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介新聞傳播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明確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內蒙古大學新聞學專業是經教育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全區第一個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2008年,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形成了較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根據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傳媒的人才需求取向,確定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現代傳播理念,具備較強“全媒體意識和技能”,具有較為寬厚的人文與社會知識及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編輯出版行業的法規與政策,熟練各種現代新聞傳播手段與技術,能在政府部門、新聞與出版單位、宣傳以及企事業單位、軍隊等行業與部門,從事新聞宣傳、采編策劃、書刊編輯、網絡策劃、管理等工作的全媒體復合型專門人才。由此,確定新聞傳播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點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即始終關注本學科前沿成就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現代新聞理念與全媒體新聞報道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修養,實事求是的作風,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地運用現代數字傳播技術,掌握全媒體新聞采編技術,全面提高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二、搭建完善的全媒體實踐教學平臺
內蒙古大學新聞傳播實驗中心是自治區級新聞傳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良好的實驗、實踐設備。以此為依托,在突出傳統新聞傳播學與網絡技術融合的教學特色的基礎上,立足于新媒體發展方向,建成了完善的全媒體實習平臺。包括網站平臺:內蒙古文化(www.nmgwh.com);電子雜志實習平臺:支持數字出版專業學生編輯出版全媒體電子雜志《渴望》,現已連續出刊30期;IPad版電子期刊實驗平臺:由學生分組制作;電子紙閱讀器出版實驗平臺:由學生分組制作電子書。通過全媒體實驗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培養出集采、寫、編、錄、攝互聯網運用和現代設備使用于一體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2013年6月26日,組織學生外出到禾華農牧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進行移動采編訓練,歷時三天,全面訓練學生移動采編技能。這次采訪通過微博、微信、網絡即時上傳新聞稿件20條,采寫編新聞稿件50篇,拍攝圖片200余張,拍攝的電視新聞片《希望》,制作圖片展板《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這次采訪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充分感受到現代企業的發展狀貌,同時,也領略了全媒體新聞采訪的特點,強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與意識。2010年,以新聞學系學生社團“鑫源報社”創辦的刊物,并獲校學聯“優秀社團”稱號。馬強老師指導的“內蒙古大學新聞學官方微博”,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制作的電子雜志《渴望》、新聞學專業學生主辦的“內蒙古文化”網站、拍攝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內蒙古大學漢語系建系五十周年專題片》(2009年)、《國旗班的故事》(2012年)、《流流狗的訴說》(2012年)、《深視滿洲里》(2013年)在校內外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建立系統的全媒體實驗教學模塊
新聞實踐教學中要加強全媒體技術和理念訓練,依托新聞實驗平臺,逐步建成全媒體實驗教學模塊,培養學生全媒體新聞采制編播能力。
1.報紙模塊。
提高學生紙質媒介新聞編輯與策劃能力。主要用于培養學生應用方正飛騰軟件處理數碼報刊編輯等業務,利用Photoshop軟件加工處理圖片,培養學生掌握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專業圖像處理等業務流程、步驟以及實踐層面應采取的關鍵技術。
2.廣播電視模塊。
學生通過了解和掌握先進的影視高清影視多媒體制作手段,培養從事電視新聞節目和訪談節目采制、演播、視音頻節目編輯、主持、網絡直播等工作的能力。
3.數字出版模塊。
建立符合專業特色的數字出版教學、實習與科研系統。培養學生較強的數字出版物編輯、設計和制作、能力;熟悉國內外先進數字出版業務系統的運行流程。
4.數碼攝影模塊。
以室外拍攝、攝影用光布光、彩色膠片掃描等實驗為基礎,培養學生系統的影像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熟悉國內影像后期制作業務系統的運行流程。應用外圍設備及常用配套軟件的安裝使用,具備影視多媒體前期采集到后期編輯的相關知識技能。建立符合專業特色的攝影課程的教學、實習與科研系統。培養具備專業攝影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能在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從事影像制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5移動采編模塊。
學習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的關鍵技術,了解第一時間報道,現場報道,動態追蹤報道,深度報道和預警報道的步驟、作用,理解危機管理視域中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的功能和作用,開展全媒體技術演練。
