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媒體正能量的傳播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正能量本是一個物理學名詞,而在傳播學范疇里,正能量已經成為一種象征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即一切積極向上的人或事物。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正能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要求,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體現。正能量一詞的流行與媒體傳播密切相關。媒體在傳播正能量中擔當的是主動者的角色,各個媒體傳播正能量的方式和路徑也有很大不同。
【關鍵詞】
一、透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看社會“正能量”
“正能量”本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出自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正能量”一詞的流行源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在《正能量》一書中,理查德•懷斯曼對“正能量”的定義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簡而言之,在他看來,正能量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意念力,是一種朝氣蓬勃的生活態度。正能量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如今,我們認為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都是正能量的。它已經上升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表達著我們的渴望、我們的期待。2012年7月,在奧運火炬傳遞期間,有人在微博上《點燃正能量》的博文,立即引起了網友的圍觀轉發,由此,“正能量”一詞開啟了走紅之路。2013年,“正能量”一詞還當選2013年度國內字詞。在201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的“8•19講話”。講話中也用到“正能量”一詞:“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這就把正能量與主旋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2015年5月18日,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講話高度重視新媒體人士對正能量的傳播。2015年末2016年初,先后實地調研了解放軍報社、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4家新聞單位,均發表了正能量傳播的有關講話。特別是2016年2月19日,他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結中外、溝通世界”48字的職責使命,指出中央主要媒體突出宣傳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闡釋黨中央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偉大實踐和精神風貌,唱響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有力激發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總書記這些“點贊”瞬間,既是對新聞輿論工作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肯定,還有對新聞輿論工作創新升級、傳統媒體正能量傳播的遠矚部署,不僅鼓舞和激勵了傳統媒體在傳播正能量方面繼續奮勇擔當,也探索和創新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理論。那么在傳播學范疇里,正能量又有何含義呢?筆者認為,它已經成為一種象征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即一切積極向上的人或事物。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正能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要求,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體現。“正能量”一詞的流行與媒體傳播密切相關。媒體在傳播正能量中擔當的是主動者的角色,各個媒體傳播正能量的方式和路徑也有很大不同。
二、傳統媒體對正能量傳播的路徑透視
傳統媒體是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理論武器,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群眾訴求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傳統媒體通過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增強輿論引導力;通過改進重點成就報道,增強群眾獲得感;通過做好重大典型宣傳,增強社會感召力;通過對“負面新聞”正面引導,傳遞社會正能量。這里僅以近年來傳統媒體在“凡人善舉”方面的宣傳為例,就傳統媒體對正能量傳播的路徑進行分析透視。
(一)報紙對正能量的傳播報紙作為正能量傳播的主要陣地,不斷創新報道形式,運用真實感人的文字和圖文并茂的版面語言,通過持久的、連續不斷的深度報道,使正能量得以更廣泛而深遠的傳播。如《鄭州晚報》關于“一碗面感動一座城”愛心事件的報道,使普通的一碗面蘊藏了人間真情“正能量”。2013年1月份,鄭州市李記鹵肉刀削面館的老板李剛查出自己身患骨癌需要治療和休養,于是在網上了一個求助微博,呼吁大家來他家吃碗面,幫一幫獨自支撐生意的妻子。《鄭州晚報》記者第一時間關注到這條微博,迅速轉發給“鄭州晚報愛心公益社”的每一個成員,他們也做了轉發,并發動親朋好友去吃面。《鄭州晚報》也及時報道,呼吁熱心市民幫幫李剛一家。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素不相識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一個小面館,為的是吃一碗面,更為了幫助一個家。從2013年的1月份開始,一直到2014年9月7日李剛去世的一年七個月的時間,《鄭州晚報》和全市的愛心市民一起,多次為李剛一家提供幫助。一碗面雖小,卻展現了鄭州人的大愛,雖然李剛已經去世,但這段鄭州的大愛故事向世人講述了鄭州人向上向善的全城之愛。
(二)電視對正能量的傳播電視媒體借助其畫面感的優勢,通過聲情并茂的故事化講述手段,能迅速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潛移默化地傳遞正能量。中央電視臺每年舉辦的“感動中國”頒獎活動,是正能量傳播的一次集中展現,是人間“真善美”在熒屏的華麗呈現。如在今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感動中國”頒獎盛典上,河南鄭州“賣唱救孤”的藝術家王寬的故事感人至深。一位藝術家能放棄舒適的小我,含辛茹苦將6名孤兒撫養成人并使他們成才,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王寬這種平凡人呈現出來的人性溫暖,更能彰顯一個城市的大愛精神和溫暖向上的氣質。電視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多種路徑傳播正能量。上面提到的“感動中國”活動屬于通過正面報道傳播正能量,電視媒體也可以通過側面報道傳播正能量。以央視王牌節目《今日說法》為例,《今日說法》的開設宗旨是“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因此這是一檔側面報道正能量的節目。《今日說法》的案例以案件、犯罪為主,但不獵奇,不夸大黃、賭、毒,不渲染恐怖氣氛。由主持人和專家對話來主導整期節目,節目結尾還有相關法律條例解析,起到了警示和普法的作用。電視媒體側面傳播正能量的報道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報道的事件本身可能涉及社會黑暗面,但是通過后期補充,如專家解析、法律依據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電視媒體還可以通過真人秀節目,以平民視角積聚正能量。