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部技術創新對企業邊界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企業邊界的確定及變動:能力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相融合的觀點
在這一節中,我們將運用能力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相融合的觀點分析企業規模邊界和能力邊界的確定及變動機制,以為后面分析外部技術創新如何影響兩種邊界變動提供基本思路。我們先前的研究實際上已經考察了企業的規模邊界和能力邊界如何各自確定及動態演化的問題,在這里再作一簡要的論述。企業要完成基本的生產功能,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即足夠的資源和動員與使用這些資源的核心能力。而這兩個條件也就決定了企業的規模邊界和能力邊界的范圍。首先,企業需要對生產所需的資源是“自制”還是“外購”做出決策,由此就確定了企業的規模邊界(確切地說是縱向邊界)的范圍。如果是“自制”的話,則會發生兩種成本:生產成本和協調成本;如果是“外購”的話,則也會發生兩種成本:外部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最終的選擇取決于兩者的成本比較:哪種機制所花費的成本較少,活動就應該由其來完成。通常情況下,市場的外部生產成本要小于企業內部的生產成本,這是由供應商的專業化生產以及規模經濟的優勢所決定的。因此,交易成本的多少就成為決定企業規模邊界的最重要因素:當外購的交易成本要遠大于自制的協調成本時,企業就會進行縱向一體化以達到內部生產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規模邊界就會擴大;與之相反,如果外部購買的交易成本要小于內部生產的協調成本,則企業會放棄內部生產轉而從市場中購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規模邊界就會縮小;最優的規模邊界范圍就在“自制”總成本與“外購”總成本相等的那一點上。接下來,企業還需要做出哪些能力需要內部保留從而形成核心能力,哪些能力可以從外部獲得從而形成輔助能力的決策。而這一決策則確定了企業的能力邊界范圍。企業的核心能力來自于對組織內部知識的整合:復雜的、以團隊為基礎的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依賴于組織中的每個員工將其擁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共享、傳遞和外化。在整合過程中是要花費成本的,這種成本稱之為“知識整合成本”。一項能力是否能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知識整合成本與市場知識整合成本的比較:當一項能力的內部知識整合成本小于市場知識整合成本時,這項能力就可以作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在內部培養;當一項能力的內部知識整合成本大于市場知識整合成本時,企業將放棄內部培養轉而從外部獲取。而企業的能力邊界就是所有的被企業保留下來在內部培養成核心能力的能力集合。
在短期內,企業的生產能力和交易費用是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兩者在企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總是一成不變。企業作為一個適應外部環境的動態開放系統,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跨越其邊界與外部其他企業進行關系互動和資源交換,久而久之這種互動和交換行為首先會對企業原有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結構產生影響。企業生產能力的變化不僅要求原有的能力邊界隨之進行調整,而且會在相應的長期機制的作用下對原有的交易費用水平和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其規模邊界也發生與之一致的變動。企業邊界的動態變動過程是在兩種長期機制的作用下開展的,它們分別是學習機制和激勵機制。首先,企業通過有效的學習不僅可以獲取和整合現有的知識,還可以創造新的知識,從而使得其知識基礎不斷增加。由此一方面拓寬了企業原有的生產能力體系,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吸收能力,這就為進一步接近和獲得更多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一來,企業必須對其能力體系不斷作出調整,保留那些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比較優勢的核心能力,并放棄那些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能力。其次,在長期內由于能力的改變,企業出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會主動地影響和控制交易環境從而自發地降低交易費用。交易環境包括交易規范、企業聲譽、交易技術以及交易界面,在長期過程中企業可以有選擇性地對以上要素加以影響和改變。例如,企業可以采用更為精確可行的測量和評估方法監控交易的開展,還可以與交易對象進行重復的、多次性交易,甚至還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優化交易的流程、豐富交易的信息、標準化交易的步驟從而減少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和資產專用性程度,最終達到降低交易費用的效果。