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電影規律的傳播特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影電視化是“影視戰爭”最后走向融合的產物。電影業意識到電視媒體雖然不可避免地帶來影院市場的萎縮,但卻提供了一個更為穩定的產業發展契機與播出平臺。電視媒體也清醒地認識到電影體驗的不可替代性,而“電視電影”正是這樣一種既符合媒體傳播特性又兼顧電影藝術品格,既充分利用了電視的媒介特性,同時又探索和發展了電影的鏡頭語言和美學特征,追求一種有別于電影和電視劇的敘事結構和審美體驗。雖然電視電影的藝術創作是電影化的,但它的先天就具有了電視傳媒的特征。與傳統電影顯著的文化特征相比,電視電影更通俗、時尚、快捷,它的播出方式是最快捷的電視媒體,因此,它可以最快速和靈活的方式向社會和大眾傳播,這就使一些社會熱點以一種娛樂的方式反映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快捷是電視電影具有的獨特的傳媒特征,對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迅速結構成片播出,在觀眾中盡快引起注意,是電視電影優于電影和電視劇的所在。在題材選擇上,電視電影通常選取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以求比較迅速快捷地反映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帶有新聞性、時代感的現實題材,或是表現真人真事的紀實題材,是電視電影的重要選材。電視電影所追求的文化定位是大眾文化,更多的是大眾文化心態的傳達與宣泄。從正面去關注與大眾息息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真實地呈現當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精神風貌、情感關系。
二、電影電視化傳播的傳播形態與媒體特性
(一)電視電影的傳播形態電視電影的最終呈現媒介是電視,觀眾身處開放的家庭收視環境中,完全不同于影院的那種暫時遺忘自我的狀態,而是具有切實的自我意識和現實感。基于此種傳播環境和觀賞方式,電視電影的傳播形態需要符合電視的媒介特性和表現方式。首先在傳播環境上,開放的家庭收視環境和影院封閉的環境相比,電視的觀賞環境是開放和自然的。如果說觀眾觀看電影的方式是儀式性的,那么觀看電視的心理狀況就是隨意性的,這種收視的隨意性使觀眾無法像在影院觀看電影那樣集中精力,完全融入到“夢境”中,這就需要電視電影以其緊湊的敘事結構和風格化的鏡頭語言來吸引觀眾的目光。而且,它的片長也不宜過長,通過插播廣告讓觀眾得到休息的時間。此外,由于電視電影的收視環境一般較明亮,這就需要畫面多采用亮光來清晰地表現事物的輪廓和結構,滿足家庭收視環境的需要。其次從傳播媒介,也就是作為大眾媒體的電視來說,它又具有:
1.大眾性和時效性電視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它與電影追求“刺激”的審美體驗、有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體驗拉開距離是截然不同的。電視電影的觀眾是大量的、具有不同需求層次的群體,因此在題材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它必須要有一定的生活化和通俗化傾向,貼近生活,適合大眾。另外,由于電視電影沒有拷貝、發行等過程,制作周期短,因此它可以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作出及時地反映,這是電視電影優越于電影和電視劇的一個地方。
2.固定性當電視電影在電視上播出時,它已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形式,而是一個頻道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需要符合電視的播出規律,在目標觀眾比較集中的時段(一般是黃金時間),在9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種播出時間和時長的穩定性是電視電影作為電視節目最起碼的要求,可以培養觀眾的收視習慣和提高他們的忠誠度。再次從接收終端,也就是我們平常觀看的低強度的電視屏幕來看,電視屏幕無論從大小、亮度、對比度,還是從信息的密集程度、屏幕與環境的分離感上都難以與電影屏幕相比,這就是麥克盧漢所稱的“冷媒介”。因此,電視電影要選擇適合小屏幕表現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更加注重故事、情節和動作等元素,多采用人物為主的中景、近景、特寫等,符合電視的敘事規律和適應低強度的電視屏幕播出。
(二)電視電影的媒體特性盡管“電視電影”日益成為一個開放的概念,其外延不總是限定在電視屏幕,但電視作為第一平臺是個前提,否則“電視電影”從實踐到理論就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電視的媒體特性會對影片的內容與形式形成一定的規范和約束力,而許多“為電視拍攝的影片”恰恰忽略或者漠視這一根本前提,在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許多的不適應。制作低成本影片既是電視電影從電視媒體特性出發的合理選擇,也是中國內地電視電影實際情形的顯現。低成本影片包括兩類電視電影作品,由電影頻道扶植制作的影片和以電視為第一平臺而制作的國產影片,二者的制作渠道有差異,但在美學討論上并沒有必然的區分。本文以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作品為主,兼及為電影拍攝的低成本國產影片,并在二者的比照中探討電視電影的媒體特性。二者有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都要尊重電視媒體的傳播特性。法國著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簡潔地將電影表述為“一個女人加一把槍”,意指以性與暴力為代表的欲望是電影的核心驅動力。如果說影院電影的特定觀影環境和觀眾心理機制使這一表述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話,那么,除非是特殊的影視頻道,在公眾的開放的電視媒體上赤裸裸地展示欲望則是一種不尊重觀眾的行為。影院電影可以有較大的空間展示個人的、私密的身心體驗,但是電視媒體更多表現為一種公眾資源,有著更強的社會性,盡管影片題材和藝術探索不應該設置禁區,但是,對于電視電影來說,不是任何題材和內容都可以無保留地搬到熒屏。這就是我們所說電影電視化傳播的媒體特性。
