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電影音樂與音響的成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視電影等電子媒體的本質是視覺的“畫”和聽覺的“聲”有機結合的形象傳播。“畫”和“聲”是視聽藝術的兩條腿、兩個側面、兩個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承擔著傳播功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些電視工作者往往重視了對畫面的處理,而忽視了音樂和音響的效果,有的甚至把音響和音樂混為一談。出現這種情況,也許是由于音響的基本作用和美學功能還沒有被人們所熟知。電視中的聲音包括語言(包含解說)、音樂和音響。聲音的作用與地位在電視創作中是不容也不應該被忽視的,所以,我們要在創造“最豐富最完美的視覺形象世界”的同時,創造“最豐富最完美的聲音世界”。
由于聲音元素中,語言比較受重視,而且許多地方電視臺的新聞類節目,對語言文字的要求甚至大于畫面,所以本文將對電視工作者不太注意的音樂和音響進行重點闡述。電視、電影音樂的特點
1.電視電影音樂具有形式、段落的不完整性。電視音樂不象純欣賞音樂和舞臺演出的音樂節目那樣,追求自身的旋律美、節奏美與音響上的美感,它必須依據特定電視節目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與電視畫面、有聲語言、音響有序結合,互滲互補融為一體,才能提高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這就決定了大多數的電視電影音樂,更確切地說,是節目中的電視配樂,具有了結構上的不完整性。我們知道,一首交響樂作品的長度可以是幾十分鐘,一首小音樂作品的長度也要三、五分鐘,而電視音樂有時只需要截取其中的15秒,30秒鐘的內容就足夠了,很少有人會將一首音樂作品從頭至尾的全部應用。
2.電視電影音樂觀眾在欣賞上具有不完整性。由于電視電影音樂具有形式和段落上的不完整性,必然也會導致受眾欣賞音樂的不完整性。
3.電視電影音樂可以自由剪輯,但要服務于主題和中心。電視電影音樂是可以充分發揮編導的創造性,并進行自由剪輯的。“自由”是指編導可以打破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作品的限制,將音樂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同時,“自由”又必須是有限制的,有所依據,就是服務于一個中心思想,是服務于整個片子的內容,而不是無目的的拼湊。有了中心,理解了片子需要什么樣的音樂,考慮到觀眾的感受,就會產生有想法的剪輯,就象我們評價散文一樣,是“形散而神不散”。舉例:在一部國產影片《瘋狂的石頭》中,片中開始第二小節,謝小盟在纜車上跟漂亮的MM搭訕,說什么“城市是母體,我們都生活在她的子宮里,我剛才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身上有一種東西深深打動了我,偉大的母性氣息”。這時候配樂選用的是舒緩的鋼琴曲,給人的感覺是放松的、休閑的,而給觀眾的潛意識是謝小盟是可笑的,觀眾都在看謝小盟搭訕的結果,甚至是看他的笑話,音樂的時間也不過25秒鐘,符合剛才說到的不完整性的理論。果然,漂亮的MM在謝小盟說完話后給的回答是狠踹他一腳,這時前面一段音樂鋼琴曲已經漸弱消失,后面的音樂則是美國西部的重金屬音樂,短短4秒鐘的音樂,讓觀眾會心的一笑。雖然鋼琴曲和重金屬音樂表面聽上去毫無關聯,但運用到該處可以說妙到毫顛,前面的鋼琴曲不斷讓觀眾積累情緒,為整個片子的中心服務,后面重金屬音樂讓觀眾的情緒一下子爆發,服務于搞笑的效果的中心。
4.此外音樂還具有營造氣氛、敘述事件、交代環境的作用。音樂在電視電影中經常被用來營造氣氛,如同樣的畫面配上不同色調的音樂營造出的氣氛是迥然不同的,把應該用高興色彩的音樂換作憂傷色彩的音樂也顯然是行不通的。還以電影《瘋狂的石頭》為例,當黑皮在下水道中被困三天,好不容易爬上來之后,看到了久違了的食品———面包時,影片中的配樂是憂傷的小提琴曲,給觀眾營造的是哀傷的氣氛,當然是替黑皮,而且這種氣氛是發自內心的,試想一個在下水道中忍受了三天饑餓的人,看到了久違的食物,但又身無分文的時候,難道不應該悲傷么?同樣在緊接的下一個場景中,黑皮拿著面包狂跑,廚師騎摩托車在后緊追,音樂運用的則是節奏明快的進行曲,營造了喜劇的氛圍,讓大家感到好笑。如果把這兩段音樂互換,觀眾就會不明所以然了。
