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視覺傳達設計對唱片工業(yè)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視覺傳達設計在唱片中的應用不斷增多,風格和表現形式也一直在變,對唱片工業(y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本文在闡述唱片的視覺設計的發(fā)展和重心變化的同時,也并對當下的市場形勢作出分析。唱片視覺傳達設計綜合了設計師、歌手、唱片公司的表達,是唱片籌備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直接影響到聽眾對唱片的看法。在當前華語唱片市場大幅度萎縮的前提下,應當用更專業(yè)、精良的制作贏得市場。
關鍵詞:視覺傳達;流行音樂;唱片;藝術風格
音樂與繪畫’儼然是伴隨人類走過最漫長征途的、也是最無國界、無門檻的兩種藝術形式。比起文學、舞蹈與電影,音樂與繪畫帶給人的感受更加直接,也更具想象和解讀的空間。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兩者才最容易亙古不朽,變成一首首世界名曲與一幅幅世界名畫。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歌手和畫家,即以唱歌和作畫為職業(yè)的人相繼出現了。其后,一部分畫家轉變成為平面設計師,插畫上傾注更多的文字訊息,加強其傳達信息的能力。當這兩者都慢慢變成商品的時候,它們才終于走到了一起。視覺文化的興起,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要結果,其豐富多樣的形式、巨大的體量和背后體現的意義,可以同時滿足商業(yè)和藝術兩方面的需求。而唱片封面的設計,作為視覺文化商業(yè)化的產品之一,自然也體現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同時對唱片工業(yè)有著積極的作用。
唱片是這個消費型社會非常重要的文化衍生物,是不少人排解工作壓力、宣泄情緒的出口。而當代唱片的包裝設計,作為唱片的外衣,已經不僅僅是圖像和文字的排列組合,而是匯集文化、音樂、材料、技術和美術設計于一體的綜合體,是國內外不少藝術學院必修專業(yè)課。優(yōu)秀的唱片包裝設計可以在兼顧藝術表達的同時,激發(fā)聽眾的共鳴,為音樂作品加分增色。與電影海報相同,早期的唱片封面,包括是秀場、歌廳的宣傳照,多是以繪畫的形式描摹表演者的肖像,配以粗暴的文字說明為主。畫的越是傳神、鮮艷,能夠吸引的聽眾就越多,越能為歌手帶來正面的效益。而隨著照相攝影技術的演進,慢慢唱片封面始以人物攝影為主體,輔以圖案、文字的說明,重心也從追求高超繪畫技術轉向設計的巧思。自此,平面設計師也不再約等于畫家,即便是不熟習油畫、素描等傳統(tǒng)繪畫方式的人,只要有良好的藝術感知和基本的理論支持,再結合攝影作品,也可以做出像樣的平面作品,并且得到良好的市場反響一畢竟這時的唱片業(yè),歌手多有良好的外形條件,成敗的重心在于攝影師所拍攝的肖像是否美觀,而不是看設計師的那幾個字擺在什么位置。原本決定成敗的畫家,如今退居為美術指導,整個唱片的視覺組成,變成了知名攝影師、造型師和設計師之間的協(xié)力合作,所產出的作品,以放大歌手的個人特質為主,往往能準確的受到歡迎。彼時香港流行音樂正處在最繁榮的時期,輻射影響到韓國、臺灣、大陸等非粵語環(huán)境。這一時期,隨著唱片業(yè)、電影業(yè)的繁榮,香港也涌出大批優(yōu)秀的攝影師、設計師,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被邀請到臺灣、大陸做指導。當時看來,香港唱片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視覺傳達行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唱片的視覺設計并沒有立刻成為唱片行銷中關鍵的部分。在大洋彼岸,披頭士樂隊的唱片封面卻早已成為人們競相模仿拍照的對象。
