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預算收支監控與一體化系統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嘗試將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目標細化為系統新增的基本功能,圍繞系統的業務功能與整體架構,設計了一個以財政預算收支運行監控為主體,綜合其他宏觀經濟預測、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等新增功能的一體化分析系統。基于大數據應用充分發揮效能的前提是大數據的標準化以及業務流程和組織管理的規范化,為賦予財政業務數據標準化以具體的實質性內涵,進一步以財政法規數據庫建設作為共享數據管理的基準,提出了包含預算收支分類科目體系、部門預算支出定額、績效預算評價指標、財政大數據分析模型在內的基礎數據庫設計原則。
關鍵詞:大數據應用;數據標準化;金財工程;數據庫
一、引言
現代財政治理改革的四大趨勢包括精細化財政、民生財政、公共財政、透明財政。精細化財政要求保證財政數據的實時與有效性,民生財政要求財政與更多的相關部門建立更廣泛的數據來源渠道,公共財政要求財政數據提高數據開放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并且要建立更高效的連接體系內部與外部的傳達與溝通機制,所有以上的現代財政治理改革的要求都指向一個覆蓋領域更廣泛、功能更完整、數據整合利用價值更高的一體化財政業務綜合管理與分析系統,并且需要利用大數據、智能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挖掘數據的使用價值,實現財政業務數據的集成、財政業務流程的優化、財政管理活動的科學決策等一系列的變革過程。自2002年財政部引導的“金財工程”實施以來,與我國的財政改革相對應,財政信息化水平有較大提高,地市級以上財政國庫部門基本上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功能包括總賬管理、收支管理),全國各級財政部門掌握的數據規模也越來越大,已經跨越了大數據的門檻,數據類型不僅包括財政部門內部產生的結構化數據(以傳統的報表數據為主),還包括財政相關部門產生的非結構化數據,數據量已突破TB級。基于以往“金財工程”應用支撐平臺建設的思路,財政大數據的應用前提是實現數據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沒有實現標準化的財政大數據是很難完成財政信息系統功能整合與信息共享任務的。然而近年來由于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進程滯后,給包括財政在內的公共管理造成了一系列相關難題,歷史形成的結構性功能沒有得到最大化發揮,沒有體現出標準化管理的規模效應、倍增效應。
二、大數據標準化體系下全國財政預算收支運行監控與綜合分析系統
1.業務功能分析與系統架構整體描述從系統的邏輯架構來看,建設財政管理信息系統的最終目的是對業務職能的整合優化。我國財政管理信息系統按功能獲得的發展表現在提高辦公效率、增強信息交流、支持財政改革三個方面,因此在對系統功能的分析過程中應該兼顧并統籌協調這三個方面的要求。而信息系統架構與數據處理方法則主要面向改革環境下財政管理大數據化的未來發展方向來加以規劃,見表1。
2.大數據標準化體系建設下的財政管理信息系統信息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信息資源標準化的發展先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但我國信息化發展采取了技術優先的路徑,表現出重技術、輕標準規范和管理,致使系統間無法高效地實現互聯互通、信息資源的整合程度和共享性不高,在發掘財政數據管理價值的過程中不能充分得到應用。不被嚴格定義的財政數據是雜亂的,系統之間數據的共享、業務的協調都亟待財政數據的標準化。在財政業務、數據標準和信息系統三者之間存在如下關系:數據標準和信息系統都以業務為基礎,并為業務服務。數據標準服務于業務,是對業務的規范和提升。同時,數據標準指導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建設。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前提是數據標準化,各業務系統的功能需求與數據描述不一致會導致數據的不一致,數據名稱、數據長度、數據表示或者數據含義的不統一均會使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的運行效果受到阻礙。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建設需要數據標準的指導,數據標準可以為系統設計提供數據規范。財政數據標準化關鍵性工作環節包括:其一,需要運用信息組織技術對財政數據進行規范化的重組,消除數據結構的不合理,冗余混亂、分散等情況;其二,確定財政信息技術標準化中應遵循的最基本的標準:數據元素標準、信息分類編碼標準、用戶視圖標準、概念數據庫標準和邏輯數據庫標準;其三,數據標準規定財政業務的最小數據單元,從名稱、定義、數據類型、表示形式、值域等各個方面做出描述。
3.共享基礎數據庫的搭建在整個財政收支預算執行監控及綜合分析系統中的共享基礎數據庫除了傳統的預算收支分類科目體系庫、部門預算支出定額庫之外,還可以結合目前財政改革的一些前沿問題擴展信息需求的范圍,結合財政大數據應用工具和技術的開發,在一體化綜合分析系統平臺上需要按照標準化體系的要求加強數據共享管理,將基礎數據庫建設進一步延伸到財政績效預算評價指標庫、財政大數據分析模型庫。
(1)財政大數據標準化法規數據庫。為滿足大數據標準化建設,可根據一體化管理需求設計財政大數據標準化法規數據庫,其條法類別可由財政綜合、財政法制、稅收制度、預算管理、國庫管理、國防、行政政法、教科文、經濟建設、農業財務、社會保障、企業、金融財務、國際、會計及注冊會計師管理、統計評價、監督檢查、農業綜合開發、國家基本法規、部門規定、會計管理、新增法律法規等所構成。
