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監控和引導,以及校園網絡文化安全管理需要迎接新的挑戰?;诖耍恼率紫葘Ω呗氃盒>W絡輿情進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作用,最后探討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網絡文化安全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網絡教與學、網絡社會主義文化宣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興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而網絡在給高職院校師生生活帶來了便捷的同時,也對校園文化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計算機、智能手機等網絡媒體平臺的互連性、開放性,以及其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形成了多元化的網絡信息,這些信息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致使大學生群體中滋生了許多不良現象。在此形勢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引導、監控和校園網絡文化安全管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出改變。
一、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界定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是大學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對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所有自己關心的公共事務及上述主體之外的民眾對自己關心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各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1]。其中又以高職學生及其利益相關者對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所有自己關心的公共事務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的總和為主。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會對其造成負面影響。對于來自校園網絡輿論中的一些誘惑和暗示,他們往往缺乏辨識能力和抵抗力,為校園網絡文化安全埋下了隱患。網絡中新事物和新平臺對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使得其想要嘗試和參與其中,但大學生對這些新事物和新平臺是否安全并未有明確的認知,從而容易引發一些不良事件。譬如,校園網貸事件、“藍鯨”事件等。此外,網絡上還充斥著各類商家和少數別有用心者的“營銷宣傳”,在這些宣傳內容中,充斥著一些極端主義思想或帶有政治色彩的不良言論,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校園網絡文化安全問題。
二、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作用
(一)從校園網絡文化安全角度而言,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一,有助于具有正能量的網絡文化和政策言論進行傳播。網絡的便捷性讓信息傳播更加迅速,能讓大量受眾群體在第一時間了解某一相關領域的政策變化。如高職院校建設新校區、升為本科院校,或取得了重大辦學成就,榮獲某種重大意義的獎項時,通過網絡輿情的快速傳播與發酵,可以讓學生、家長和社會更快得到消息,知情者范圍如滾雪球般迅速擴大,能有效提升學院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第二,有助于高職院校師生獲得更多話語權,促進民主決策。師生能通過網絡參與討論,甚至影響事態朝美好和諧的方向發展,從而更好保障他們的權益。比如,在討論某一具有重大爭議性的問題時,網絡平臺能實現全員參與,讓更多有意向參與討論的人能發表自己的見解,使討論結果更加公正、客觀。
第三,形成群體壓力,糾正現實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例如,當浪費食物、不尊重教師、亂扔垃圾、公開場合不恰當親密行為等通過百度貼吧、微信、QQ群或學院官方微信、微博等網絡渠道進入高職師生的視野,引發輿論的聲討時,會給行為主體帶來群體壓力,從而使其意識到自己言行有失風度并進行糾正,使得校園網絡文化呈現和諧的局面。
第四,可以充當化解高職生不良情緒的減壓閥,緩和校園矛盾。和其他大學生一樣,高職生的校園生活中常常也會充斥著宿舍干擾、評優評先時感覺不公平、同學間不和睦等小情緒,校園網絡輿情可以成為高職生發泄不良情緒的渠道,從而降低其通過瀏覽不良網站來解壓的可能性,降低其被不良思想和外來宗教意識滲透的風險。
第五,高校網絡輿情還可以反映學生的心理和意見,為學校的民主決策提供依據。比如,當高職院校的某些管理規定出現“一刀切”的不合理現象時,網絡輿情有助于管理者快速知曉師生的態度,采取干預和調整舉措,維護師生權益,并且形成良好的辦學秩序。
(二)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對校園網絡文化安全具有負面影響
第一,不良信息泛濫。網絡上關于求職、交友、團購、促銷等信息很多,有些未經核實卻得到大量的轉發。高職學生面對海量具有誘惑力的信息,往往缺乏辨識力和警惕性,容易上當受騙。
第二,容易引發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群體性事件和沖動行為,影響社會和校園的和諧,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高職大學生年齡相仿,涉世不深,容易沖動,遇到敏感話題容易引發激烈的討論,從而形成群體性意見。例如,涉及一些帶有政治色彩的敏感話題,高職大學生出于愛國之心對事件予以關注并形成網絡輿論,但一旦輿論缺乏有效引導,尤其是當受到錯誤的引導后,則可能產生過激的行為,例如,前幾年發生的抵制日貨事件,一些年輕人由于不理智而出現的打砸日本車等行為。
第三,大學生的思想還處于發展階段,網絡中各種不良信息或言論的誘導,會促使其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產生一些應激性行為。這些行為多數會侵犯他人隱私或違反國家法律。例如,網絡流行“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別人的隱私和觸犯《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
第四,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造成了巨大沖擊,同時,也使得個體的道德倫理觀念出現偏差。大學生作為新風尚、新思潮的引領者,容易受到影響。如網絡上關于老人跌到是否要扶起來的討論,有人通過“輕松籌”進行網絡募捐卻被證明是詐捐等有爭議性的新聞事件,都有可能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帶來不良影響。