而這一切都是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能力作保障的,能力的全方位改變剛好內生地激發了企業最大化節約交易費用的動機和行為。能力和交易費用改變的結果自然是企業原有的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發生與之相一致的變動,由此形成了企業邊界的動態演化過程。(本文來自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雜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二、外部技術創新對企業邊界的影響:一個綜合分析框架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業邊界(包括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的確定和變動是由生產能力和交易費用所決定的,如果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要素中有哪個能夠對這兩者或者其中之一產生作用的話,那么它也必將會影響企業的邊界變動。外部技術創新活動恰恰就是這樣一種重要因素。威廉姆森就曾指出,在創新環境中基于資產專用性所導致的交易費用對企業邊界的決定性作用將大打折扣,創新活動本身會極大地影響邊界的演化(P97-99)。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企業為了應對外部創新活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得不改變其原有的交易費用和能力結構。在熊彼特看來,創新的實質是“創造性的破壞”,技術創新則必然會對原有的技術發展軌跡產生影響,其結果無外乎是兩種:(1)原有的技術得以進一步加強,技術發展軌跡沒有發生偏離;(2)原有的技術被顛覆、新的技術出現,技術發展軌跡出現了跳躍。現實中的技術創新往往會帶來后一種結果,并導致令人振奮的經濟績效,蘋果公司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這樣的技術創新也會給企業造成一些負面效應,其中之一就是由于新舊技術相互替代而產生的技術不確定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企業原先擁有的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在創新環境中是否會被淘汰?新的優勢技術是什么?企業是否能夠擁有?第二,企業與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的上下游廠商之間的協調和交易方式是否會因技術的改變而重新調整?顯然,企業在應對第一個不確定性時其能力體系會發生改變,而在應對第二個不確定性時其交易費用也會出現變化,由此就造成企業必須做出相應的邊界變動決策。下面,我們通過一個簡化的模型對這個過程進行細致地分析。我們要考察的問題可以表述為:假設市場上有兩家企業A和B,它們是上下游關系,A作為上游供應商生產產品X,而產品X又是企業B的投入品,用于完成最終產品Y的生產。現在,上游廠商A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那么對于廠商B而言,該如何應對外部創新對其造成的影響?我們將站在焦點企業B的角度,分別從能力和交易費用兩個方面分析其做出的邊界決策。在能力方面,首先,企業B必須對自身的條件進行權衡,即是否擁有上游廠商A所具備的核心能力。如果沒有的話,那么A所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在能力上就不會對B產生任何影響。因為技術創新的結果無論是對A原有技術的增強還是顛覆,B都不會去考慮發展和擁有這項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技術,其能力體系保持不變,由此決定的能力邊界也不發生變動。而如果B自身也具備A所有的核心能力,則將做進一步的決策。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B所擁有的、A也具備的能力在這次創新過程中是否會被淘汰而不再成為主導技術。如果原有技術被A創新而產生的新技術所顛覆和取代的話,則B不再擁有A所具備的新技術,也就失去了在該項技術上相對于A的比較優勢。而B要發展和擁有新技術的話將耗時耗力并且風險巨大,出于理性的考慮,B將放棄原先擁有的已被淘汰的老技術轉而和A進一步加強合作以利用其所具備優勢的新技術。這將導致其能力體系的縮減以維持相應的比較優勢,由此決定的能力邊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反之,如果原有技術沒有被A創新而產生的新技術所顛覆和取代,僅僅是進一步加強了,則B也會沿著原有的技術軌道進一步發展新技術,因為這樣做不僅風險小,而且還能持續維持其相對于A的比較優勢。最終的結果就是B的原有能力體系得到相應的增加,由此決定的能力邊界朝擴大的方向變動。
