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事件中的理性聲音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下,熱點事件很多,熱點轉換很快,選擇跟進哪些事件?《聲音》版的選題標準很清晰:能夠反映政府工作中跟公眾利益相關的問題和值得討論的話題;能夠反映公眾對政府和官員的印象和期待、與公眾訴求有關的事件。2012年7月1日,《聲音》刊發《“盒飯書記”:大家對領導干部平實作風有期待》。此前,湖南省祁東縣縣委書記吃盒飯的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拍手稱贊,也有人懷疑“這是一次作秀”。我們聯系到了照片里的主人公、祁東縣縣委書記曾祥月。他對記者說,吃盒飯只是個人習慣,他是一個不太喜歡應酬的人。曾祥月說,這件事被“炒熱”后,他也在想,吃盒飯這件很普通的事情,為什么會引起大家這么多的議論呢?“可能一方面是大家對領導官員產生思維定式,認為縣委書記就應該很風光,就應該大吃大喝。另一方面,這也體現出大家對領導干部平實作風的期待吧。”2012年7月15日,《聲音》刊發《利川市旅游局局長:“我靠重慶”被誤讀》。2012年7月,湖北利川打在重慶公交車上的廣告語“我靠重慶,涼城利川”引發爭議。一些網友認為,這則廣告一語雙關,有臟話嫌疑,也存在貶損的意味。還有人認為,這是“利川旅游部門的惡意炒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來博得關注”。這個廣告語到底是如何出爐的,擬定時是怎么考慮的?在事情已經被炒得很熱時,還沒有看到當事人的解釋。我們了解到,利川市旅游局局長孫福民是制定并推廣這條廣告語的“關鍵人物”,于是設法與其取得聯系。孫福民告訴記者,“我靠重慶”一是說利川和重慶的地理位置接近;二是表示利川發展旅游要依靠重慶,需要和重慶合作。至于產生過程,孫福民說,他曾在武漢看見一個樓盤的廣告是“我靠地鐵”,在重慶也看到過“我靠輕軌”的廣告語,這給他帶來了靈感。于是,他提出“我靠重慶”這個廣告語,局里討論通過了。”孫福民的解釋,讓讀者了解到了廣告的出爐過程以及當事人的觀點。對于一個熱點事件來說,這樣的信息是讀者非常希望得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熱點事件發生后,當事人由于受到輿論壓力,往往采取躲避的態度。一些事件中涉及的官員,由于地方政府在宣傳上的要求,也不能接受媒體采訪。做這類采訪時,記者要具備“找人”的能力,能夠聯系上新聞當事人。最簡單的方法是通過正常渠道聯系,比如通過其所在單位進行聯系,但對于政府官員來說,這樣做往往會被“卡”在某個環節,難以快速聯系到本人。比較快捷的辦法是直接找到當事人的電話或單位,這樣的效率要高得多,還能避免一些繁瑣的程序。當然,由于地方政府的宣傳紀律,或者當事人出于某種考慮,無法接受記者的采訪,這種情況也是常常遇到的。
以編輯部的負責態度放大理性、相對客觀的熱點評論聲音
《聲音》版的另一類“聲音”是理性的熱點評論聲音。就是針對某一段時間里,公眾關注的現象、話題、政府措施等,采訪相關專家,對其進行剖析和解讀,發出理性的聲音。為此,我們確立了采寫原則:專家評論的基礎是準確的事實,所以盡量對事實部分進行挖掘,盡量在基本事實準確無誤的情況下進行分析;記者應對采寫話題所屬的領域有長期的積累,避免出現常識性錯誤和逞一時之快的情緒宣泄;不能混淆概念,把編輯、記者的個人觀點強加給讀者。2012年7月8日,《聲音》刊發稿件《豈能讓“白條”透支政府信用》,背景是,安徽三義鎮政府公款吃喝欠債17年未還,債主劉夢夫先后向蒙城縣及亳州市法院起訴。2011年,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下達判決書:鎮政府需在判決生效后30日內,償還欠款21.5248萬元及利息。隨后,雙方卻“達成和解”:首次償還14059元,余款按每年3萬元“分期還清”。照此計算,劉夢夫于2019年才能拿到全部欠款。實際上,這件事反映了基層政府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媒體人梁幕天表示,此案暴露了基層官場生態,飯店經營者處于弱勢地位,若不接受官員“打白條”,可能會有更大的經營風險,甚至關門停業。在一些欠發達、偏遠地區,由于對權力的監督、舉報渠道不暢通,官員“打白條”現象一直存在。評論員馬九器說,“打白條”本質上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是以政府信用做抵押、中飽個人或群體利益、損壞法治損害公共財政的行徑。類似事件說明,“三公消費”不僅蛀蝕了公共財政,也在從經濟層面掠奪公眾財富。值得強調的是,相比純粹的事件報道,采訪專家對某個事件或某個話題進行分析,這類稿件更容易誤導讀者,因為稿件中“專家的觀點”會被相當一部分讀者默認為“正確的觀點”。事實上,不同專家水平有差異,同一個專家對不同問題的研究上深淺也有區別,因此,媒體在引述專家觀點時應防止這種情況,即采編人員在組織稿件的過程中,把某個專家觀點當成報紙的觀點或者記者的觀點。