進人九十年代,香港一部分精益求精的唱片視覺設計師開始通過排版、配色來增強唱片封面的張力,在完整的音樂表達之上,用設計語言表述唱片的主題。與此同時,臺灣樂壇也是華語樂壇的黃金年代相繼到來,臺灣設計師在受日本平面設計和香港唱片工業(yè)成功經驗的影響之下,不斷在商業(yè)化的角度進行新的嘗試。此時臺灣經濟景氣,流行音樂作品的豐富度也有很大提高,各個唱片公司積極推出許多以搞怪、無厘頭曲風為賣點的少女歌手搶占市場,如范曉萱、徐懷鈺、阿雅等,受到年輕族群的追捧和喜愛。進入數字時代后,電腦技術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設計師不再只是參與封面、封底的制作,更是開始設計跟唱片相關的一系列周邊產品,以提高銷量,甚至將唱片的主要涉及元素融人歌手的音樂錄影帶中,使整張唱片即使是輕松的主題,也擁有完整的概念和視覺語言的一致表達。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經典的唱片封面,憑借極具記憶點的配色與搞怪夸張的設計風格,成為其后千禧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1990年,華語樂壇最高獎項金曲獎設立,并啟動“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項,宣告視覺設計正式成為唱片產業(yè)中重要的一部分。視覺設計成為評判一張專輯優(yōu)劣時需要考量的因素。到了千禱年,華語樂壇持續(xù)繁榮,臺灣樂壇的新人也層出不窮,更有許多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的歌手到臺灣發(fā)展。此時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yè)已經相當成熟,連來自中國大陸的趙薇、周迅等影視明星也演而優(yōu)則唱選擇到臺灣以歌手身份發(fā)展。而這時,唱片的視覺設計風格又有了新的變化。多元的音樂風格使設計師不再滿足于對版式的調整,而是開始著重于唱片標準字型的設計,使每張專輯的字體,像電影或者企業(yè)標識一樣,成為視覺包裝中更重要的一個元素。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當紅的歌手一年能發(fā)行兩到三張唱片,每張的視覺形象,從發(fā)型、妝造到平面拍攝與設計,風格各不相同,使每張唱片擁有自己的個性,而不再是潛伏在歌手的人設之下。正因如此,視覺設計對唱片風格的影響又進一步擴大。此時中國臺灣的設計風格已經走出了日本設計風格的影響,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后來者居上的韓國設計也以強烈的風格輻射著周邊各國。中國大陸的唱片產業(yè)選擇直接與臺灣設計師展開合作,加上層出不窮的選秀節(jié)目,使得視覺設計變得重要起來。此時的視覺設計,因為找到了符合市場定位的公式,成為了唱片生產流水線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雖然在水準之上,但是大同小異,只有少數地下樂團樂意在唱片包裝上求新求變。慢慢的,部分成熟的設計師從歌手、唱片的風格下走出來,在審美的累積和經驗的淬煉中形成了自己極其強烈的風格。比如現在享譽國際的設計師聶永真。大學時期,他不過只是常常給左岸文化出版社畫書籍封面的平面設計師,一幅7000塊臺幣。他初人唱片業(yè)界,雖然屢次跟周杰倫、梁靜茹等巨星合作,但是他的作品對于唱片而言,也僅僅是錦上添花而已,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2009他結束跟周杰倫的合作,與林宥嘉合作專輯《感官世界》,讓自己的設計風格,更好的貼近歌手和歌曲,甚至影響了專輯的概念。這一年,極簡風盛行,《感官世界》以別于流行市場的簡約風設計拿下了金曲獎的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兩年過后,林宥嘉又發(fā)行新的專輯,繼續(xù)攜手設計師聶永真。這兩年間聶永真已踏足各個領域,重回出版界為三毛的經典作品設計內地版封面,與各界廠商合作設計平面海報與電視廣告,甚至跨界進人誠品書店擔當特約文案創(chuàng)作者。這時的唱片籌備過程,已不再是各自分工的狀態(tài)。有分量的歌手,會親自參與專輯的開案、策劃,溝通的橋梁不再是唱片公司主管,而是大家一起聽、一起看,用創(chuàng)意和作品交流。聶永真的視覺設計已經可以影響聽眾對歌手本人性格特點的定位——即使那時的林宥嘉還只是一個大男孩,但是通過視覺與音樂的包裝,讓他變成眾多網友心中的新一代文青標桿。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讓一部分設計界的人士,為了包裝設計而去買唱片的單。此時,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已過,留下的都是寶藏。實體唱片市場的不景氣,讓諸如S.H.E這樣的暢銷歌手也跟電信公司合作開始嘗試發(fā)行數字音樂專輯。但也是因為如此,實體專輯的包裝設計更為珍重——很少有人會真正去聽那張薄薄的碟片了,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手機音樂軟件、車載藍牙音箱。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實體專輯的行為,大部分是為了支持喜愛的歌手和收藏專輯本身。因此視覺包裝設計成為了影響消費者購買時非常關鍵的因素。到了這個時候,小小的四四方方的塑料外殼包裝已經無法承載設計師和歌手想表達的概念了。