全媒體實驗教學模塊實施以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獲得了極大提高,特別是學生網絡數字傳播技術的掌握獲得了較大提高,在網絡媒體及相關機構就業的學生逐年增加,包括:國際在線、新華網、人民網(英文版)、搜狐、新浪、CCTV內蒙古電視臺、公安部網絡宣傳處等。2009年至今,學生在《光明日報》、《中國經濟時報》、《海峽都市報》、中央電視臺、搜狐、新浪、《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晨報》、《北方新報》等區內外百余家新聞媒體上發表新聞報道作品近1000余篇,其中報紙260篇,廣播電視120余篇,網絡編輯稿件近500余篇。2009級新聞學生拍攝的《那年》、《一種念想》、《校園面對面》、《水壺終極轉》《止戰之殤》、《屌絲男生》在網絡傳播中引起了較大反響,點擊率達到5000以上,2009級新聞班為學院新聞實驗中心制作的4部專題片風格迥異,上傳至在國內外比較有影響力的視頻網站,如優酷、土豆、YouTube等,供網民分享。
四、建立穩定的多媒體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全面貫徹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計劃,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自1987年新聞學專業創辦以來,內蒙古大學新聞學專業始終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與建設,先后與內蒙古地區十多家媒體簽訂了實踐教學合作協議,建立起涵蓋內蒙級新聞媒體、盟市級新聞媒體、行業媒體、中央級新聞媒體駐內蒙古自治區記者站,覆蓋平面媒體(報紙、期刊、圖書)、電子媒體(電視、廣播)、網絡媒體(蒙漢文網站)、新媒體(手機報)的立體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體系。2012年,與內蒙古電視臺合作建成了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內蒙古大學新聞傳播學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013年在呼和浩特市綠籬攝影沙龍影視公司建立了攝影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新聞傳播學專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新聞傳播學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近百名實習生提供新聞采編的真實環境,讓學生們在新聞實戰中了解并掌握新聞媒體運行的基本流程,掌握真實情景下新聞實地采訪、寫作、編輯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非智力方面的素養、創新意識和職業精神。2010年以來,新聞學專業學生多次參與內蒙古電視臺《蔚藍的故鄉》、《百姓熱線》、《都市全接觸》、《新聞天天看》等欄目的節目錄制。2013年11月13號內蒙古日報社與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合作到包鋼集團采訪。學生采寫消息、通訊、人物專訪52篇,拍攝新聞圖片近千張。11月22日《內蒙古日報》5版發表教師與學生合作采寫的消息《包鋼稀土:今年年底將實現稀土工業廢水“零排放”》(郭志菊李婧曹敏);12月11日《內蒙古日報》以整版的篇幅,圖文并茂的形式,發表《我們眼中的包鋼》(視覺版),集中了近10位師生的文字、圖片新聞。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在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開展創新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每個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增強了學生就業競爭能力。近四年來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在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內蒙古電視臺兩大媒體的人員招聘中,幾乎每次都招聘了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相關專業的學生,招聘比例達到30%—40%。這些畢業生經過歷練很快成長為媒體中的業務骨干。
五、提升專業品牌效應
內蒙古大學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在本地區范圍內起到了示范作用,且有一定的輻射作用。自治區高校范圍內同類專業紛紛來我校觀摩,交流經驗。20多年來新聞學專業學生的一次就業率達始終保持在80%—90%以上。2010年至2013年本科生整體就業率為92.9%,2009年至2013年本科生專業對口率為51.6%。適應現代傳媒需求的全媒體人才培養目標,加之系統扎實全面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式,使學生在就業中才顯示出獨特的優勢。2009級數字出版專業學生王超,大三在搜狐視頻實習,因經全媒體實踐教學培訓,很快適應崗位,面試一周后即確定正式錄用。2007級新聞班的遠輝帶著他發表的新聞作品,成功考入大型上市媒體公司光線傳媒股份公司工作,并于2013年進入搜狐網總部工作;2006級新聞班的李文明,則憑借他的獲獎作品專題片《來時,我們還年輕》在報考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時獲得了考官的好評,并考入《內蒙古日報》要聞部,成為一名自治區級的主流媒體記者;2011年新聞系學生的就業范圍不斷拓寬,2007級新聞班的孟穎靠著優秀的業務能力和大學作品微電影《鹿城故事》的加分,考入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現已成為光線傳媒王牌節目《最佳現場》的主要負責人。還有一批學生進入國家、自治區黨政網絡管理機關和企事業網絡宣傳部門。
六、結語
總之,轉變教育思想革新教育理念,根據現代傳媒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不斷改進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創新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是推進新聞業發展,提高新聞專業人才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加大新聞傳播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重點建設新聞傳播學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本著互利雙贏的原則加強雙方的合作與交流,力爭將其建成集教學、實踐、實訓、就業于一體的、設備先進充足、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實踐培訓基地,以全面提高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作者:劉寒娥單位: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