在交易費用方面,企業B同樣面臨著兩種不同的選擇。一是上游供應商A所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明顯改善了A、B兩企業之間的交易環境,減少了不確定性程度,如方便了它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降低了原先的關系性資產的專用性程度等,這些都有利于交易費用的節約,從而使得企業B傾向于采用市場交易的方式從A處購買原材料X以最大化節約成本,由此導致其規模邊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二是上游供應商A所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極大地改變了以往A、B企業之間的交易慣例和交易方式,增加了不確定性程度,如交易的頻率、合同的簽訂、支付的條款等,這要求兩個企業必須重新談判并簽訂更為細致的契約,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了解新技術并保證合同的實施,從而導致交易費用不降反升。在這種情形下,企業B則傾向于采用自制原材料X的方式來代替從A處購買以最大化節約成本,其規模邊界也相應地朝擴大的方向變動。以上分析過程可以通過圖1來完整體現。一個新的問題是,既然外部技術創新能夠通過改變企業的能力體系和交易費用水平來影響其邊界的變動,而技術創新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和多樣化的行為,那么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外部技術創新行為對焦點企業的能力體系和交易費用水平改變的幅度和方向是否一致呢?如果不一致,其最終所影響的企業邊界變動又會存在什么樣的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將關注點轉移到技術創新本身,下面我們將重點探討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對企業邊界變動的差異性作用機制。
三、進一步的分析:基于演化的視角
技術創新是指對產品或生產的創新或改良。一般認為,根據技術創新對企業經營的沖擊程度大小,可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式創新與激進式創新兩種類型,前者以既有知識為基礎進行創新,對企業既有的核心能力具有逐步強化的效果;后者則在與現有知識幾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對企業既有產品可能產生替代性的破壞效果。學術界根據不同的標準對技術創新的類型進行了不同的劃分,如獨立創新和系統創新、能力毀壞型創新和能力提升型創新、重大產品創新和改良式生產創新等(P81-82)。這其中,Henderson和Clark的劃分最為系統和全面。他們認為創新活動所運用的新知識可能強化現有知識也可能摧毀現有知識,并采用元件知識與架構知識兩個變量,依據創新對現有知識破壞和強化的程度將創新活動分為漸進式創新、模塊化創新、架構創新和激進式創新四類。(1)漸進式創新。針對現有產品的元件作細微的改變,強化并補充現有產品設計的功能,至于產品架構及元件的連接則不作改變。(2)模塊化創新。這種創新是針對現有產品的幾種元件或核心設計作摧毀式的創新變革,對產品結構和產品之間的連接不作改變,新的元件可以相容于新的產品結構中。例如數字電話的發明,改變了撥號盤的核心設計,但整個電話的結構并未改變。(3)架構創新。重新設計產品的結構以及元件的連接方式,而對產品的元件以及核心設計基本上不作改變。(4)激進式創新。創造出新的核心設計概念,同時對所需的元件、結構及其中的連接都進行變革,此類創新力求產生新的產品。上述四種技術創新模式的內涵清晰地表明它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結合它們對企業邊界的影響,其差異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體現,即對既有能力的改變和技術的不確定性程度,如圖2所示。正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這樣的差異性,企業在面對不同的外部技術創新模式時其邊界變動的作用機制也會有所區別。
(一)外部漸進式創新對企業邊界的影響在四種創新模式中,漸進式創新對原有技術軌跡的改變程度是最小的。這種創新強化了各組成部件的核心概念卻不改變它們之間的界面聯系規則,因此,企業開展這種創新,其現有的某些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但能力體系并沒有發生改變。也就是說,當焦點企業面臨的外部創新是漸進式創新時,它所擁有的能力體系不僅沒有被顛覆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相應的能力邊界也將朝擴大的方向變動。另一方面,由于漸進式創新對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界面規則不產生影響,而且進行這種技術投資的風險較小、發展方向較為明確,所以由此導致的上下游企業間的交易費用低,相應的規模邊界也將朝縮小的方向變動。然而,這僅僅是在短期內焦點企業面臨外部漸進式創新所出現的變化,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由于企業原有的知識基礎在短期內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在與上游廠商的長期交易互動中學習機制開始發揮作用,不斷吸收和掌握上游廠商因漸進創新而具備的基于原有知識基礎的新技術和能力,最終在自身能力體系上形成“強者愈強”的正反饋效應。不斷提升的與上游廠商相似的能力體系使得企業內部組織的生產成本和協調成本均有大幅降低的可能,雖然交易費用也會因為能力的提升而進一步得到節約,但是其降低的幅度要遠小于生產和協調成本降低的幅度。再加上企業出于自身能力體系最大化的考慮,會從短期內與上游廠商交易購買產品逐步轉變為長期內自行開發生產產品。由此,企業的規模邊界相應地會由短期的縮小朝長期的擴大方向變動。