第五,高職學生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也會影響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習。從現實來看,沉迷于網絡游戲會引起學生曠課、逃課的行為。另外,一些學生受網絡不良言論的影響,性格偏激,思想過于主觀。以上種種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身心成長,會損害高校形象,不利于高校良性發展,也容易導致社會問題。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探討
對于高職院校管理者而言,既要充分認識校園網絡輿情的正面作用,又要意識到其對網絡文化安全的負面影響,從而在頂層設計上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對校園網絡文化的安全管理,筆者結合自己在高職院校的工作經驗,對如何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網站聯盟建設。高校和各個相關單位要明確該聯盟的性質,緊抓網上師生思想動態,以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為基礎,按照“共創、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則,形成部門聯動的輿情工作模式,發揮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促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服務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其中,還要注意制定網上信息和輿論引導工作規程,明確具體執行的工作細節。在制定網上信息和輿論引導工作章程時,高職院校要制定自己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總體規劃,制定學院的新聞宣傳工作管理辦法,以文件形式加強網絡輿情信息工作。各部門、各單位應明確安排一位領導分管新聞宣傳工作,配備宣傳員或媒體管理員,承擔本部門、本單位的媒體工作,特別是網絡媒體的建設、管理和新聞報道等工作。
第二,加強高職院校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要從資源整合與技術交流、正面輿論宣傳與網絡思政、網絡文化產品研究與推廣方向著手,邀請網信、公安等相關部門參與管理,提供支持,由此,建立可行的溝通、協作機制[2]。同時,建立校園網,使用實名登記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形成迅捷、有效的高校網絡信息內容監管機制。最終保證高職院校網絡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
第三,建設專門的網絡用戶歸口管理部門,學院校園網主頁、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由黨委宣傳部負責建設與管理,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各部門、各單位所建立的二級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由本部門、本單位負責管理,黨委宣傳部負責監督和指導。各部門、各單位所建立的微信公眾平臺,需向黨委宣傳部報備。
第四,建立完善的校園網絡輿情監控工作機制,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高職院校應該制定專門的輿情應對制度和相關機制,建設一支較穩定的輿情監控水平的師生輿情監控隊伍。能及時發現有關反映師生涉及學?;蛞庾R形態的負面情緒輿情,及時做成《輿情報告》,報送學院領導,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做好輿情應對和疏導工作。
第五,建立校園網站登記、備案制度,實行校園網站用戶上網實名注冊、實名信息制度。對需要公開通知的公告信息,都經過嚴格的程序審核。嚴格篩選在學院校園網主頁、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等校級媒體上發表的稿件,由黨委宣傳部審定。各部門、各單位通訊員采寫的、擬投送校級媒體的新聞稿件,須經本部門、本單位分管新聞宣傳的領導審核同意。擴大對外宣傳效果,主動進行信息公開,接受社會、學生及家長的監督。
第六,全面排查網絡上意識形態領域的不穩定現象。全面排查學院師生是否能堅持正確的思想,是否在公開網絡發表同中央精神相違背的言論等,是否存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嚴重問題的現象。
第七,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在網站上設置專欄,匯聚全國高校輔導員、思政理論課、思想政治工作、學生黨團工作等相關的優質資源,提升網宣能力。具體而言,網站上要設置形勢政策、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師德師風、校園文化、思政調研、理論探討、先進典型、社會實踐、思政課程、心理健康及紅色視頻等欄目。同時,在網站上設置溝通平臺,讓大學生能運用“網言網語”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管理。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對校園網絡文化安全具有正反兩方面作用。對于高職院校管理者而言,既要充分認識校園網絡輿情的正面作用,又要意識到其對網絡文化安全的負面影響,從而在頂層設計上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對校園網絡文化安全的管理,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一些網絡安全知識競賽、邀請公安部門、高?;蛐袠I有關專家進入校園,圍繞國際、國內網絡安全態勢、網絡安全保障與國家安全、網絡安全新技術應用、個人信息保護等內容安排講座和授課,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提高網絡素養、營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共同維護國家網絡安全。將網絡安全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明校園建設、維護校園安全等工作有機結合,提高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愛民.高校網絡輿情與網絡文化安全問題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2(5):10-12.
[2]桑華.文化安全視角下的新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探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3,23(1):1-3.
作者:莫惘 單位: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