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期刊專利網支撐技術創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期刊被專利共同引用現象分析
隨著時間的推移,期刊被專利共同引用而形成的共被引結構越來越明顯,根據期刊之間的距離或相似性,必然能發現對該技術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期刊,從而探測出該技術創新背后重要的基礎學科知識。本文研究思路是:采集D01F領域的專利數據,抽取專利所引期刊信息,基于共被引與社會網絡結構原理,按時間線構建期刊—專利引用網。采用Concor聚類模型,分析整體網內部凝聚子群的聚類現象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探索技術創新底層的重要基礎知識,并概括基于期刊所表征的基礎知識對技術創新的貢獻特征。
2期刊—專利引用網的構建原理
因為本文施引主體是專利,為了與通常所表述的期刊共被引網有所區別,提出了期刊—專利引用網專有名詞,即指期刊被專利共同引用而形成的共被引網絡。期刊是網絡的基本構成單元,專利引用行為是實現網絡建構的基礎,基于專利引用與期刊被引用關系形成網絡。期刊—專利引用網的構建思想,在專利—論文—期刊三元對應關系上,通過論文中間橋梁關系得以構建。專利α所引用的5篇論文來自于4種期刊,專利β所引用的4篇論文來自于3種期刊,專利γ所引用的1篇論文來自于1種期刊。期刊A、B、C、D同被專利α引用,彼此兩兩連接;學術期刊D、E、F同被專利β引用,彼此兩兩連線;學術期刊G沒有同被引現象,則無連線。面對龐大的數據,通常借助社會網絡工具構建圖譜,根據社會網絡分析原理研究圖譜。本次研究則是將期刊被專利共同引用而形成的隱形網絡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工具描繪出可視化的期刊—專利引用網圖譜,進而對生動、可見的網絡進行有效性分析。
3期刊—專利引用網整體網建構
3.1樣本數據采集與統計
本文選取美國專利商標局數據庫中學科交叉性良好的D01F領域為數據源。充足的科學論文引用量,有效的著錄項及嚴格的審查機制為數據質量提供了有效保障[6]。進入數據庫高級檢索主頁,輸入檢索式ISD/1/1/1996->12/31/2011AND(ICL/D01F$ORICL/D01F0$)進行檢索,通過Java程序進行數據批量采集。因專利引用的非專利參考文獻(專利引用的除了在先專利以外的所有參考文獻)類型眾多,包括科學論文、圖書著作、會議論文、碩博論文、檔案資料等,且沒有規范著錄格式,所以期刊數據處理是本次研究的難點部分。本次共采集到3084件專利,其中引用了非專利參考文獻的專利有1734條,占專利總量56%,引用了科學論文的專利有1182條,占專利總量38%。非專利參考文獻有15937條,其中科學論文12276條,占非專利參考文獻量77.03%;會議論文1356篇,占非專利參考文獻量8.51%;圖書547冊,占非專利參考文獻量3.43%,其他類型文獻1758篇,占非專利參考文獻量11.03%。較高的科學引文占比說明D01F領域對基礎科研知識的需求明顯,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聯程度比較高。經有效統計,被引期刊共430種,其中SCI期刊298種,占比為69.3%。高占比的SCI期刊說明發明人更傾向于引用具有國際權威與影響力的文章。表1給出了被引頻次≥60的期刊信息,其中SCI期刊28種,非SCI期刊2種。高被引期刊直接體現出基礎研究成果對專利技術“創造性毀滅”的原始動力。
3.2期刊—專利引用網整體網分析
首先,基于期刊被引頻次表構造出期刊因專利共同引用而形成的矩陣表,矩陣表描述的是所有期刊之間兩兩共同被專利引用的頻次。然后,輸入矩陣表到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中,經可視化分析軟件描繪出期刊—專利引用網圖譜。是整個時間段中所有期刊因專利引用而成的共被引圖。宏觀上看,該圖譜凝聚度較高,孤立點較少,不存在完全獨立的小團體。這說明專利引用期刊范圍較廣且較均勻,沒有因狹隘小范圍引用而形成封閉小世界。然而,僅基于該宏觀圖譜無法了解期刊被引具體情況,并且也無法觀察到專利對期刊引用的動態變化情況。同時,我們不能判斷哪些期刊是該技術領域的重點基礎知識,也不能判斷哪些期刊對該領域具有持久的科學貢獻。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將數據劃分1996—1999年、1996—2003年、1996—2007年、1996—2011年4個時間段,基于時間線的拉伸,動態性觀察期刊被引情況,探索技術創新對基礎學科知識的需求動向。同時,通過塊模型研究方法深入圖譜內部,探析期刊—專利引用網具體的凝集子群結構特征,描述基礎學科知識對技術創新的支撐力度。
4期刊—專利引用網內部凝聚子群分析
4.11996—1999年期刊—專利引用網子群分析
該時間段的矩陣表經Concor迭代后獲得了8個塊結構,也就是8個相對集中的凝聚子群。但其中僅子群1、2、4、7具有顯著的內部或外部關聯。也就是說,子群1、2、4、7所包含的期刊是該時間段中支撐技術創新的重要知識力量,其他子群則無明顯的表現。4個子群所包括的期刊對D01F技術領域的創新與變革提供了重要基礎研究知識。按子群密度排序,子群1>子群4>子群2>子群7。子群1密度最大,且子群內部的期刊平均被引頻次最高,相對來說專利1996—1999年期刊聚類子群2圖51996—1999年期刊聚類子群41996—1999年期刊聚類子群7更傾向于引用子群1中的期刊。可以說,子群1所包含的期刊是該段時間內D01F領域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來源。
