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力建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是非常重要而緊迫的課題。通過統計分析輿情監測數據,歸納出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三個特點,從提升大學生輿情素養、培養意見領袖、建立輿情監測機制、加大綜合改革力度四個方面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力建設,構建網絡良好生態。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力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網民年齡結構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大專及以上占了20.7%。而且大學生是網民中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他們往往精力旺盛、充滿激情、思想活躍、個性張楊,喜歡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同時要看到,大學生由于價值觀、人生觀還沒有完全成型,他們中的一些人年輕氣盛,遇事往往缺乏冷靜思考,容易動感情,行為較沖動,自控能力較差。當有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發生時,他們會迅速通過QQ、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社交平臺,發表自己對這些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的言論和看法,進行網上相互交流,形成很多網絡互動交流圈,來不斷強化他們認為的某種具有傾向性的想法、觀點和主張,進而產生網絡輿情中的“群體極化(GroupPolarization,由詹姆斯•斯托納提出,是指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于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現象。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和經驗缺乏,思想還不夠成熟,認識問題還不深刻,容易作出一些錯誤的判斷和決定。受網絡輿情中的“群體極化”現象影響,容易產生網絡輿情事件或引發過激行為。可見,高校網絡輿情是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和校園安全穩定的晴雨表。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特別是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工作,是當前非常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對于保證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建設和諧校園、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通過統計分析輿情監測數據,對各方面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挖掘網絡輿情產生的背景與原因,并從歷史事件入手,分析產生網絡輿情的源頭,可以從容應對網絡輿情帶來各種問題,提升高校治理工作的時效性與創新性。
二、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1.具有周期性,以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
為主從2012年開始,筆者就一直關注本校學生活躍的各種網絡交流平臺,統計了期間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校園網絡輿情事件,這些事件主要包括:學生住宿條件、食堂飯菜價格、學生就業、學校招生、學生社團換屆選舉、校園安全以及少數突發事件等,通過對這些事件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這些網絡輿情事件基本都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以及校園管理中涉及學生切身利益而引起的,而且大多數事件的發生,都有特定的時間段。比如,學生住宿條件、食堂飯菜價格、學生就業等網絡輿情事件基本發生在每年九月份左右;學校招生、學生社團換屆選舉等網絡輿情事件基本發生在每年六月份左右;校園安全等網絡輿情事件等基本都發生在夏天。由此可見,高校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與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
2.傳播速度快,以“螺旋”型復式傳播為主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極大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信息的傳播空間。前面提到,大學生是網絡社會中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他們對新媒體非常熟悉。一旦有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由于這些事件往往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學生關注度非常高,大學生們很快就會使用微信、微博、QQ、貼吧、論壇等多種形式的網絡傳播載體進行轉載和分享,并直接加以評論,從而使得網絡輿情信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會被快速的傳播和擴散。而且,高校網絡輿情大多以“螺旋”型復式傳播方式進行,除了以上以微信、微博、QQ、貼吧、論壇等網絡媒體傳播外,還會以現實生活中口耳相傳、人際溝通等傳統形式進行傳播。這種傳統媒介與新媒體交叉式的“螺旋”型復式傳播一旦形成,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影響力會非常大,而且很難進行控制和引導。
3.誘因多樣性,以高校自身管理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為主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時事政治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等,但絕大多數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發生還是與高校自身有關,是高校自身管理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切身利益,引發學生的意見和不滿,由于高校往往又沒有及時發現或者解決學生們遇到的問題,學生們就會利用各種網絡媒介,把對學校的不滿情緒傳播出去,經過不斷發酵,形成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由于這些輿情事件大多是由高校自身管理運行存在問題而引發發的,只有當學生訴求或者利益得到滿足、維護和合理化解后,網絡輿情事件才能消除影響、逐漸平息。
三、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力建設
1.提升大學生輿情素養,傳播正能量
大學生的思想還處于形成時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沒有穩固樹立,處于可塑造培養階段,所以較其他社會群體而言,更容易受到網絡上負能量言論的影響。當今網絡極度豐富的信息資源雖然能夠高效率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但從另一方面說,會導致人們思考時間和頻度的下降,使人民逐漸養成“習慣性接受”的思維方式。特別是網絡上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信息量大但不全面,缺乏獨立思考、人云亦云,往往很容易被不實信息所誤導,助長了謠言的傳播。此外,便捷的網絡社交媒體,會使大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同網上其他人的生活進行消極的對比或盲目的攀比,看到朋友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后,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或者比較糟糕,產生焦慮感。因此,高校管理者應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創新方式方法,加強與大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輿情素養,增強他們對網絡上錯誤思想的辨別能力,使他們能夠深刻認識到中國的復雜國情和近年來發展取得的巨大歷史性成就,自覺抵制網絡副作用,積極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2.培養意見領袖,打造健康良性的網絡輿論生態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意見領袖”是一個客觀存在,他們在網絡輿論場中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對打造健康良性的網絡輿論生態具有重要影響。高校應當注重網評員隊伍建設,從學生喜愛的老師、崇拜的“學霸”、有親和力的管理者中選拔、培養一批“意見領袖”。由于這些人在學生中有較高威望,學生比較信服他們,并且會效仿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當這些“意見領袖”在網絡新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轉發宣傳真實有效的信息,特別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及時發聲、終止謠言,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從而為高校打造健康良性的網絡輿論生態提供了堅強保障。
3.建立輿情監測機制,增強預見性
建立輿情監測機制,全面準確掌握輿情的演化路徑,是有效防止和化解輿情危機的重要前提。通過對師生日常聚集的微信、微博、QQ、貼吧、論壇等進行關注和監測,及時收集師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學生就業,學校招生等方面的評價,及時收集師生對學校后勤、機關等部門管理與服務方面的合理化建議,特別是對師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積極引導,及時解決發現問題,提升管理服務水平,避免釀成突發事件,維護學校聲譽。特別是,高校要善于把從各方面獲取的零散網絡信息,進行分門別類,提取有用信息,開展大數據分析,尋找規律,準確預測潛在的輿情風險,分析辨別輿情走勢,并根據輿情演化路徑,找準時間節點,說明事實真相,遏制謠言傳播,使網絡輿論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4.加大高校綜合改革力度,建設美麗和諧校園
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大多數都是由高校自身的管理和運行問題造成的,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加強與師生的溝通交流,加強校園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學術委員會、教代會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等制度,多聽取師生的意見建議,推進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同時,要加大綜合改革力度,積極突破制約學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解決人師生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建設美麗和諧校園,切實增強師生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從源頭上杜絕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謝秉宸,殷云林.新媒體情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9):93-94,109.
[3]侯菲菲,張帆.大數據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分析及應對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6,74-75.
[4]高原.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狀態研判機制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1):232-233.
[5]張芝萍.全媒體視角下高校突發事件的應對與引導[J].中國高等教育,2015,(12):56-58.
作者:張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