(二)外部模塊化創新對企業邊界的影響第二種技術創新模式是模塊化創新。與漸進式創新相比,模塊化創新雖然也不改變各組成部件之間的界面聯系規則,但是會對其各自的核心概念進行破壞性的重構。一方面,這種創新會對組織原有的能力體系產生影響,使得現行的技術軌跡出現偏移。由于各組成部件核心概念的改變是實質性的,組織原有的能力體系必將逐漸被創新所需的新能力體系所替代,從而形成與原先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的新能力體系。而一旦上游廠商真的開展了模塊化創新,并為此改變了原有能力形成新的能力體系,擁有與其原先能力體系部分重疊的焦點企業的能力體系也會因無法支持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生產而面臨被顛覆和淘汰的境地。不僅如此,如果企業想通過投資的方式自行開發這種新技術,耗資巨大不說,還會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基礎使得企業失敗的風險極高。在這種情況下,焦點企業不得不放棄被淘汰的舊技術能力,轉而與上游廠商緊密合作以利用其所擁有的新能力體系,相應的,其能力邊界會朝縮小的方向變動。另一方面,模塊化創新的確改變了組成部件的核心內容,產生了一定的技術不確定性,可是涉及兩個部件之間的界面聯系規則并沒有受其影響,所以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易平臺和以往一樣,沒有出現較大的改變。也就是說,通過模塊化創新上游廠商生產的產品有了一定的質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給企業之間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環境帶來過多的改變,焦點企業的交易費用仍然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相應的,其規模邊界將朝縮小的方向變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焦點企業的能力和規模邊界均朝縮小方向變動的趨勢會持續。因為在長期的交易互動中,焦點企業雖然有機會接近和學習上游廠商的新能力和技術,但是一方面缺乏與之匹配的知識基礎和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學到和掌握了新技術和能力也很難在這方面具備比較優勢(畢竟上游廠商已經專注于這方面很長時間并且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以焦點企業更愿意將時間和資源投入到既有的更具有優勢的能力和技術上,而不愿意擴大能力邊界,從而繼續采取從上游廠商處獲得產品的方式以揚長避短。在這種情況下,焦點企業唯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不斷地節約和降低與上游廠商的交易費用來獲得最大化的收益,旨在降低交易費用水平的內生激勵使得其規模邊界繼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
(三)外部架構創新對企業邊界的影響作為一種著眼于改變組成部件之間界面聯系規則來提升產品性能的創新模式,架構創新基本上延續了組成部件的原有核心概念和設計,并通過界面聯系規則的優化和完善使其得到維持甚至進一步的強化。顯然,架構創新與模塊化創新是兩種作用機理完全不同的創新模式,其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也剛好是截然相反的,具體表現在對企業能力體系的改變以及因技術不確定性而產生的交易費用水平上。與模塊化創新不同,架構創新強化和提升了組織原有的能力體系,從而使得與開展了這種創新行為的上游廠商具有類似能力體系的焦點企業的核心能力不僅沒有被顛覆和淘汰,反而得到了維持和增強,相應的,焦點企業的能力邊界將朝擴大的方向變動。而由于架構創新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易界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交易環境和交易方式都與以前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就使得交易的不確定性增加進而交易費用大大提高。出于節約交易費用的考慮,焦點企業在面臨外部架構創新時,其規模邊界在短期內會朝擴大的方向變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焦點企業擁有的能力體系因受到外部架構創新所帶來的正反饋效應而更加牢固地占據主導地位,沿著原有的技術軌跡不斷前進。雖然能力體系的廣度(能力的種類)沒有得到拓寬,但是其深度(能力的作用水平和程度)卻不斷提升,總體來看,能力體系還是增強了,相應的能力邊界也始終朝擴大的方向變動。為了對自身擁有的核心能力進行充分利用,焦點企業傾向于自行生產產品;又因為如果與上游廠商進行交易將面臨巨大的交易費用,所以在內因和外因的雙重驅動下,焦點企業的規模邊界在長期中仍然保持向擴大的方向變動。
(四)外部激進式創新對企業邊界的影響這種創新模式對原有技術軌跡的改變程度是最大的,風險也是最高的。因為一方面它對各組成部件的原有核心概念和設計進行了破壞性的重構,另一方面也對各組織部件之間的界面聯系規則進行了重大的改變進式創新的不確定性程度高,導致與上游廠商之間的交易費用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相應的,在短期內焦點企業的能力邊界將逐漸朝縮小的方向變動,而規模邊界則朝擴大的方向變動。然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焦點企業邊界的變動情況會隨著創新效應的持續作用而有所不同。隨著上游廠商激進式創新的完成,焦點企業能力體系中的部分重疊能力徹底被淘汰,并且與經過創新后的上游廠商的新能力體系存在著巨大差異。由于兩者的知識基礎不同,焦點企業也就不具備與之匹配的吸收能力,以從上游廠商那里獲得新產品生產所需的關鍵能力,因此焦點企業想要繼續以上游廠商生產的產品作為投入物,就不能通過自行生產而只能采取與之交易的方式,即使一開始雙方的交易費用極高。在這種情形下,焦點企業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會將精力放在如何降低交易費用上,并通過有效的方式使這種可能性最終轉化為現實。相應的,企業的規模邊界也會從短期的擴大方向向長期的縮小方向變動。
