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媒創新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媒教育改革不僅應該是教學內容的變革,也應該是多種教育理念的引入與綜合運用。任務驅動的教育理念并不強調構建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旨在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與當下開展傳媒創新實踐類教育的目標相契合。因此,以任務驅動為核心與線索所搭建的教育模式和課堂設計路徑在創新實踐類教育中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傳媒教育;傳媒創新創業;創客
近年來,關于新聞傳播學的實踐教學改革,成為了國內新聞傳播學教育教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網絡社會的發展改變了既有的傳媒業態,新的傳媒時代不斷涌現出新的傳媒實踐活動。在新聞傳播學的理論研究蓬勃發展的同時,新聞傳播學院的實踐教學活動也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同時,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教育一方面應注重學科的交叉,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技能的培養。而現實的困境在于,當前在國內新建的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著“雙能型”教師的數量與教學能力不足以支撐應用型大學這一辦學定位的結構性矛盾[1]。本文詳細論述了任務驅動式教學理念指導下的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期更好地迎接新的網絡環境和教育環境對新聞傳播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媒體時代對傳媒教育的挑戰
媒介的變革意味著傳媒教育的變革,傳媒教育不僅僅是理論教育,更是實踐教育。在網絡社會崛起的今天,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傳媒的變革,媒介融合是傳媒發展的必然趨勢。媒介融合的背后意味著傳媒業所需的人才,應從技能單一的專門型人才,逐漸走向綜合型人才。其中,綜合型人才不僅意味著知識體系的綜合,也意味著技能體系的綜合。新媒體傳播時代尤其要求從業者應該在新媒體技術上有一定的準備和積累。事實上,它不僅要求掌握攝影、攝像、圖像處理和視頻剪輯等傳統傳播的基本技能,還需對程序設計、數據分析等統計和計算機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從事基本的應用。近年來,傳媒業界的創新倒逼著新聞院校的傳媒教育不斷引入相應的、能夠適應傳媒業態改變的新型培養模式。因此,傳媒創新教育的創新改革不斷被提上日程。事實上,傳媒教育中的傳媒創新教育,歸根到底是傳媒思維和傳媒理念的創新教育。網絡事業的蓬勃發展,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的傳媒理念、傳媒現象、傳媒產品,以及一大批全新的傳媒行業崗位。然而,新的傳媒崗位也在隨著不斷變動的網絡環境而不斷變動著。因此,高效的學習能力和敏捷的創造能力,是新型傳媒崗位對傳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新思維的培養,本科生正處于性格養成時期,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即能接受到創新思維的培養,對他們未來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啟蒙作用和示范作用。因此,傳媒教學改革必定要引入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指向的創新能力的教育,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動的傳媒行業新型崗位的要求,如新媒體產品經理、網絡媒體整合營銷與新媒體內容生產等全新的崗位。大學是培養網絡時代傳媒行業人才的主要搖籃,目前傳媒領域的變革與發展對傳媒教育提出的變革要求是迫切的。由此,調整既有的人才培養理念,重新審視傳媒課程體系,架構新的傳媒培養模式,才能夠更好地應對變革的時代和變革的媒介業態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任務驅動式教育理念的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Task-basedTeaching)是一種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最早提出于20世紀90年代,應用于語言學習領域。應用于語言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階段(pre-task)、任務循環階段(task-cycle)和語言聚焦階段(languagefocus)[2]50-69。首先,任務前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由教師為學生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其次,在任務循環階段中,各個學習小組圍繞教師所提出的閱讀任務,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在這一階段中,任務驅動式教育認為學生主動進行資料搜集的過程,本身就是提高語言閱讀能力的過程。任務循環階段可以具體劃分為任務階段、計劃階段和匯報階段三個子階段。最后,語言聚焦階段是任務驅動式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即總結階段,教師在課堂中幫助學生解決其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具體的綜合評價。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教學過程是一系列的連續步驟。學生從基本的教學內容出發,逐漸過渡到較為艱深的學習部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嚴格的教學大綱指導下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如果學生在學習的某一階段中學習效果欠佳,則需要重新進行類似的從基本到復雜內容的循環學習。與這樣保守的程式化的教學理念相反,現代語言學習的觀點認為,基于探索和發現的學習方式更有助于學習者的學習,這種探索式的視角隨后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盡管這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之間聯系并不緊密,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教學理念:為自然的學習過程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3]。任務驅動式教學作為一種不太關注精確性和系統性,但強調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方式,逐漸從語言學習教學領域走向其他眾多教學領域。