唱片包裝設計作為映入眼簾的第一視覺沖擊,其質量直接影響民眾對專輯的第一印象。設計師也關注到觸感,優(yōu)良的材質可以突出設計師和歌手的品位,也可以提高專輯的收藏價值。實體專輯戰(zhàn)場激烈,再加上整個華語唱片市場萎縮,許多歌手幾年才發(fā)一張唱片,因此設計師對裝幀設計和制作工藝更加用心,誕生出許多超大尺寸、或者特殊材料的包裝設計,包括海綿墊、披薩盒、紙袋甚至實木盒等。而內部以及周邊設計也是五花八門。知名設計師方序中就曾為陳綺貞《時間的歌》專輯設計無法完全翻開的歌詞本,并且隨專輯附贈筆記本、明信片等設計產品。而聶永真和林宥嘉合作的第三張專輯《美妙生活》則是將預購版設計成披薩外賣盒的大小限量發(fā)售,整個專輯的外殼也以牛皮紙盒的材料來制作,一經就吸引到媒體的關注和民眾的討論。別出心裁的專輯裝幀設計,往往能引起業(yè)界的廣泛討論甚至整個社會的話題,能夠為專輯本身增色,但是也有部分歌迷反應專輯的異形和尺寸過大導致不好收納或者容易變形。這也是設計師和唱片公司應該考慮的問題,畢竟文化商品的任務不是售出的瞬間就完成了。進人2010年后,內地音樂市場也開始在包裝上下足功夫,但是因為宣傳和行銷策略不當,并沒有掀起太高的討論度。
韓流來襲和歐美電子音樂的侵人,也給唱片的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不小的影響,也是從這之后,韓國設計慢慢站到了前線,以輕巧、流行的風格,影響著唱片公司對歌手的包裝和民眾對歌手的理解。而國內的一眾歌手,也開始采用歐美的歸類方式對自己的曲風進行分類,分別對應著不同的視覺設計風格,傳統(tǒng)的臺、日式設計常用于文藝氣質的歌手或者情歌歌手的包裝,粗狂的歐美風設計則對應電子、搖滾樂團,韓系的設計風格對應的則是偶像歌手與團體。視覺與歌曲流派的關系已經基本明朗,但是此時設計師們的戰(zhàn)場不再只是實體專輯的包裝設計了,而是面對各個新媒體領域的物料設計。從預售影片,到數字化封面,歌詞版音樂錄影帶和正式音樂錄影帶,線上的宣傳物料或許少了實體的成本壓力,但是對設計的準確度和創(chuàng)意性要求更高,對設計師的專業(yè)技術要求也更高,起碼會涉及到動畫甚至三維動畫的制作。新媒體物料宣傳的投放度比傳統(tǒng)物料更加普遍和無?62?死角,有極高的曝光度,拼的就是乍見的抓人眼球度和細想過后的文化性了。只顧嘩眾取寵的設計,或許會有流量的吸引,但是最終換來的還是看客的嗤之以鼻,對歌手形象造成負面的影響;太過含蓄內斂的設計,往往會被直接滑開,得不到曝光的機會,也不會發(fā)揮太多正面的影響。曾經業(yè)界知名的大師,也無法面對如此不同風格的原材料,去做出合適的作品。但好在網絡平臺的開放性,讓坊間越來越多初出茅廬的設計師,能夠試著介紹自己、發(fā)揮自己的功用,以非常極具吸引力的強烈的個人風格,尋求和金曲互相成全的機會。預算充足的唱片公司甚至會為每一首歌曲制作不同的視覺設計,一方面滿足不同歌曲表達不同感情的藝術訴求,一方面也等于向歌迷交代——成本花在了看得見的地方。視覺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專輯的“精致度”和“完整度”。視覺設計過時或者粗制濫造的的唱片或單曲,即使在音樂本身的流暢度上得到市場的認可,糟糕的視覺識別仍然會被人垢病。當所有的事物被視覺化、圖像化的時代,如果你不如別人“好看”,自然不能怨別人“以貌取人'但在上個世紀,視覺傳達設計往往要投映在當代民眾審美的焦點上,才可能成功。拿美國搖滾樂的例子來說,從最初的華麗、精美的古典主義慢慢走向簡約、明了的現代主義,再邁進怪奇夸張的后現代主義,每一步都反映著經濟文化的變遷和人們心理的渴望。如今這個相對包容和多元的社會,人們各有所好,各有所追求,音樂的類型也更加豐富多變,視覺元素在唱片封面設計上的應用也更加自由。聶永真和林宥嘉的第四次聯手,出發(fā)點便是聶永真覺得林宥嘉身上文藝、獨立的氣質太重了,想制作一張有點“港星”的專輯,讓他更有明星、巨星的感覺。于是唱片的視覺設計上,圖形的元素從簡,功夫用在妝造和攝影上,力求營造上世紀末香港樂壇天王的感覺。《時尚芭莎》也在2017年推出了模擬千禧年唱片的專題,請來徐懷鈺、王心凌、張韶涵幾位千禧年當紅的歌手,搭配極其復古的造型和視覺元素,將復古風的范圍一下子拉近到十年前,也收獲不少關注度和好評。大眾的審美,雖然沒有到達多高的高度,但至少慢慢變得寬容,讓許多別具風格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受一定的喜歡甚至追捧。
