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視野下技術創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如果采用哲學的觀點去理解,去解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技術創新是生產力發生了變化,如果生產關系不及時的順應,那么就會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本文就用哲學的視角對技術創新進行研究,使技術創新的發展更快,效益更高。
關鍵詞:
技術創新;哲學視野;研究
一、技術創新的概念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技術創新有兩種,一種是技術創新,另一種是社會創新。技術創新是自然界為某種自然物找到新的利用,并賦予新的經濟價值。而社會創新是創造一種管理機構、管理方法或者管理形式,使資源配置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國著名的技術哲學家陳昌曙教授也指出,必須把技術創新看作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社會過程。認為技術的體系化與社會化是技術創新的本質特征,如果采用哲學的理論為技術創新下一個定義:技術創新是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在創新的環境下,通過一定的中介使創新客體轉換形態,從而實現市場價值的一種實踐活動。
二、技術創新研究的幾個主要方面
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理論研究比較晚,1973-1974年間,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的內部刊物上登載的《國外經濟學動態》上,有一篇文章是專門介紹熊彼得的創新理論。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經濟學講座》中,又一次全文介紹了熊彼得的創新理論及今后的發展,從此之后,國內的一些專家、學者才開始逐步的對國外一些創新技術成果進行介紹,如1986年商務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十期;1990年商務出版社出版的熊彼得發表的《經濟發展理論》等。在這些論文中,作者用哲學理論的視角論述了創新技術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成果,使創新技術在理論上更加具有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經濟發展方面
通過技術創新,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生產出的產品銷售量提高了,使企業的利潤增加了,員工的收入也提高了。我國技術創新在經濟層面的研究比較晚,直到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由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歷以寧為代表的經濟學方面專家根據西方經濟學著作經過總結開始逐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
(二)在管理學發展方面
通過技術創新,企業對生產資源、要素等重新進行了優化,建立起生產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到目前為止我國技術創新在各行各業悄然興起,管理學成果分為兩個類型:第一種類型為理論研究類型,即技術創新在機制建立方面研究、政策方面的研究、過程方面的研究、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等等。第二種類型為實證方面的技術創新研究。主要是通過企業成功的案例,對成功后的結果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實際的技術創新理論的依據,為其它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模式。
(三)在社會發展方面的研究
經過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員工的薪金待遇不斷提高,不僅提高了員工的生產質量,也活躍了本地的市場經濟,同時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達到改變創新主體的經濟地位。
三、技術創新與哲學理論的關系
(一)案例
作者曾經去過一家企業,是一家生化企業,企業規模很大,在生產方面,采用傳統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在提高生產水平的過程中,由于仍然使用傳統工藝,使生產很不穩定,經常會出現一些波動,后來企業負責人聘請一位專業工程師對生產進行技術改造,這位技術工程師帶來了一項技術專利,經過投入使用效果很好,但是企業內部的一些管理人員認為還可以更加優化,生產部在沒有對技術專利運行進行總結,沒有與分廠進行溝通的情況下,擅自調整了配方,開始還算順利,但后來生產上又出現了波動,使生產成本上升到原來的水平。總經理針對此問題對多名生產負責人進行了了解,征求其它領導班子成員意見,免掉了生產部經理職務,由其他人員接替,生產重新按照技術專利要求調回到了從前的指標,生產又恢復了正常,并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摸索,最終達到了生產成本最低的效果。
(二)根據哲學的觀點對以上的案例進行分析
1.根據哲學理論中的對立統一理論進行分析。哲學理論中的對立統一理論它揭示了客觀存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具有的特點,都包含著內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事物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推動事物發展。從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總經理設置的機構主要是使生產部經理和分廠廠長形成對立的雙方,一方是組織生產,一方是監督生產,但在生產過程中方向又是統一的,就是共同將生產做到最佳。按照哲學理論去理解,應該是:(1)斗爭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雙方所固有的基本屬性,矛盾對事物發展所起的作用只有在兩者的結合中才能實現。(2)斗爭性和同一性在矛盾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條件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有時候同一性起主要作用,有時候斗爭性占主要地位。(3)事物的發展“既相反又相成”,同時“既相輔也相成”,要自覺利用矛盾的這兩種力量推動發展。