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學型傳播學課程設置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班尼迪克大學是一所天主教會學校,于1887年由圣普羅科匹厄斯修道院的修士創立,現有來自不同民族和宗教背景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近萬名。班尼迪克大學的傳播學系隸屬于文學院,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迄今已有30年的歷史,下設雙語新聞、傳播學、體育新聞和出版發行四個方向,其中傳播學是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以傳播學方向的課程設置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簡要探討一下美國教學主導型學校的辦學思路。
一、課程結構
總覽班尼迪克大學各專業培養方案,無論文理商醫,均有著相似的畢業學分要求和課程結構,要想拿到相應的學位,必須修滿培養方案要求的120個學分(見表1),并且每門課的成績都要在“C”以上(包含“C”)。這一學分要求在全美是比較普遍的,比如密蘇里新聞學院的學士學位要求是123學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新聞與傳播學院是120分,佛羅里達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和廣告學專業都是124個學分。從表1可以看到,專業課學分在總學分所占比例為39.5%,僅比公共課高出2個百分點,只要修夠這48個學分,就可以拿到專業學位。這種輕專業深度,重知識廣度的教學理念,貫穿全美大多數高校的本科教育。下面詳細分析一下不同課程類別的具體設置,由于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占到總學分的65%,它們將是重點介紹的內容。
二、公共課設置特點
班尼迪克大學傳播學公共必修課程設置見表2。從上面的公共課一覽表中可以了解到班尼迪克大學傳播學公共課的課程設置特點。
1.涉獵知識廣泛公共課課程內容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物理、數學、生命……,可以說無所不包,這也符合美國高校本科生的培養理念:小專業,大視野。其教育目標主要是傳播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從業能力以及通過教育重塑社會價值[2]。課程的具體講授過程,也充分考慮讓學生能夠全面領悟相關文化知識。有一門“食品文化”課程,任課老師JulieDavis在每次兩個小時的課堂中,會選擇全球的幾個國家介紹其食品文化,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會選擇剛剛介紹的某個國家中兩種最有代表性的菜式,將其當堂完成,最后各個小組的成員互相品嘗食物,并撰寫報告。有語境,有互動,有現場感,這樣的食品文化課堂讓人印象深刻。
2.重視寫作訓練面對大量以英語為母語的本科生,學校依然把寫作作為公共必修課,而且包含從基礎寫作到學術寫作兩個層面。負責寫作課程的OlgaLam-bert博士表示,雖然大量的在校生都是以英語為母語,但是他們在高中主要學習的是詞匯和語法,在規范和嚴謹的英文寫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無論畢業生將來是就業還是進行學術研究,寫作都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另外在開課前學校會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評估,用以決定班級劃分和授課內容。
3.凸顯學校特色班尼迪克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這點也影響到了它的課程設置,在公共課中就安排了關于學校歷史的校本課程,同時在高年級還設置了宗教神學的課程。特色教育往往要伴隨著歷史感,也是未來職業倫理的起點。
4.激發學生思考班尼迪克大學科學院院長BartNg教授是從印第安納大學退休后來到這里的,他表示在全美,無論是教學型還是研究型高校,無論學生的基礎素質如何,統一的目標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取得成功。這種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而且是在實踐中思考,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所有課程,無論公共課還是專業課都是圍繞著這一理念設置的。
三、專業課設置特點
表2呈現出我們熟悉的公共課安排,主要課程都集中在大一,隨著年級的提高,公共課的數量顯著減少,相應的專業課數量逐漸增多,見表3。從上面的專業課一覽表中可以了解到班尼迪克大學傳播學專業課的課程設置特點。
1.大新聞辦學理念專業必修課的設置涵蓋了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媒體形式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包括了采訪、寫作、編輯、攝影攝像、公共關系等涵蓋了多種新聞專業技能的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也源于其培養目標,班尼迪克大學傳播學專業培養目標的第一條內容就是:為畢業生將來從事廣告、電子和印刷媒體、新聞記者、公共關系、出版發行、文秘或其他等需要復雜溝通技巧的事業做準備。這與過于強調專業的細分化,方向設置過于精細的國內辦學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2.重實踐輕理論通過近兩個月的深入課堂觀察,除了媒體導論和倫理與法規這樣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外,其他類型的課程都是在實驗室(微機室和演播室)完成的。教師會將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和教學資源在開學初上傳到D2L平臺(DesiretoLearn),在授課過程中隨時可以調用這些文件輔助教學。可以說,技術與工具理性貫穿于其整體的教學環節。比如ChristopherBirks教授講授的新聞寫作課,每堂課都是先通過PPT講授新聞寫作技巧和原則,緊接著學生就分散到實驗室的各個電腦前,登陸D2L平臺完成今天的實踐任務,并將其打印提交給任課教師作為平時成績的評定依據。除課堂實踐外,也將學生的實踐能力體現在畢業資格審查上。班尼迪克大學傳播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公開發表一篇新聞作品,無論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或者互聯網,否者無法拿到學位,對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3.營造擬態的校園傳播環境每所高校都會有自己的校報、新聞中心、電臺等等,班尼迪克大學傳播學專業更是充分利用這一校園傳播平臺,學校現有一份名為TheCandor的周報(包含網絡版),除此之外還有一檔電視新聞雜志,名為EyeoftheEagle,每年會有六期節目。這些校園媒體都是由新聞傳播專業的在校生制作、發行和播出。比如PeterB.Seely教授講授的電視節目制作,就是直接和EyeoftheEagle電視雜志對接,從策劃、制作到最后播出都是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所有課程全部在演播室講授。培養方案中一共只有兩門電視類課程,電視節目制作是基礎課,高級電視節目制作是選修課。在開課之初,很多學生可能連攝像機都不會操作,但最后可以獨立完成一檔電視新聞雜志節目的制作播出,不得不說是真實的傳播平臺令到學生快速成長。
班尼迪克大學雖然是美國眾多高校中一所很普通的教學型私立大學,但其傳播學專業已經有30年的歷史,和其國內很多名校不相上下。系主任PeterB.Seely教授認為,現在的課程設置有些過于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在理論方面的培養有些欠缺,但這也是為了適應全美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以及對學生畢業發展的綜合考量。在新媒體技術日益更新的當下,在媒介素養更多地體現為應用的時下,相信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作者:何江 孫雪蓮 李婷婷 吳英慧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文法學院 理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