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傳播學角度解析巴黎暴恐事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災難事件是公眾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媒體發揮著重要的信息傳遞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巴黎暴恐事件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本次災難新聞在國內的輿論環境可以發現,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同時發力,災難新聞的全景式報道角度與內容呈現;新聞記者堅守職業理想,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受眾被新媒體賦權,在災難報道中不搗亂、不跑調,扮演著公民記者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
傳播學;巴黎暴恐;輿論環境
北京時間2015年11月13日凌晨4點,法國當地時間晚9點,巴黎市中心發生多起爆炸、槍擊事件,致上百人死傷。此系列暴恐事件是繼“9.11”后最慘重的一次恐怖襲擊。制造者為伊斯蘭極端恐怖組織ISIS。如恐怖分子所預料,恐怖襲擊引起了巨大的新聞效應。一夜間,巴黎登上全球新聞頭條。近幾年災難事件頻發,是公眾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媒體發揮著重要的信息傳遞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推進,廣大受眾被新媒體賦權,不再是單純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成為信息的者,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廣大受眾在災難新聞中也扮演著公民記者的重要角色。針對此次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的巴黎暴恐事件,筆者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本次災難新聞在國內的輿論環境。
一、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同時發力
這次巴黎暴恐事件新聞報道中,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同時發力。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自媒體在輿論場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網絡上的聲音越來越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官方媒體的主流話語權。以人民日報、新聞聯播為代表的官方輿論場和以微信、微博、騰訊、網易等社交媒體門戶網站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在這次巴黎暴恐事件報道中,一改往日的對立狀態,輿論保持高度一致,表現出高度的統一,官方和民間輿論都在為逝者祈福,支持以暴制暴。作為一起國際災難新聞事件,官方輿論場一方面如實地全天候滾動報道恐怖襲擊全過程,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主要從國家角度出發,代表政府發聲。人民日報發文《就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向法國總統致慰問電》向世界表達了中國堅決反對恐怖主義的態度和決心,彰顯了中國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主動承擔國際社會責任的大國形象。而以微博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在這次災難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官方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微博設置的議題如“解讀巴黎恐怖襲擊”“我在巴黎我平安”成為巴黎恐怖襲擊發生期間微博最熱門的話題,公民記者即廣大網民,從四面八方匯集過來,從各個角度提供最新消息,把巴黎暴恐事件的各種細節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輿論領袖引導網絡輿論走向,為遇難者祈福。明星、網絡大咖等社會公眾人物在自己的微博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以及對恐怖分子的憤慨,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粉絲效應的積極作用,對廣大青年人的生觀、價值觀有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謠言的迅速傳播與自我澄清。微博上有一則新聞稱有3個中國留學生遇害,微博官網作出快速反應,證實此消息為誤傳,事實得到及時澄清,謠言不攻自破。
二、災難新聞的全景式報道角度與內容呈現
體裁上。包括簡訊、消息、滾動式報道、新聞專題、深度報道、花絮、數據新聞等,無所不包,從各個角度將恐怖襲擊呈現在受眾面前,各大新聞門戶紛紛推出獨家新聞,從更專業的角度向受眾傳達相關信息,引發讀者思考,如《大西洋月刊》的《ISIS到底是什么?》,知著網的《自由,平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澎湃的《全球反恐為何“越反越恐”?》,這些理性的深度解析有助于人們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比起以往慣用的煽情處理方式更能滿足人們深入了解事件的需求。內容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雙劍合璧打造的全媒體時代,海量新聞信息的呈現,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信息需求。
其一,媒體不再局限于眼淚蠟燭的煽情報道,受眾也不再只是點蠟燭雙手合十默默轉發。災難更能引發人類思考,人們更關注事態的發展和事件背后的真相。
其二,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從超越國家和民族的視角,引導廣大受眾正確認識暴恐分子真面目。媒體傳達“暴恐分子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的共識,對民眾產生極大的凝聚力。
其三,新聞更貼近人們的內心和現實。媒體在恐怖事件發生后及時向人們宣傳危險發生時自我保護的知識,普及反恐防恐常識。微博還發起了“我在巴黎我平安”的話題,讓遠在巴黎的游子感受到來自全國人民的關心與問候。
其四,災難新聞中的花絮成為悲痛中的一絲安慰。一法國小哥因被三星手機擋住了子彈,幸免于難。微博新聞的描述加上法國小哥呆萌的表情,讓許多眉頭緊鎖的讀者心情輕松不少。
其五,災難新聞中對平凡人物英雄事跡的報道,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重塑社會價值觀。一黎巴嫩男子按倒暴恐分子,犧牲自己,救下現場百余人。這一夜,全世界都記住了這位年輕的父親。
三、新聞記者堅守職業理想
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記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可以劃分為專業記者和公民記者兩類。公民記者即充當信息傳播角色的網絡用戶。他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UGC(用戶原創內容)的生產者。在互聯網時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作為記者,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維護自身的互聯網形象、禁止傳播謠言及假消息、有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必須嚴守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七條底線”。而作為專業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做到,
第一,堅守職業道德和新聞倫理。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維護受眾的隱私權。在報道新聞時,禁止對細節的過度曝光,謹防發生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及為不法分子提供作案方法。
第二,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做好歷史的記錄者,環境的守望者。
第三,加強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增強新聞敏感。把信息的輸出方式與受眾的可接受度相結合。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形式呈現把握媒介的傳播規律。
第四,堅守新聞理想。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時刻把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價值觀放在第一位,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不愧對“無冕之王”的稱號。在國際上,要維護我國記者的形象。
第五,不斷學習,既做本行業的專家,又要做百科全書式的雜家。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尤其是站在時代前沿的記者,要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跟隨時代的潮流,擁有不驕不躁的虛心學習心態。
四、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受眾“不跑調、不搗亂”
所有的新聞都是傳遞給受眾的,沒有受眾的新聞傳播是沒有意義的,可見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受眾,同時又被新媒體賦權,擁有發表言論、評論事情的權利。作為受眾,同樣要為維護整個輿論環境的平衡做到自我約束。
第一,要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與受眾的受教育程度、對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思辨能力有關。受眾應該提高自己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多汲取有營養的信息,自覺摒棄不利和垃圾信息,對謠言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
第二,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否定性思維,拒絕做單向度的人。
第三,謹慎使用自己被新媒體賦予的權力,要在法律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規范自己的行為,嚴守網絡傳播“七條底線”,防止非理性行為的發生。在這次災難事件中,媒體和受眾的反應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它反映出我國輿論環境日趨和諧,尤其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能體現出整個輿論環境的和諧與包容。當然,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內容,如謠言的傳播、血腥畫面的過度曝光、對巴黎暴恐事件的過度報道掩蓋了國內同為災難事件的浙江麗水山體滑坡事件的報道等。在災難面前,更能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深厚底蘊。從2008年眾志成城的汶川地震,到如今跨越國界的巴黎暴恐事件,災難面前彰顯人性。通過分析整個輿論環境對這次事件的反應,可以監測到我國人民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在面對所有新聞事件時,媒體都可以以這種客觀、冷靜、嚴肅的態度對待,公眾在信息接收與反饋的過程中也可以撕去感性的面紗,以理性的姿態去面對,那么我們的輿論環境會越來越和諧,社會也會越來越和諧。
作者:王翼偉 王宏偉 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電視臺旅游欄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