在大數據時代,唱片的視覺設計的確比之前更重要了,對歌曲或者歌手的影響也是深遠而持續(xù)的,但是唱片的視覺設計終究是唱片的衍生品,好的視覺設計可以為音樂作品加分,但是如果音樂本身的質量不過關,也是徒勞。聽眾可以忍受一首流暢好聽的歌曲沒有搭配一張上乘的歌曲封面,但是基本不會為了一張精美的封面,反復去聽一首沒有水準的歌。好的視覺設計會為唱片增色,甚至起到吸引流量的作用,但最終唱片能否暢銷,仍要考慮音樂本身的質量和流行度。如果一張唱片同時擁有高質量的音樂和前瞻性的視覺包裝,如果能夠引起社會大眾的討論和關注,那么也有可能將設計美學擴展到業(yè)界以外,影響一般的普羅大眾。像LADYGAGA、蔡依林等兼具影響力和個人風格的歌手,往往能將視覺設計、妝造、舞蹈等訊息通過專輯傳遞給歌迷,更新非專業(yè)人士對這些領域的認知,拓寬社會大眾的審美寬度。如蔡依林在2016年發(fā)行的單曲,封面設計由她本人以涂鴉的方式設計,一經問世后借助歌曲的熱度和公司的行銷,設計方案變?yōu)槭謾C自拍軟件的預設貼圖,引起全民自拍模仿的風潮,也讓視覺包裝設計的影響走出了唱片業(yè)界,走向了人們的生活。在當今時代,視覺傳達設計對于唱片業(yè)本身有著更多意義。首先,跟以前一樣,唱片視覺設計承載著信息傳遞的功能,歌曲名、創(chuàng)作者與演唱者的信息往往被收錄在封面或封底,可以讓聽眾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并且判斷唱片的內容和質量。如唱片屬于錄音室唱片還是演唱會實錄唱片,內容物為CD還是DVD等。其次,唱片視覺設計提高了唱片的藝術層次,雖然弱化了商業(yè)感,使唱片更具藝術價值,但卻可以吸引民眾購買或者試聽。好的視覺設計可以將圖像與音樂結合,找到跟聽眾的藝術共鳴,從而使聽眾欣賞并支持唱片和歌曲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唱片視覺設計的選擇也體現了歌手和唱片公司的審美。
再次,唱片視覺設計還概括了唱片的風格,使聽眾能夠根據封面氣質將音樂歸類,進而選擇到自己喜歡的曲風。通過解讀一張封面設計,能迅速更好地理解歌曲想要表達的情感。在聽眾對歌手不是很了解的時候,唱片封面可以對聽眾進行很好的引導,使聽眾根據圖像傳遞的情緒找到自己當下想聽的音樂類型。如優(yōu)傷的歌曲往往選擇簡潔、穩(wěn)定的版式,而歡快的歌曲則會選擇跳躍的顏色和圖案,勵志、振奮的歌曲則會選用有力量的字體去呈現。最后,唱片視覺設計通過優(yōu)勝劣汰提高了整個唱片行業(yè)的制作水準,使流行音樂專輯更加注重作品的專業(yè)性。長期的良性的競爭,讓市場上的作品都具備一定的水準,凈化了市場,帶給民眾更好地藝術熏陶,提高了民眾的審美水平。受歐美、韓流等侵襲,目前華語音樂市場影響力大不如前。我們正應該趁此機會通過對比找到華語唱片在制作上的不足,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要求唱片公司投人更多資金和思考,啟用更專業(yè)的班底服務于作品,而不可或缺的是更具前瞻性的視覺設計。作為唱片的第一印象,視覺設計一定既要符合唱片的概念,又能激發(fā)民眾對唱片歌曲內容的好奇心,這一點需要設計師、歌手與企劃宣傳的共同努力。視覺傳達設計最初雖然是各行各業(yè)的衍生品,但是在數字媒體時代,它首當其沖地變成了每個行業(yè)的第一張名片。視覺傳達對于唱片、電影、電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內視覺傳達的相關人才也越來越精準和專業(yè),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仍然還有許多待發(fā)展的領域和需要改善學習的地方。雖然目前唱片業(yè)蕭條,但期待未來,視覺傳達設計和唱片工業(yè)能夠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蔚.淺談CD唱片封面設計中男女歌者的差異〇].美術教育研究,2014,(14).
[2]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陳乃明.音樂的視覺表現——現代唱片封套設計肌美術研究,2005,(1).
作者:馬國欽 單位:灑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