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體傳播中的被現象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影視傳媒的“被”崇高
傳統的新聞作品很大程度上沒有美學思想,只有政治掛帥和絕對服從。中國傳統的影視作品與中國傳統的新聞如出一轍,比如說樣本戲的存在。今天,當我們再次回顧那些經典的國產戰爭片中,我們會再次看到人物“被崇高”的情況,他們只有政治信仰、缺少人性的溫情,只有首長對話語的服從、沒有人倫情懷的安慰,影視作品對這些英雄式的人物生吞活剝,顯得虛假造作,角色塑造缺乏水到渠成的信服力。
建國初期的電影制作,從人物造型到人物性格,英雄都是一個模式,他們對信仰堅定,而且這種堅定是絕對平面化的,是開場就具備的,沒有線性發展和歷史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更接近于京劇的臉譜化,沒有變化的形態。
網絡傳媒的“被”真實。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學校畢業典禮上講話使用了“被”字句格式,從而使講話在親近程度上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被”字句的語言格式是2010年的流行句式,正是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臆造,一些本是為炒作而爆料的網絡事件迅速躥升為網絡的頭條新聞,如2010年12月份的金庸先生再度“被”去世這條網絡新聞。除此之外,娛樂追蹤與報道的過程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放大,甚至捕風捉影的過程中一些事情“被”真實更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像一些狗仔隊對娛樂明星進行追蹤報道,明星的一些“有的生活”和“無的生活”都被當做真事大肆渲染,在“被”真實的過程里報道主體和報道對象達到雙贏的效果。
1.政治話語的文字表現。時代的特征必然在一個時代的群體打下心靈的烙印,而這種烙印的書寫是從文字這樣的傳媒方式開始的,當文字承載、連接權力話語的時候,傳媒的對象也打上了“被”的痕跡。從我們所讀到的到我們所看到的,有些傳媒方式在政治話語的高壓之下刻意拔高“被”傳媒的對象,把人性從政治話語中抽離出來,讓傳媒對象本身失去了靈魂,雖然那些傳媒對象本身不具備這樣或那樣的特質,但是由于政治和時代的需要,都被冠以這樣或那樣的性格,于是被隨意拔高、刻意神化。不可否認,一些新聞在呼應時代背景的過程中其社會價值和意義非常之大,至少在成為一代記憶的過程中瓦解了一部分人無政府性、自我化的思潮。
2.報道主題的主觀臆斷。除受政治話語的沖擊,這種“被”的現象還反映出作為媒體報道者的主觀臆斷,這種主觀臆斷是報道者的不負責任,是媒體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缺失。新聞工作者必須忠于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否則就會出現報道失真,甚至是假新聞。報道失真主要是新聞工作者沒有細致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草草采訪之后,對新聞事件僅憑新聞嗅覺主觀地想象,一生二,然后二生三,殊不知其在報道過程中不會一成不變的一二三四這樣排列下去,有時甚至出現一生五,甚至一就是一,沒有二三的問題,于是新聞工作者主觀上的移花接木反倒弄巧成拙,產生了新聞失真的現象,而作為被報道的對象很顯然就被“被”了一次,更有甚者有的新聞工作者根本就不去實地采訪,而是通過道聽途說對新聞進行臆造,那么就被報道對象而言,一定會又“被”了一次,而報道的事件與真實的事件風馬牛不相及,純粹的子虛烏有、胡謅八扯。
3.報道主體的道德缺失。傳媒的終極目的是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無論是紙質傳媒還是影視傳媒,都通過媒介本身對受眾群體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然而在功利面前,媒體的報道主體為了聲名雀起而無視媒體本身的特點,忽視受眾的感受,這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報道主體本身的職業道德缺失和人性觀念淪喪。
4.媒體傳播的商業走向。受眾群體的最大心理感觀就是好奇和獵奇,從好奇到獵奇,決定了各類傳媒的“媒眼”。所謂“媒眼”,就相當于白紙上的一個黑點,受眾群體能第一眼看到這里,進而帶來對傳媒的再閱讀、再觀看、再瀏覽、再沖浪,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就利用受眾群體的這一心理愛好,將各類廣告或商業性元素全部移植到“媒眼”附近,讓眼球的擴散效應生發開來,從而帶動商業元素的運轉,媒體在與其他商業元素的事先約定中獲取一定的利潤。雖然受眾群體有意識地避開這樣或那樣的商業元素,但無可避免的眼睛余光一掃而過,會把這些元素或多或少地移植到自己的思維里,從這個角度來講,受眾群體也被“被”了一回。
作者:徐敬伊單位:伊春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