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社會步入了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相繼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媒體信息傳播方式,滿足了時展背景下受眾對于信息傳播與交流方式變革的新要求。然而,這一發展性轉變在為大眾日常信息的獲取與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時,還帶來了安全的隱患。本文首先介紹了新媒體的概念,接著對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方式的特點進行了闡述,并對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進行了思考,以期讓人們尤其是在校的大學生們在享受這一發展性轉變所帶來的便利與快捷的同時,也能夠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
1新媒體的概念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廣播等而言的一個概念。新媒體誕生于這個時代,又憑借著其對這個時代所形成的變革性影響力而置身于時代之名——“新媒體時代”由此而生。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之處在于,其信息傳播載體已不再是以往的電視機或者紙張等,取而代之的是方便人們隨身攜帶的個人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并且其所依托的傳播媒介的形式也更加多樣,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新媒體之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優勢便在于其便捷性與多元性,滿足了當今社會受眾群對于信息傳播的新要求:首先,就其便捷性而言,這不僅是指新媒體所托載體的攜帶之方便性,而且還包括其信息內容傳播的速度快這一特性適應了當今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快的特點;其次,新媒體的多元性也不僅是指其信息傳播媒介的多樣化,而且還包含其信息內容本身所具備的豐富、多元之特點滿足了當今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
2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方式的特點以及對傳播方式轉變的思考
2.1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方式的特點
第一,信息傳播的快速性與多元性。較之于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等而言,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信息及傳播平臺有著信息傳播更為快速的特點,人們對于信息的及時性之要求便由此更加獲得了滿足。傳統媒體在信息的與傳播方面往往有極大的時間局限性,即特定的欄目在規定好的時間段才可以播放,這就需要信息接收者去迎合信息者,以便實現信息的獲得。然而新媒體依托手機、筆記本等便攜式電子產品,在多種平臺上進行信息的、傳播以及保留,這就使得信息的受眾群體由以往的被動位置轉向了主動地位,對于信息的獲取有了更多的選擇自主性。并且,新媒體所涵蓋的信息內容也更加豐富,這同樣為受眾帶去了更多的選擇自由。第二,信息傳播的大眾性與互動性。就信息傳播的大眾性這一特點而言,相較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與自主選擇的可能,實現了由媒體主動到大眾主動的轉換。以往人們在通過傳統媒介獲取信息時,往往處于被動接收的位置,然而大眾在通過新媒體接收信息時,不僅在信息內容的選擇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且對于信息的獲取方式,如是通過視頻、音頻,還是經由圖畫或者文字,也有了更為多樣的選擇。而就互動性這一點而言,新媒體為信息受眾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提供了平臺,這就不僅是指受眾群體實現了自身作為信息、分享者的可能,而且他們還能夠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就信息的內容及時地發表個人觀點,與其他信息接收個體進行思想的交流,從而更大程度地開拓自己的視野與思維。
2.2由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方式轉變所引發的思考
回望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一路由最開始的口頭傳播到傳統媒體傳播,再到如今的新媒體方式傳播,這一發展變化背后所憑借的,無疑是科學技術的支撐。然而,現代性的一切都并非僅有積極、美好的一面,因此我們在享受時代進步所帶來的便利之時,也要對其中的一切保持些許警醒。新媒體作為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一個概念,其誕生與快速普及無疑會對傳統媒體的生存造成相當大的沖擊與影響,因此應當如何理性視待這一時代之變,又該如何使自己適應這一時代潮流以謀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便自然成為傳統媒體所應當思考的問題。再者,就新媒體自身而言,其有著滲透速度快、滲透面廣的特點,因此其為社會、為人們所帶來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尤其值得深入思考:首先,新媒體的出現有著積極的一面。新媒體的使用有著極大的便利性,適應當今人們生活方式的快節奏特點;新媒體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滿足了受眾群體對于信息的要求,且促進了受眾之間的言語及思想交流。其次,新媒體的出現與快速發展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某些違法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可乘之機。網絡世界魚龍混雜,如總不免存在一些心存不軌之人,利用網絡平臺散布一些虛假、不良信息等,有意掀起輿論風波,擾亂公共秩序。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網絡平臺及其中信息的監管力度以及對從事違法活動的不法分子的懲戒力度,從而保持網絡信息環境的良好、清正。與此同時,民眾也應當意識到,在新媒體時代,自身不再是僅作為信息的接收者而存在,無論在信息的制造方面還是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自身都有了極強的主動性與參與性特征,尤其又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作為高校,是思想政治的教育陣地,就更加要把握好正確的方向和適當的方法,對他們進行適當的輿論引導,使之具備與此相應的責任意識,在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對己所之能見盡到監督之責。
【參考文獻】
[1]趙銘瑋.3G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新景觀——以新媒體、傳統媒體及受眾的傳播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01(12)26-27.
[2]何明.新媒體時代下微博文學的表現及傳播方式探析[N].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06)839-842.
[3]底涵鈺,鄭允凡,呂琳.大數據時代新媒體傳播中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研究——以“廣東人肉搜索第一案”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5.03(12)42-46.
作者:楊萃潔 李碧燕 單位: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