(2)預算收支分類科目體系庫。自2017年1月1日財政部繼2015、2016年依次對外公布了《政府會計準則》的基本準則和1―4號具體準則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來,《政府會計準則》就成為我國預算收支分類科目體系改革的一個標準化文件。“雙核模式”的政府會計核算為政府會計流程再造和信息整合提供了技術路徑。直接受預算收支分類體系改革的財政管理領域包括:國庫統計分析、政府預算監督體系。如此一來,預算收支分類科目體系的標準化就將涉及以上兩個領域的信息整合和數據共享。對國庫統計分析系統的升級改造要瞄準多功能和多用途的方向,而在數據采集方法上需要通過聯網建設實現財稅庫為核心的多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因此在考慮系統的應用架構設計時需要兼顧多部門聯網和數據資源的共享與整合。
(3)部門預算支出定額庫。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預算法》規定了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財政部門制定的預算支出標準編制本部門、本單位預算草案。推進建立預算支出標準體系成為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預算支出標準的建立,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通常每隔3―5年根據財政收入預期變化對項目范圍及幅度加以調整。因此,預算支出定額基本信息應包括財政大數據的各類數據來源渠道: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及預算部門和單位;審計部門;國庫部門;相關經濟職能部門;相關社會職門部門。
(4)財政績效預算評價指標庫。2013年財政部頒發《關于印發<預算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的通知(財預〔2013〕53號)》,國家共性指標體系框架的出臺提供了指標設計的參考與指導,有助于各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明確具體的評價標準。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認為最佳的管理基礎建立在明確規定的紀律、條例和原則上。他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在預算績效指標體系模型和構建理論中,不同層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共性指標與個性指標的設計方法要注意兼顧宏觀和微觀、標準化和差異化。要實現預算績效管理全過程信息化,就要建立財政綜合管理ERP系統,在地方政務服務網平臺上實現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目錄體系共享和交換體系。
三、結論與啟示
現代數字化、信息化財政管理對大數據應用的開發工作具有潛在的重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首要的是明確界定財政大數據應用的目的、功能和技術方法。如何抓住數字化管理轉型的戰略機遇期,有計劃、分階段地完成好該項工作,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以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加強財政數據信息管理的組織結構更新;以財政數據標準化體系為核心,推進財政管理的規范化建設;以大數據技術應用平臺為核心,挖掘財政數據價值,為民生財政、公共財政、精細化與透明化的財政治理改革提供技術支撐。對以上三方面要素的投入構成組織、管理、技術性的互補性資產。可以優先發展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充分重視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同時加強組織結構保障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2.胡稅根,黃天柱,翁列恩.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創新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區為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宋新生.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崔丹丹.財稅數據倉庫結構及部門預算數據預測研究,2016.
5.孫廣芝,邢立強.數據標準化的實踐與思考――以財政業務數據為例.電子政務,2009(4).
6.吳志剛.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前提――數據標準化.標準化研究,2003.
7.財政部國庫司.大數據時代:推開財政數據挖掘之門.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8.蔡立輝.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9.孫廣芝.數據標準化的實踐與思考――以財政業務數據為例.電子政務,2009(04).
10.周衛華.政府會計信息化的關鍵問題探究.財務與會計,2016(21).
11.何偉.建立預算支出標準體系管理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15(35).
作者:李麗虹 李淼焱 單位:江漢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