目前,無論從節目的數量還是觀看的人數上,電視真人秀節目都已經成為電視節目的一種主流形態。如今的真人秀節目大多以人本觀念為準則,其蘊含的廣闊的社會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價值,是其他電視節目所無法代替的。雖然大多真人秀節目以傳播正能量為己任,但是由于其人人可以參與,很容易引發全民娛樂現象,成為沒有門檻的秀臺,利用人們的求關注心態引發一波又一波的娛樂浪潮,過度娛樂化很容易將其帶入獵奇俗套。電視媒體還可以通過專題片,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如2013年2月北京電視臺推出《國學開講》專題片,主講人范曾先生將中國傳統文化向觀眾娓娓道來,并通過現場答問的形式,用國學智慧解答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困惑。該節目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國學開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素養,以國學闡釋國家價值觀、民族價值觀和百姓價值觀,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很好地傳播了正能量。這是電視媒體傳播正能量比較成功的做法。
(三)廣播對正能量的傳播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作為傳統媒體,由于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的普及,廣播的發展卻異軍突起。全國各地的廣播也結合自己的優勢,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播正能量,比如廣播熱線里面的尋人啟事、通過出租車接力送人等。有的還開辦正能量的欄目,以無線電波隨時隨地傳遞正能量。如吉林交通廣播臺就開辦有《好人幫》公益欄目,節目的定位是“好人幫、幫好人”,由單向救助發展為愛心循環,由全省聽眾組成的“幫友團”每天都在創造愛的奇跡。2013年,《好人幫》與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公益天天正能量合作,每周五固定與聽眾分享全國各地的好人好事,并由阿里公益提供1000元至10萬元不等的圓夢基金,推出公益夢想圓夢行動。“我為爸媽唱支歌”“正能量演講大賽”“貧困老人圓夢婚紗照”等諸多活動,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公益品牌。在媒體融合迅猛發展的當下,《好人幫》節目組積極思考,大膽實踐,通過開展幫急、幫困、幫圓夢等公益活動,傳播友善價值觀,釋放社會正能量。《好人幫》的成功實踐,帶給人的不僅僅是啟示,還有讓人向上向善的感召。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聲音,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正能量,這是我們媒體的責任,也是我們媒體需要堅守的使命擔當。傳統主流媒體要完成這一使命與擔當,就需要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斷提高正能量的傳播效果。
三、傳統媒體加強與新媒體融合,提高正能量傳播效果
(一)新媒體在傳播正能量中異軍突起隨著網絡的興起,當下的媒體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媒體傳播具有即時性、快捷性、互動性、受眾參與的廣泛性等特點,使新媒體的正能量傳播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公交司機吳斌、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警衛戰士高鐵成、最美鄉村教師李靈等,最近幾年充滿正能量的“最美”人物大都是先從網絡上開始傳播的。還有微博、微信對正能量的傳播,特別是微博大V對正能量的傳播,其影響力更大。“微博大V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引起廣泛關注。諸如知名作家韓寒的第一條微博,僅僅一個‘喂’字,便引發了上萬條的評論,可見微博大V的影響力之巨大。因此,微博大V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對粉絲產生示范效應,影響粉絲的行為。許多大V利用這一點,通過微博給人以向上的力量,積極影響他人,傳遞正能量。”[1]
(二)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核實與分析解讀、內容的權威性與公信力等方面有著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不管是對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而言,內容是根本,“內容永遠為王”,任何技術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傳統媒體強大的采編隊伍、權威的信息渠道、業已成熟的新聞產品都是新媒體所不可比擬的。正能量這個符號概念必須承載著新聞事實才能得以傳播。傳統媒體在內容采集方面的專業性和權威度,以及對新聞要素的把握,要比新媒體略勝一籌。
(三)新媒體話題設置、生成輿論熱點的速度,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網絡和數字技術的裂變式發展,帶來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巨大變化。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不斷萎縮,新媒體的流量卻增速驚人,年輕人習慣在微博上刷新聞,在微信上看朋友圈,在網上看視頻,傳統媒體的生存已經受到威脅,不論是報紙還是電視、廣播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時效、爭奪受眾等方面與新媒體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新媒體的數字化、交互性、即時性、超文本性等特征,使其生成輿論熱點的速度驚人。每天互聯網上都有輿論熱點在發酵、爆發、消失,新媒體設置議程,傳統媒體迅速跟進成為常見態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并非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在傳播正能量中,新舊媒體的聯動往往能產生更大的影響。比如,在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人人談“食”色變之際,央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將市井味和人情味完美融合,無疑是一股食品行業的正能量。在中國紀錄片史上,這種造成全民轟動并引發一系列舌尖上的效應的片子并不多見。《舌尖上的中國》大熱,除題材上迎合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傳統外,離不開新舊媒體聯動造勢。在節目播出前,網上就有許多關于這部紀錄片的議題;節目剛播出,有網友就在微平臺上分享并推薦這部紀錄片,經過微博大V的轉發,吸引了更多網友,這些網友被紀錄片吸引,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推薦。在傳統媒體上宣傳,經過網絡媒體炒熱,最后形成《舌尖上的中國》高收視率、高好評,名利雙收,這就是新舊媒體聯動傳播正能量的威力。
四、結語
總的來說,一切積極向上的、對社會有助益的力量都是正能量。雖然“正能量”一詞的流行顯示了新媒體越來越強大的傳播力量,但在正能量的傳播渠道中,傳統媒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舊媒體的聯動往往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同時也要注意,負面報道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看起來不是積極向上的力量,甚至容易造成社會恐慌等負能量,但媒體不可因噎廢食,要看到負面報道的監督、匡扶作用,努力從負面信息中挖掘正效應才是化解負能量的最佳做法。傳統媒體傳播正能量還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為了突出人文關懷,夸大渲染細節而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靖鳴,馬丹晨.論微博大V如何傳播正能量[J].新聞愛好者,2014(5).
作者:張錦 單位:河南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