4.21996—2003年期刊—專利引用網子群分析
該時間段的矩陣表經Concor迭代后,也獲得了8個塊結構,也就是8個相對集中的凝聚子群。但其中僅子群1、2、5、8具有顯著的內部或外部關聯。也就是說,子群1、2、5、8所包含的期刊為該時間段的技術創新貢獻了重要的基礎知識,其他子群則無明顯的表現。子群1、2、5、8是1996—2003年時間段中為D01F領域貢獻基礎知識力量較多的凝集子群。按子群密度排序,子群2>子群1>子群8>子群5。子群2密度最大,且子群內部的期刊平均被引頻次最高,相對來說專利更傾向于引用子群2中的期刊。可以說,子群2所包含的期刊是該段時間內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來源。
4.31996—2007年期刊—專利引用網子群分析
該時間段分析結果也獲得了8個相對集中的凝聚子群。但其中僅子群1、4、6具有顯著的內部或外部關聯。也就是說,子群1、4、6所包括的期刊是該時間段中技術創新重要的理論來源,其他子群則無明顯的表現。子群1、4、6是該時間段中為D01F領域貢獻科學力量較多的凝集子群。按子群密度排序,群1>子群6>子群4。子群1密度最大,且子群內部的期刊平均被引頻次最高,相對來說專利更傾向于引用子群1中的學術期刊。可以說,子群1所包含的科學期刊是該段時間內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來源。
4.41996—2011年期刊—專利引用網子群分析
該時間段分析結果也獲得了8個相對集中的凝聚了群。但其中僅子群1、4、6具有顯著的內部或外部關聯。也就是說,子群1、4、6所包含的期刊是整個16年中支撐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研究,其他子群則無明顯的表現。該時間段中表現突出的子群是1、4、6,按子群密度排序子群1>子群6>子群4。子群1密度最大,且子群內部的期刊平均被引頻次最高,相對來說專利更傾向于引用子群1中的期刊。可以說,子群1的期刊是整個時間段中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來源。
5小結
1)縱向時間窗上期刊子群內部關聯逐漸增強,外部關聯逐漸減弱。1996—1999年時間段中,子群1與子群4、子群2與子群7聯系密切;1996—2003年時間段中,子群1與子群2、子群2與子群8聯系密切,子群規模與密度有所增加;1996—2007年時間段中子群1與子群6聯系密切,子群規模與密度也有所增加;1996—2011年時間段中3個子群之間已不存在密切關聯,子群規模與密度顯著增大。這說明期刊子群在不斷交融、擴充、重組,子群數量相對減少,子群之間的關聯逐漸削弱,而子群內部交流不斷增強。子群內期刊研究主題相近,關聯性較大;子群之間的期刊研究主題相關性則較弱,也就是說期刊聚類的方向與主題將越來越明顯。這種趨勢表明各個子群越來越傾向于進行內部交流,子群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清晰。對于期刊—專利引用網而言,或許表示專利引用期刊的現象將逐漸出現明顯的分區現象,子群之間較清晰的邊緣將逐漸成為專利引用基礎知識的主題邊界。子群的動態變化說明支撐技術創新的基礎知識顯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主題分區與方向分化,且每支方向上的基礎知識在不斷沉淀。
2)發現支撐技術創新的主要基礎知識,且基礎知識呈學科主題集中性與動態累積性。通過Concor聚類發現了1996—1999年、1996—2003年、1996—2007年、1996—2011年4個時間段中主要的基礎知識源,即1996—1999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2、4、7,1996—2003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2、5、8,1996—2007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4、6,1996—2011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4、6。這些子群所包含的期刊為各個時間段中技術創新提供了相對重要的基礎知識。從時間軸和子群所包含的具體期刊可知,1996—1999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第一次被豐富形成了1996—2003年時間段中的子群2,該子群繼續被豐富形成了1996—2007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該子群繼續被豐富形成了1996—2011年時間段中的子群1。子群的動態增長強有力地表現出顯著的學科主題集中性與動態知識積累性。根據基礎知識主題分布,可歸納出技術創新背后主要學科類別重點包括綜合性交叉學科、高分子科學、高分子材料學、高分子化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高分子物理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學、半導體材料學、碳纖維、無極非金屬材料學、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原子與分子學等。
作者:張玲玲李睿李婧單位:成都師范學院圖書館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