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融合前,先解決好認識層面的問題
1.整合要依據(jù)教學規(guī)律進行。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以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將信息技術這一學習對象及教學工具三者融為一體。
3.信息技術必須與語文課程有機融合才能實質性地促進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
4.整合必須與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和技術相結合。
二、融合時須注意的問題
1.牢記信息技術只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用來協(xié)助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問題,為語文教學服務。
2.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不能用精彩畫面替代教師對學生面對面的情感教育。
3.整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重視學生獨特體驗及信息素養(yǎng)提高。
三、融合中,要解決好操作層面的問題
1.先把自己融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之中,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
2.教師對文本內容要有深刻理解,依據(jù)語文學習規(guī)律,找準融合的切入點。
3.課件制作切忌盲目,選材、表達、交互操作設置、信息呈現(xiàn)方式等要與教學目標有機融合,杜絕“高耗低能”、畫蛇添足的行為。
4.遵循信息技術“輔助性、增容性、豐富性、效率性、互動性、唯美性、實用性”這七條優(yōu)化語文教學原則,運用正確、合理,不顧此失彼,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四、融合的形式
1.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情激趣。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先配音播放海底畫面,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馬上被調動起來。再如:教學《夏日的海灘》一課,導入時,播放《趕海的小姑娘》這首歌,然后通過提問:這首歌唱的是哪里?你去過大海嗎?見過海灘嗎?將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
2.適時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巧妙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教學《在夏天里成長》一課,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表達特點,明白最后一句話的含義。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制作教學課件:一是圖文聲像并用再現(xiàn)課文內容;二是將夏天快速生長的瓜蔓、竹子、高粱、花蕾、稻秧的生長過程做成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借助課件,自主學習,并通過網絡獲得個別指導,使學生較快較好地掌握了教學重難點。再如,教學《琥珀》一課,當利用課件演示文中蒼蠅、蜘蛛及松脂油三者瞬間的運動關系之后,學生立刻明白個中道理。
3.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學中,適時利用多媒體替代教師范讀,讓學生跟讀、復讀等,如教學《春芽》一課,朗讀訓練時,教師利用課件中的課文朗讀錄音,配以精美課文圖片,同時出現(xiàn)文字,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反復讓學生聽讀、跟讀、試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把自己對課文理解都融入朗讀之中。
4.利用信息技術儲存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如教學《自然界的時鐘》一課,利用課件展示牽牛花、蒲公英、貓頭鷹、蜜蜂等生物奇妙的生活現(xiàn)象,要學生在這種現(xiàn)象中體會、領悟。課后,讓學生上網找找其他生物生物鐘的秘密,培養(yǎng)了探究精神。
5.適時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課堂教學融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至關重要。部分課文盡管提供了相應的插圖,但學生在觀察與閱讀中難以深刻體會。這時,需制作相應課件適時融入教學當中,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我在課件中搜集大量的海底圖片及錄像,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一幅幅神秘的海底畫面:海洋生物的豐富多彩,海底的山、峽谷、森林、草地……這一連串的畫面,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如身臨其境,這時學生的興趣濃厚,在優(yōu)美的畫面與音樂中感受到海底的美麗與富饒,增強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6.根據(jù)教學需要,適時運用信息技術,啟發(fā)學生思維。如教學《》一課,導入新課后,我先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及人物生平,介紹抗美援朝。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清除了障礙。以上就是本人的點滴做法及體會??傊?,信息技術只要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揚長避短,有的放矢,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使語文課堂事半功倍,務實高效。
綜上所述,如果把語文教學比作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術就是這花下的花托。語文教學需要信息技術的融入,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是小學語文課堂有效的教學途徑。
作者:陳向鋒單位:長春高新興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