但在上述的案例中,生產部經理卻超出了監督生產的界限,直接去管理生產,使生產造成混亂,違背了哲學理論中的對立統一規律。2.采用哲學理論中量變和質變理論進行分析。按照哲學理論進行分析,斗爭性對于事物發展的作用:(1)促進事物的量變。斗爭性使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引起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為質變準備條件。(2)實現事物的質變。當矛盾雙方力量發展達到了極限,斗爭性則突破極限,使舊的統一體分解,新事物產生。在以上案例中,生產部經理與分廠廠長之間的矛盾是生產管理過程中正常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按照公司機構設施是相互監督的關系,一方組織生產,一方對生產組織的過程進行監督和協調,公司的目的是使矛盾的雙方在矛盾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提高,最終使生產管理更加完善,但生產部經理相對強勢,越權管理,使生產管理失去了平衡,因此造成由量變到質變的事情發生,最終生產部經理被免職,這一過程符合哲學理論中的量變質變規律。質量互變的方法和意義在于由于量變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3.用哲學理論中否認之否認規律進行分析。否認之否認的理論揭示的是:(1)事物發展的全過程。(2)辯證的否定是這個規律的核心。(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案例中,首先由于生產不穩定,辯證的講在生產技術方面存在問題,公司為了解決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聘請了一位專業工程師。通過專業工程師的工作,生產穩定了,生產成本下降了,這是對之前的生產進行了辯證的否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不能全盤否認,要做到“揚棄”,就是說要發揚原有可以借鑒的事物,摒棄那些影響生產不利因素。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不可能很快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還要對相關的生產要素及相關的生產指標進行微調,通過對生產指標的逐步改進,使生產狀態達到了最好,生產成本達到了最佳,因此說明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四、技術創新與其它創新之間的關系
技術創新不是孤立,它需要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并把它轉化為能在市場上銷售的商品或者生產工藝的全過程。如果把技術創新比作生產力,那么需要相應的生產關系相適應,就是說技術創新的同時,制度也要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制度創新是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對現有的制度進行改進,引入全新的制度使技術創新能夠發揮更高的效率。通過以上的案例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在引進新技術的同時,把管理人員做一定的調整,制度進行一定的創新,目的是把新技術應用的更快、更好,生產就不會再次出現波動,給公司的經濟造成損失。因此創新技術一定要有創新制度相適應,否則將會使創新技術出現“閉鎖”效應,如果只有創新制度而沒有創新技術,只能使創新制度成為“無米之炊”。
五、結合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提高創新意識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越來越活躍,各種產品的市場競爭越來越白熱化,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對于生產型企業來說,生產成本、管理成本是企業眾多成本中最大的兩大成本,哪個企業的這兩個成本最低,這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就會站穩腳跟,作者在走訪生產型的企業中,有許多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技術創新項目,如余熱的利用、副產品的合理回收、科學的績效考核方法等等,都能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美國的飛機之所以能夠處于全球的領先地位,就是因為二戰結束后,美國專門成立了研究戰斗機的技術創新團隊,這個團隊設立在美國最大的飛機制造公司,即:洛克希德公司。這個團隊先后設計出了:U-2,SR-71黑鳥和F-117,并創造出20年代最優秀的,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相比擬的戰機F-22。因此,我們的企業想發展,就要技術領先,就要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團隊,為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及時發現企業哪里需要技術改造,哪里需要技術挖潛,哪里存在阻礙發展的瓶頸,同時要按照哲學的觀點,建立創新制度予以適應,如技術改造方案提出后,經過論證可以采用實施,那么生產方面就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在短時間內進行實施,實施后要對技術改造的結果進行核算和分析,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再如,公司要對有關提出節能降耗方案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如果可行就立即實施,并對相關人員進行獎勵。這一措施有些企業也做,但開始轟轟烈烈,最后到獎勵時卻不了了之。
六、結束語
技術創新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體系,用哲學的觀點去分析和研究技術創新,使技術創新活動的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更加明確,總的來說在哲學的視野下,能夠使人變的聰明。
參考文件
[1]陳雄輝.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下的技術創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田亞新.關于技術創新研究的文獻綜述[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8).
[3]焦玉燦,羅亞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5(7)
作者:張婷婷 裘杰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