如今,任務驅動式學習在多個跨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被靈活運用,其運用方式也各不相同。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知識傳授為主,課堂提問為輔。這種教學模式多局限于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師生的互動交流,也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任務驅動式教學從類型上歸屬于自能學習,是一種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不足的學習方法。課堂以討論為主,講授和教師總結為輔。在課堂中師生平等地分享知識,教師和學生同時是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師生之間通過互動達到知識和能力上的共識。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和諧融洽的自然、自發學習的互動過程。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引導學生思考、發言、創造和總結,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和根本。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現階段新聞傳播學中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設計。實踐類課程有別于理論課,不是以精確的知識傳授為主要訴求,而是以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養成為主要目的。由此,任務驅動式教學這種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將知識的系統性和精確性放在次要位置的教學理念,恰好與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吻合。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任務驅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實踐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也成為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突破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改革路徑。
三、任務驅動式教學應用于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的課堂設計
任務是媒體創新實踐類課程課堂教學的核心和線索。傳媒創新實踐課堂中任務的設置是整個課程的首要內容和核心線索,教師應著重予以強調和闡述,并在課程設計中將任務這一核心因素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始終,而作為教學驅動的任務不僅僅體現在課后的作業之中,同時也應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思路之中。任務驅動下的傳媒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前后緊密銜接的教學板塊:以案例總結為中心的教學板塊,以任務設計為中心的任務答辯板塊,以學生成果呈現為目標的傳媒可視化板塊。首先,在案例總結和分享的教學板塊,應著重引導學生思考本組的任務或項目的選題。其次,在學生初步完成任務設計之后的項目答辯環節中,教師可同設計項目的同學以及其他參與課堂的同學共同討論這一項目設計的創新性與可行性,促使項目在討論中得以不斷完善。最后,在項目的媒體交互設計實踐教學板塊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以本組的項目為核心,結合場景因素和用戶特征進行具體的交互式媒體可視化呈現。這一教學設計的思路如圖1所示。第一板塊是以啟發為主要訴求的傳媒創新案例的分享和討論板塊。在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中,傳統的系統的知識傳授型課堂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然而學生的創新又不可能是無源之水,完全沒有相關知識作為儲備也是無法滿足創新實踐教學的需要的,因此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前期積累也是必要的。除了引導學生回憶和總結諸如媒介經濟學、媒介社會學、數字傳播、網絡傳播學等相關課程所涉及的必要概念、理論和知識外,教師可以通過案例討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思考,進而對案例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性總結,并概括出具有一定規律性的項目設計原則。事實上,案例討論教學的開展應該是手段多變、目的多重的。如可以通過提前提供,即將討論的案例提前告訴學生,并向學生簡略展示案例的要點,以及提供與案例有關的各種資料,引導學生在課堂討論之前就開始自行搜集與課堂討論的案例有關的材料,進而提前進行先置性的思考。
事實上,學生搜集材料、自由探索的過程即為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過程,學生對于傳媒創新和創業實踐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培養。此外,教師在提供案例材料的同時,還應該提前設置好問題,這不但能使學生在進行課前準備之時有一定的方向和重點,也能使課堂討論更具有針對性,討論內容更加詳實。最后,在任務驅動式的案例討論中,教師不僅僅是討論任務的布置者、資料的提供者、討論的組織者,更應該是討論的總結者。教師在傳媒創新創業案例討論中應該進行足夠的課堂討論內容的總結,應該對學生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指導和指正,并對討論的案例進行概括和總結,從而提高學生認識的高度,以期使發散的討論內容走向系統。通過個案研究、綜合案例討論,促使學生的學習由“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轉化,對知識在記憶、積累、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應用、創新和遷移,而由師生共同回顧和總結知識的過程,有利于促使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形成體系和結構,完成知識點之間邏輯關系的建構,便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與強化[4]。第二板塊為針對學生的任務設計進行的學生項目設計討論與答辯板塊。課程中作為任務驅動的項目設計板塊,不僅是學生課后完成的一項作業,更應是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一部分被納入到課堂教學討論的板塊中。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初步設計的項目通常會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通過項目答辯的方式促進學生針對任務進行相應的討論與完善。通過針對具體項目進行個別討論,從而對項目所呈現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反饋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針對具體項目的討論與答辯過程可以敦促學生在獲得反饋信息之后不斷地修正任務。學生可以將具體項目的初步成果在課前在全班進行共享,通過充分的課前準備,學生之間更有可能提出更加深刻的高質量問題。教師亦需要對項目中呈現出的問題以及學生的應答進行必要的提煉,以期對學生之間的辯論進行有效的調節,這一系列的循環過程會促進學生對其原有項目進行必要的反思和改進。