此外,這類稿件應付起來很簡單,但做好卻很難。記者需要有一定的積累,能夠判斷“關于這個問題有多少種主要觀點”、“某位專家的觀點是否存在嚴重問題,不宜引述在報紙上”等問題。2012年9月16日,《聲音》刊發稿件《高速公路中秋國慶長假免費通行撬動收費改革堅冰》。這篇稿件的采寫背景是,中秋國慶長假全國小型車輛將首次被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費,備受公眾關注。我們沒有大篇幅展示各地對這項政策“如何不積極”,而是聯系到權威專家,解釋各地“為何不積極”。關于高速公路收費,很多人的期盼是,這項收費最好撤銷,至少是在所謂的收費期限到期之后一定要撤銷。記者在采寫時,除了反映這種呼聲,同時也擺出了權威專家的分析:《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統一還貸”相關規定,讓很多地方找出理由不用對一些已還完貸款的高速公路停止收費。由于公路收費涉及公路建設規劃、道路養護管理等很多因素,被公眾詬病的地方利益并不是唯一原因。這樣來報道此事,展示各方觀點,表現得平衡客觀。
用好對話形式,傳遞生動的“完整聲音”
《對話》是從版面設立之初就定下來的一個欄目,不定期推出。對話形式可以相對完整地表達人物觀點,但是,在很多媒體的對話類稿件中,存在一些常見的問題。比如,在對話人物的選擇上,沒有充分注重權威性和典型性;在對話內容的準備和整理上,沒有很好地把握集中、對口的原則。一些稿件甚至成為給一些人打的“軟廣告”,內容寬泛空洞。我們在對話人物的選擇上,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對話人物一般是在各個領域里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對某些公眾關注的話題有深入研究的權威人士以及在新聞意義上的典型性人物。《對話》欄目采取固定的格式,包括“人物檔案”、“對話背景”和對話內容三部分。“人物檔案”對對話人物的身份進行介紹;“對話背景”則介紹“為何要進行此次對話,為何要與此人對話”。在選定了人物以后,我們對記者的要求是,精心準備提問內容,聯系實際問題并且體現出邏輯性,力爭把每一個對話都做成精品稿件。2012年5月6日,《聲音》刊發對話稿件《卡梅隆:泰坦尼克的隱喻不斷在歷史中重復》。詹姆斯•卡梅隆是享有盛譽的國際知名導演,他的電影作品《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是世界電影票房史上最賣座的兩部電影。《泰坦尼克號》在中國上映時幾乎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因此,在《泰坦尼克號》被轉制為3D版重映時,我們圈定他為對話對象。聯系這樣的國際大牌導演非常困難,我們利用他來中國參加一次活動的機會完成了對他的專訪。記者做了充分準備,因此采訪內容非常翔實,從《泰坦尼克號》3D版的影響,談到這部電影中的一些歷史隱喻。通過這些內容,比較完整地向讀者呈現了卡梅隆的理念,稿件見報后引起較大反響。在這篇對話稿件的采訪和整理過程中,我們要求記者,話題不能鋪得太大,盡量以《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作為一個對話的內容支點來展開。2012年6月10日,《聲音》刊發稿件《中國土地上依然有人在吃質樸食物》。采訪對象是陳曉卿,他是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講述中國百姓與食物故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重新找到了傳統美食的可貴和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其社會影響超出了普通的紀錄片,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解讀這部紀錄片背后的故事,就顯得更有價值。最合適講的人,就是陳曉卿。2012年8月19日,《聲音》刊發稿件《李雪健:好名聲得來不易好好珍惜》。焦裕祿、宋大成、宋江、楊庭輝、楊善洲……李雪健塑造了這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囊括了國內戲劇、電影、電視的表演獎項。2000年突如其來的癌癥,并沒有讓李雪健離開自己摯愛的演藝事業,反而讓他如同鳳凰涅槃,找回了失落的精氣神,不再拍違心的廣告,不再降低自己的藝術追求。近些年來,我們很少看到關于影視演員楷模的報道,到處都是娛樂化的“花邊新聞”。確定采訪李雪健,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具有典型性,對于在演員中樹立好的榜樣,抵制娛樂圈里的各種不良風氣,會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作者:劉暢、王國強單位:中國青年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