5.電視電影音樂具有刻畫形象、抒發情感、激發聯想和提示段落與轉場的功效。《奧運會集錦》(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中有一段大回轉滑雪的,運動員從山坡滑雪場滑下,走S型繞過一根根插在山坡上的豎桿,成功的運動員轉彎靈活,角度控制好,因此成功的運動員沖過終點時得意洋洋,這時的音樂選擇的是小調式,小波浪形的旋律,洋洋得意靈巧自如,也刻畫出了成功運動員的形象。以上的例證都是音樂在電視電影中實際運用過,并產生良好效果的。如果導演在以上例證中都選擇不加任何音樂的話,我相信觀眾同樣能夠看懂片子的意思,但是,缺少音樂的片子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這就是音樂的優勢和不可或缺性之所在。
電視電影與音樂相結合而產生了獨特的音樂形式,雖然這種新的電視電影音樂不太完整,失去了獨立性,但它開創了音樂的新領域。電視電影中音響的特點音響的內容往往是復雜多變的,而它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一般的節目中往往更注重將音響用象征、比喻、夸張等手法達到渲染感情的目的。
1.音響營造真實感、烘托氣氛的特點。沒有哪一個電視片或電影原封不動地把一個真實的物質世界固有的音響,原封不動地拿來一直用到底或者用十幾分鐘的,因為往往用音響簡單的幾個音符所蘊涵的意味常常讓人玩味許久,幾秒種的音響效果就可以達到渲染、烘托環境氣氛,刻畫、描寫人物心理。音響的功能運用和音樂一樣,往往能帶給人很強的現場感與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使人準確地區別環境,也可以在相同畫面的前提下營造氣氛。
2.電視電影中利用音響擴大畫面空間音響運用當然在電視藝術中,畫面對于提示環境背景,可以說是最占優勢,但單純地以畫面和音樂來表現往往比較單調、呆板。如果能恰當的運用音響,那么一個真實的藝術環境就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并且能給予觀眾超出畫面之外的外延空間。同時,通過音響的不同混響,還可以表現出立體空間的質感和密度,并且通過畫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間中的運動,以及不斷變化的音響,表現出聲源與觀眾的距離,暗示出人或物在熒屏空間里的運動方向,體現出聲音的景別和層次。
3.此外,環境音響的主觀處理,往往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對人物的心理變化和人物情緒變化起陪襯、烘托的作用。比如,車站送行,再沒有比用汽笛長鳴與火車隆隆的起動聲更能震撼人,準確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的了。
4.音響還具有結構敘事的功能。一部成功的電視作品,總離不開音響對結構的積極參與,音響作為電視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審美元素和信息媒介,經常顯示出一定的結構功能。電視電影當中,往往有一段音樂,一席演說,一聲汽笛長鳴,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這些音響憑借其蘊含的邏輯,將不同時空的畫面自然流暢地組合在一起,在這里音響已不是畫面的陪襯,而成為畫面積極地補充,音響在敘述交待著事件的過程。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曾經拍過一個農村題材的片子。畫面是從一個小溪流水,邊搖邊拉開,展現出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地。編導選用的音樂是清越舒緩的竹笛聲。先是保留了小溪流水的同期音響,疊加上竹笛聲──竹笛聲漸強、流水聲漸弱──流水聲消失──竹笛聲中,男播音員渾厚的聲音起“這是一個……的故事。”竹笛聲音演奏的樂曲符合中國農村的實際,農民們喜愛的樂器不就是竹笛、二胡、鎖吶等等嗎?通過以上對音樂音響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只有畫面和解說,影片或電視會變得失去色彩,只有音樂和音響等多種手段存在,電視電影才會變得如此的豐富多彩。當然音響與音樂在實際的運用中還有所區別,音樂和音響不能相互代替,就如同畫面與聲音不能代替一樣,聲音與畫面同樣重要,只有將畫面與解說、音響、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融會貫通的加以運用,才會使影片出彩。
總之,音樂和音響可以烘托環境氣氛,刻畫與描寫人物心理,增強電視電影的真實感與親切感。音響還具有渲染人們的情緒,結構敘事的功能,所有這一切,都來源于生活,我們應該用心去細細品味,只有這樣,觀眾才能在愜意的欣賞我們所創作出的優美豐富的電視畫面的同時,在節目中聆聽到生活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