素質,也是成為優秀新媒體傳播人才的基礎。
二、傳播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媒介素質
毋庸置疑,在這個媒介化社會,傳播學教育本身需要有從職業教育到素質教育立場的轉向。培養未來信息傳播領域的專門人才,傳播學教育應當在以下四個方面大力培養學生的媒體素質。
1.對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
在媒體商業化程度加劇的當今中國,由媒介引發的諸如低俗化、媚俗化節目內容對青少年的毒害、網絡垃圾信息的泛濫、充斥色情、暴力等低級趣味內容的肆虐、虛假廣告的張揚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不良信息借助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傳播學教育首先應該賦予學生評價、處理這些信息的免疫能力——普通受眾是解讀信息,傳播學專業學生應該能夠解“毒”信息。
2.對普通信息的分析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現代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但具有較高媒體素質的人,應該能夠掌握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即對“信息是如何傳播的”具有科學、理性的認知。普通受眾是知曉、接受,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則應該做到洞察、反思,唯有此才能在信息傳播實踐中對塑造優良傳播生態起到一個專業人員應該起到的作用。
3.對虛擬世界的批判能力
現代傳播科技在真實世界之外營造出一個無限擴張的虛擬環境——媒介環境,人與社會越來越媒介化。由于大眾傳媒已經有異化傾向,人的媒介化過程也受到異化的威脅。媒介異化理論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大眾傳媒具有了操縱和控制人的力量。大眾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滲透進入人的心理層次,改變著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使人徹底失去內心的獨立與自由,喪失了批判性,僅剩下對現實社會的順從態度。社會民主化進程需要具有批評精神的公民——明白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遞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技術的諸力量的強制作用。
4.對新媒體傳播的參與能力
從目前媒介融合的情況來看,新媒體所倡導的個性化、互動式傳播方式非常適合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它改變了大眾傳媒的單向線性傳播模式,使受眾在虛擬空間中享有自主選擇、自由參與的主體地位。尤其在網絡傳播世界,公民新聞的出現,使傳者與受眾之間不再有清晰的界限,普通公民獲借助手機媒體,通過微博獲得了參與新聞、表達觀點的能力與機會。新聞傳播方式從傳統媒介主導的單向式變為專業媒介組織與普通公民共同參與的分享式、互動式。良性的傳播生態環境,需要傳播參與者具有專業、理性、積極向上的傳播能力,這也是傳播學教育應該完成的目標。(本文作者:王松、張瑞靜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