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造板出口的技術創新與壁壘應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技術創新與國際貿易壁壘應對的機理剖析
技術創新與國際貿易密不可分。從古典到新古典再到當代國際貿易理論,技術創新對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巨大。同時,無論是出口國還是進口國,國際貿易對技術創新的重要影響都不容小覷。從動態意義上講,技術創新既是國際貿易的前提,也是國際貿易的結果,國際貿易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著互動效應。THANAPHOLVIRASA和JOHNCSTANG在《國際貿易中技術的作用:為發展中國家構建的概念模型》中基于新古典要素稟賦模型、創新模型、技術差距模型及產品周期模型構建了一個概念框架,對發展中國家技術因素和貿易績效的關系加以考察和測量,證實發展中國家技術要素和貿易績效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中國作為一個在世界貿易中占有相當大份額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成效影響著未來對外貿易發展。技術創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誘發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國際分工深化,使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得到發展;通過生產技術和產品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提高國際貿易產品的競爭優勢;通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比重上升,改進國際貿易產品結構;通過電子商務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國際貿易的效率和效益。技術創新對國際貿易具有長期增長和促進效應。現今國際貿易壁壘的主要形式已經從關稅壁壘轉向更為隱蔽的非關稅壁壘,技術創新可以直接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知識產權壁壘,而技術創新帶來的產品價格上升還有助于避免傾銷調查。在新的經濟貿易環境下,我國應加快農業的技術創新,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來提升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競爭力。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出口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林產品,現行的林產品貿易模式會引起原材料高強度消耗、高度污染、對國外市場的高度依賴和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負面效應。技術創新改善了林產品的貿易條件,是我國林產品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出路。人造板使工業加工過程從單純改變木材形狀發展到改善木材性質,吸收了紡織、造紙等領域的技術,形成了獨立的加工工藝,同時,人造板提高了木材的綜合利用率(1m3人造板可代替3~5m3原木),有助于緩解中國森林資源短缺與木材需求日益增加之間的矛盾技術創新既是中國人造板提升產業結構、增加產品附加值的基本要求,又是增加木材利用率、緩解供需矛盾的迫切呼喚。技術創新成為中國人造板產業繼續發展的關鍵點,中國人造板出口需要在技術創新中贏得更好的貿易環境。
2中國人造板出口狀況分析
2.1人造板出口金額
中國三大板出口額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膠合板是中國最主要的人造板出口產品,出口金額最多,相應漲幅大,波動也大,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量明顯銳減,2010年后迅速反彈,2012年出口額約是2001年的20倍。纖維板出口額居中,但入世以來的漲幅最大,2012年出口額約是2001年的174倍。刨花板出口額與膠合板、纖維板相比明顯少很多,且是三大板中出口額增加最少的,2012年出口額約是2001年的11倍,發展相對緩慢。但是,就世界人造板產量來看,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刨花板,中國人造板出口比重與國際市場需求恰恰相反。而且從產品的技術含量來說,刨花板是相對高端的人造板。進一步具體到人造板出口的具體品種還發現,中國出口的三大板主要還是普通甚至低端的產品,技術工藝較為復雜、技術附加值較高的品種出口很少。例如膠合板中的特種膠合板、單板層積材;纖維板中的硬質纖維板、軟質纖維板、非木質纖維板;刨花板中水泥刨花板、定向刨花板等都鮮有出口。
2.2出口人造板質量
因為技術的研發和權利形成需要成本,而技術的運用會提高產品質量、拉升產品價格,因此采用國際上常用的出口產品質量升級指數來評價我國人造板產品的質量狀況,借以反映中國出口人造板的技術含量。2002-2012年三大板的質量升級指數可見:三大板中刨花板的指數起伏波動很大,2002-2004年快速下降,歷經五年的低位后艱難回到1以上,然后開始穩步升高;纖維板的指數相對比較平緩,2002年-2007年間纖維板的指數小于1,2008年指數開始大于1,總體在小幅震蕩中持續緩步走高;膠合板指數一直大于1,在2002-2012年間總體變化不大。在三大板的質量升級指數中,膠合板指數均值為1.20302064,較為理想,而刨花板和纖維板的指數均值在1左右。本文認為,質量升級指數的變化與三大板自身的技術含量及技術提升需求有關。刨花板作為較高技術要求的板種,對質量的要求更高,而高質量依賴于技術創新的支持。對刨花板的質量要求容易與國家層面的技術法規和企業層面的專利技術相掛鉤,一旦進口國的技術壁壘和進口國企業的專利壁壘形成,而國內產業和企業并未掌握相關專利技術,必然反映在出口刨花板的價格上,引起刨花板質量升級指數的劇烈起伏。如前所述,膠合板技術層面的競爭較小,膠合板的價格除了原材料更多地體現在生產操作上。中國作為膠合板出口大國,通過加強生產管理、優化生產工藝、完善生產流程來鞏固市場地位,在出口數量快速增加的同時適當提供了產品單價。結合出口數量和產品質量升級指數,纖維板出口狀況是三大板中最為穩定的,出口數量、金額、指數變動都比較平緩。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2009年開始,三大板的質量升級指數均大于1,并一直保持到2012年,2008年國內國外新的情況也許是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國際方面,因為中國人造板出口的主要市場是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中國人造板出口需求明顯減少,中國主要人造板出口國受金融危機影響加大了貿易壁壘的設置力度、作用廣度和執行強度,中國人造板出口必須增加產品附加值以實現出口量減少狀況下的獲利。國內方面,2008年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出臺,知識產權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明顯加強了對技術創新的鼓勵、投入和權利化,國家的激勵政策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質量升級。相較而言,外部因素的影響更大。
3建議
中國雖然是人造板出口大國,但形勢并不容樂觀。在森林資源稀缺、人民幣升值、人力資本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人造板企業原有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再,低價低質占領市場的經營模式難以再持續。正在崛起的東南亞人造板出口國,如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擁有國內豐富森林資源、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優勢,對中國人造板出口構成巨大威脅,甚至可以說,其正在逐步侵蝕中國人造板出口市場。中國人造板出口主要集中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近年來歐美等國對林產品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愈加頻繁,各種規制也愈加嚴苛,這些貿易措施對我國人造板出口加以阻礙,成為了中國人造板出口持續穩健發展必須逾越的貿易壁壘。從森林認證到《雷斯法案》及CARB認證,環境壁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是最為常用和有效的貿易限制手段。中國人造板出口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將產業結構放在首位,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木材利用率,實現低毒環保、阻燃、防潮等多種功能要求,必要時可以適度減少低端人造板出口。(本文來自于《江蘇科技信息》雜志。《江蘇科技信息》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向征單位: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國際商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