三、案例分析
(一)國內外對比分析國外的電視電影制作,如美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題材和類型,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兩類作品,一類以真人真事為基本素材,有很強的紀實色彩,特別強調題材的時效性,希望作品能同時事熱點結合起來。如1995年1月末,著名前橄欖球星兼影視明星辛普森的謀殺案即將開庭,福克斯電視網就及時推出了《辛普森的故事》,講述辛普森從童年直到成為犯罪嫌疑人的全部過程。這些社會上的重大事件或案件,其本身就是很大的新聞熱點,被認為特別適合于電視電影樣式,成為這種樣式的主流形態。另一類作品來自暢銷書改編,美國的電視電影較少采用劇作家的原創劇本,大都由流行的傳記、小說、歷史著作、報告文學或新聞報道改編而來。以上兩種題材與類型在我國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創作中雖都存在,但并不占主體。新聞紀實性作品更多展示一些正面的新聞性人物或事件,如2003年推出的一系列“非典”題材作品,如人物傳記類的《王忠誠》等,主題立意良好,但素材本身缺少足夠的戲劇性和可視點。《刑警張玉貴》系列也只是一種常規情節劇模式,沒有新聞時效性。至于暢銷書改編,成功的作品就更少。提出中外電視電影選材的差異,并非要認定孰是孰非,目的是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中國電視電影事業方興未艾,其題材與類型尚需摸索錘煉,另一方面,不同的國情和文化背景、相異的媒體生存環境都會帶來創作理念的不同。
(二)大學生電影節選題分析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相比國外在選材上要豐富全面得多,僅以2005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電視電影評獎為例,雖然只有10部影片參賽,但涉及的題材十分豐富,包括都市題材的《合同父子》《秘密》《我愛杰西卡》,農村題材的《說話算話》《法官老張軼事之養老樹》,警察題材的《懸劍》,青春校園題材的《八節課》《琴聲暖洋洋》,主旋律作品《核電鐵軍》,以及歷史懷舊片《劃痕的歲月》。這只是年度百余部電視電影創作的一小部分,從中可以看到電視電影創作領域的廣泛性。這些豐富多彩的電視電影相比那些同樣低成本的傳統意義電影,不僅毫不遜色,很多影片甚至是其中最優秀的部分。正是基于電視電影豐富的創作實踐,將之與同時期中國電影的整體發展格局聯系起來,才能更看清電影頻道電視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意義與價值,某種程度上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已成為低成本國產影片的中堅力量,電影史沒有理由忽略電視電影的存在及其深刻的影響力。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作品也顯現出良好的藝術真誠和藝術品位,在國產大片疏離現實,流連于單一的武俠類型,內容越來越空洞蒼白,在低成本影片整體素質不高、粗制濫造,再加之電視媒體業日漸浮躁,熱衷“選秀”和娛樂的背景下,電視電影的大部分影片關注現實、親近民生,注重藝術質量,顯現了可貴的特立品格。許多作品有著感人的藝術效果,如《天籟》這部純凈詩意的影片表現藏區牧民的生活場景,自然美景與純潔的心靈融為一體,給觀眾留下溫馨靜美的感覺。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在實現題材豐富多樣性的同時,也有力地維系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國外的電視電影制作主要由各電視媒體自主完成,公眾媒體對影片內容與形式上的規范性可以很好地控制與實現。在中國內地,來自不同投資方的大量的低成本影片作為“電視電影”進人電視媒體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現象。在此情形下,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除了自身發展之外,更應該發揮更大的對民族電影的支撐作用,對于國內低成本影片相對混亂無序的局面,有個正本清源的示范作用,使得低成本國產影片保持一定的藝術品位。這依靠的不是行政命令,而是電視媒體自身的影響力。
四、小結
電影電視的前景固然是光明的,但正如電視媒介本身面臨的挑戰一樣,電影電視也面臨著新型播放方式的挑戰,在網絡化普及的今天,“網劇”也在逐漸的興起和發展。所謂“網劇”是通過因特網傳送,在電腦網絡上接收,實時、互動的進行影視劇播出的新型娛樂形式。與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電視劇相比,網劇有很大的優越性。它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觀看,也可以任意選擇播放點,甚至選擇故事情節及結局。其實網劇的興起就如同當年的電視電影的出現一樣,只不過是一種新型媒介的傳播方式,其本身的存在還要歸結于電影主體的發展。所以說這又是媒介整合所面臨的一個新機遇與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