表1對以上四種外部技術創新影響焦點企業邊界變動的情況進行了總結。從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四種技術創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對焦點企業邊界變動的影響也各不相同(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其中,在短期內,企業邊界的變動分別獨立地由能力和交易費用所決定(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的變動方向分別與能力和交易費用的變動方向一致),但是到了長期,交易費用對企業邊界的決定性作用程度在下降,能力則成為了最為關鍵的決定性因素,企業邊界的變動方向(無論是能力邊界還是規模邊界)最終與能力的變動方向保持一致。這一結果正好與我們在第二部分中所闡述的觀點不謀而合。五、結論及意義本文基于能力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相融合的視角,深入探討了技術創新環境下企業邊界的變動問題。我們認為,企業的邊界主要表現為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兩種形態,而能力和交易費用是決定這兩種邊界形態及其變動的根本原因。具體來說,在短期內,能力和交易費用各自獨立地決定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的變動方向;但是到了長期,由于組織內部學習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作用,能力不僅可以直接決定能力邊界的變動,而且還能夠通過影響交易費用水平而間接決定規模邊界的變動,從而形成能力為主、交易費用為輔的企業邊界動態演化機制。事實上,企業的能力和交易費用結構又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技術環境就是其中之一。當企業面對外部技術創新時,其能力體系和交易費用水平會因此作出調整以適應之,由此就導致了組織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的相應變動。具體來說,當企業面對的是漸進式創新時,在短期內其能力邊界朝擴大的方向變動,規模邊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而到了長期,由于既有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并主導了邊界的變動,所以最終能力邊界繼續朝擴大的方向變動,規模邊界則由縮小轉而朝擴大的方向變化。當企業面對的是模塊化創新時,在短期內其能力邊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規模邊界也朝縮小的方向變動;而到了長期,由于既有能力中部分被創新所顛覆和淘汰并主導了邊界的變動,所以最終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仍然繼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當企業面對的是架構創新時,在短期內其能力邊界朝擴大的方向變動,規模邊界也朝同樣的方向變動;而到了長期,由于既有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并主導了邊界的變動,所以最終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繼續朝擴大的方向變動。最后,當企業面對的是激進式創新時,在短期內其能力邊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規模邊界則朝擴大的方向變動;而到了長期,隨著部分既有能力不斷被顛覆和淘汰,并且這種趨勢主導了邊界的變動,所以最終能力邊界繼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規模邊界則由擴大轉而朝縮小的方向變化。
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指導企業的具體實踐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技術創新被認為是企業趕超競爭對手、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因此對企業而言,不僅要掌握如何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更需要掌握如何應對外部的技術創新行為。畢竟企業自身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是有限的,而來自外部成千上萬的企業所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則是頻繁和常態化的,技術不確定性會成為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的一個主要因素。要想有效地應對外部技術創新,企業必須進行相應的組織結構調整,而邊界變動就是其中一項內容。由于企業的邊界變動不僅會改變其經營業務的范圍和規模,還會深層次地影響其知識基礎和能力結構,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謹慎地對待。企業首先需要弄清楚其面對的外部技術創新具體屬于哪種模式,然后分析這種創新開展后會對自身能力結構和(交易)成本水平造成的影響,最后再根據潛在的影響可能導致的短期和長期的結果進行合適地邊界變動。這樣,企業既可以很好地應對外部技術環境的威脅,又保持了自身的靈活性和差異性,在競爭中能夠始終處于有利的地位。
作者:曾楚宏朱仁宏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