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學生網絡輿情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現狀
1.管理主體不清晰。目前,各高校的網絡輿情均分化在學生工作部、校園網絡管理中心、宣傳部、團委、保衛處等不同部門管理,并沒有清晰的界定。很顯然對于校園網絡輿情的管理主體,究竟應該是由誰來承擔,對于管理主體的認識都不明確,呈現出諸多部門牽頭、諸多部門彼此各司其職的現狀,必然導致校園網絡輿情管理的真空地帶出現,對網絡輿情突發性事件不能及時有效引導。
2.管理機制不完善。當前高校學生都是在匿名的狀態下參與網絡事件的評論,學校在校園網的注冊、信息、審核監控、錯誤言論的處置等方面都沒有相應的約束及管理制度,致使學生在極度缺乏監管的情況下,不能認識到自己錯誤言論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導致網絡輿情危機的出現。
3.管理手段不先進。傳統的網絡輿情管理——人盯人戰術,已經無法及時把控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輿論傾向,學生可以隨時收集和看到網絡上傳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動言論,一些不滿情緒和不實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況下隨心所欲地發表。為此,傳統的管理手段難以奏效,必須創新學生網絡輿情管理手段。
4.管理時效不突顯。高校學生仍習慣于由輔導員通知、班長通知、學校網站、校園宣傳欄與海報、網上話題討論(班級QQ群、BBS論壇等)等形式,主要依托輔導員與班委進行日常校園網絡輿情監管,通過他們發現、排查網絡輿情危機的苗頭。但面對緊急突發事件,引發不可預控的網絡輿情危機時輔導員與班委的力量就顯得極為有限,管理總是比網絡輿情速度慢一拍,錯過有利時機,增加解決網絡輿情危機的難度。
二、高校對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存在的問題
1.重視不足,投入有待增加。部分高校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不夠重視,技術、人員、資金等投入少,網絡輿情管理的軟硬件投入不足,既沒有自動化的網絡輿情管理軟件,也沒有專門的網絡輿情管理隊伍,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網絡輿情監測需要,難以屏蔽和刪除不當言論。
2.方式被動,限制有待弱化。高校對網絡輿論事件的處理總是從為避免事態擴大、增添麻煩、影響學校的聲譽出發,采取回避、封堵、刪帖等冷處理,呈現拖、壓、被動的處理方式,致使學生的負面情緒不能發泄,激化矛盾,事與愿違。傳統的呆板、乏味的引導手段缺乏巧妙性、藝術性。
3.組織欠缺,隊伍有待加強。很多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機構、機制不健全,管理工作都是由學生兼職參與,缺乏經驗豐富和專業人員的核心工作團隊和工作體系,各相關工作部門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合作協調,在了解捕捉輿情信息,啟動和掌控能力較弱,錯失網絡輿論引導的良機。
4.網絡道德規范建設有待完善。在虛擬網絡世界的網絡行為只能運用網絡道德規范來約束,法律法規的運用很難奏效,而高校的網絡道德規范建設較為薄弱,在校園網絡社區的大學生的價值判斷標準還非常凌亂,偏激的觀點大行其道,增加了學生群體事件的風險,迫切需要大力加強網絡道德規范建設。
5.教師網絡輿情監控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教師對于網絡信息化意識淡薄、信息敏感度低,對大學生網絡言論還沒有養成網絡輿情監控的意識,對不良網絡輿情仍停留在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缺乏科學有效的引導途徑,無法充當學生的“輿論導師”的角色。
三、建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與處置機制
1.建立工作領導機制,加強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制度性。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完善制度建設、加強工作研究等制度建設,完成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與處置的頂層設計。建立網絡輿情工作領導小組,由宣傳部或網管中心牽頭開展日常工作,建立校新聞職能部門規范網絡輿情引導程序,保證常態協調運轉,為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可以在國家法律的框架下建立網絡管理規章制度,以及新聞發言人、日常值班等制度,形成有效的預防和處置機制。還可以通過對以指導實踐工作為原則的實證研究,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對象、內容、特點、成因、對策,積極探索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新思路,提升高校提高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2.建立隊伍保障機制,提高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長效性。發揮在網絡輿情管理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好引導評論員工作隊伍、網絡新聞發言人隊伍、網絡輿情引導隊伍三支隊伍的建設,人員構成均應具備高政治素質、強專業能力、經驗豐富的較強綜合素質。
3.建立教育引領機制,增強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預見性。高校要發揮新媒體優勢,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加強網站建設以正確的網絡輿論引導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人。同時對學生主體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網絡素養,從而形成良好的校園網絡輿情氛圍。
4.建立干預引導機制,增強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可控性。發揮網絡輿情管理三支隊伍的作用,影響和引導輿論走向。對于正確的網絡輿論給予肯定支持,對于錯誤的網絡輿論給予真誠、客觀公正的解釋;對于惡意造謠、攻擊國家制度的信息堅決給予回應,主動闡明正確的觀點,可以刪帖。并要在事后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從思想源頭上解決問題。在發生網絡突發事件后積極采取措施,掌控發展態勢。高校應以情動人、平等協商、感同身受,消解對抗情緒,通過建立溫和、人性化的柔性引導方式,化解和平息事件發展。
5.建立預警機制,提高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預防性。對于高校的網絡輿情引導要建立預警機制,防患于未然。要充分發揮基層單位和組織在輿情信息收集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借助學生骨干、輔導員以及學生社團、學生宿舍、二級學院的職能管理實現對師生運用網絡媒體的信息采集、并作出發展趨勢預判。同時要在網絡輿情發生前制定出有效的監測機制,并進行正確的引導。
6.建立應急和處置機制,提高網絡輿情引導的實效性。各高校應成立突發事件指揮中心,制訂應急處理預案,及時通報有關信息情況,確保信息暢通等應急和處置機制。通過突發事件指揮中心的建立大大提高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能力,一旦爆發網絡輿情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指揮中心就能夠形成快速響應、部門聯動、集中資源、正面引導、有效化解的制度保障和機制體系。通過制訂應急預案,高校在網絡突發事件和敏感時期就能迅速制訂出包括總體要求、職責分工、處理方法、實施步驟等內容的詳盡可行的應急處理預案,加強網絡管理引導。各高校要轉變觀念,及時通報有關信息情況,確保信息暢通,對自身利益相關問題及熱點事件,要加強學校與師生的互動,維護師生的知情權,防止簡單、粗暴封堵致使事態惡化。
7.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饋機制,提高網絡輿情引導的有效性。高校要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輿情信息收集與處理機制,切實關注師生反映的不合理和合理但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敢于和樂于接受網絡平臺的監督,探索校務公開、政務公開的多渠道,及時幫助師生解決實際的困難和問題。在高校網絡輿情工作處置結束后,應總結經驗與不足,提出今后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實,避免重復錯誤。總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隨著大學生在思想、認識、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呈現出時代的特點而更加復雜多變。高校學生輿情的引導和處置策略還有更深、更廣的內容需要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探求。
作者:徐偉琴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