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更有可能跳出自我,發現自身的問題。由于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更長,同伴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力,來自學生之間的評價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更正自我認知,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5]。這一階段強調的反思和批判過程,不但是模擬真實的傳媒創新創業過程,更是促使學生提高批判思維的過程。同時在這一環節中,通過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和面對質疑時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合理科學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面對挫折和質疑時應有的健康的創業觀。第三板塊是以學生成果呈現為目標的傳媒可視化板塊。媒體交互設計實踐是任務驅動教學的最終落實環節。傳媒產品的創新是以理念為指導,以新媒體技術的實現為特征的產品創新。學生只有將創新創業的理念和想法落實到具體的傳媒設計中去,產生出具體的媒體設計產品,才能最終完成新聞傳播專業的實踐教育目標。由此,在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中開設具體的交互設計實訓板塊是必要的。媒體交互設計板塊在硬件上以實體的媒體交互設計實驗室為依托,在軟件上以視頻剪輯、影像編輯等技術為基礎。教師綜合利用軟硬件條件講授媒體產品相關的傳媒可視化交互設計技術,督促學生將既有的項目設計理念落實成具有交互可視化特征的媒體創新產品。具體的傳媒產品的設計工作可以使學生重新審視既有項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可以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諸如使用場景、需求場景、用戶需求、交互界面等概念。傳媒產品的交互設計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審美品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傳媒設計作品進行客觀的點評,可以督促學生為設計場景和交互環境加入更多細節,從而更好地滿82足具體應用場景,使得傳媒產品從粗糙走向完善。任務驅動型新媒體創新創業教育課堂,由新媒體創新創業案例探討、學生項目答辯和新媒體項目交互設計三個板塊組成,這三個板塊形成媒體產品設計創新實踐的完整的流程。同時,這三個板塊的順利完成,能夠為學生未來從事媒介產品設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供初步的實戰訓練,從而成為學生未來從事相關工作的起點。
四、任務驅動式傳媒創新實踐教育課堂教學效果
任務驅動式教學是一種需要調動學生好奇心和綜合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教師設立一個綜合性的任務,學生為完成這一任務需要調動多種知識儲備和傳媒技能。任務驅動型的教學任務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個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完成任務又可以獲得較高的成就感,進而反向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此外,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與多人協作進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夠有效地提高個人與他人配合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媒體產品設計創新教育尤其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綜合多門課程知識并進行靈活運用,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媒體產品設計創新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能力,從而使得他們對于創新理念和創業觀念產生一定的認同。筆者在同一學期分別在大二和大三學生中開展過這一課程的課堂教學,結果發現面對幾乎沒有差別的課堂教學內容,大三學生的傳媒產品設計成果的完善度更高。由此可見,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不僅依賴于學生既有的創新能力,也依賴于傳媒類其他課程相關基礎知識的積累。在創新創業教育課堂上,通過傳授式的講授相關知識來激發學生創新能力是行不通的。然而在課堂中以任務為驅動和線索,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來互相激發和啟迪,卻能夠很好地使學生對創新創業理念產生認同,繼而轉化為具體的創新創業實踐。由此,這一建立在任務驅動式教學理念上的傳媒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教學模式,能夠切中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教學改革的題中之義。此外,這一教學模式也可以緩解目前傳媒創新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師資的專業性和教學要求的綜合性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王紅.我國新建本科高校應用型發展問題與對策———基于“十二五”168所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評估數據的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76-81.
[4]陳緒敖,王宏琳.“任務驅動、以學定教、過程管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安康學院學報,2019(2):123-128.
[5]張松峰,席二輝.基于任務驅動的過程性學習評價模式探索———以Android程序設計為例[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6):164-165.
作者:高彥婷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