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額信貸技術員隊伍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海南農信社“小額信貸技術員”的考核機制和薪酬體制都呈現出了一定的創新性。“只考核貸款,不考核存款”,主要指標包括貸款覆蓋率、放款客戶數、放款金額等,目的是減輕小額信貸技術員吸收存款的壓力,使其把精力和心神專注于拓展、維護信貸客戶。小額信貸技術員的薪酬則由基礎工資、績效工資和年終獎金三部分構成,其中,績效工資比照信貸員所放貸款收息10%~20%發放,其中一半按月直接發放給個人,一半作為賠償準備金專戶存儲。若貸款出現損失,則用小額信貸技術員自己的賠償準備金賠償。當本人離開農信社和退休時,多年累積的賠償準備金一次性全部退還本人。其實質,是小額信貸技術員的收入由其發展業務多少及風險大小決定。而在風險防控機制上,海南農信社實行的是“魚咬尾”制度,即對每一筆貸款,信貸員3至5個聯保,A監督B,B監督C,C監督A,順次監督,既監督別人,又受別人監督,避免了冒名貸款和壘大戶現象,有效防控了信貸員道德風險。與農行曾經實行的“包放、包收、包收益”相比,海南農信社的做法,既兼顧了集體利益,對員工個體利益也有所體現和尊重,顯然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從而能夠更大程度地激發、調動員工履職盡責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前,農行對小額農貸人員的考核,目標設置較多較全,既有貸款又有存款,還有其它產品;在風險防控上,又較偏重于事后處置且集中在業務本身上,對道德風險關注得不夠,或者有所關注,但具體措施仍然缺乏針對性。盡管在服務“三農”的廣度、深度和長度上,海南農信社與農行有著明顯而巨大的不同,但從總體情況看,仍是異中有同。農行不妨參照海南農信社的做法,在現有辦法、制度上進一步健全、完善小額農戶貸款從業人員考核激勵機制。當然,農行員工隊伍龐大,區域差別明顯,業務發展不平衡性突出,在實施過程中,還需結合具體情況,予以創造性、創新性地吸收、借鑒,不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二、農行建設“小額信貸技術員”隊伍的現實考量
(一)就政治角度看:服務“三農”既是農行必須承擔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又是農行適應形勢發展而作出的重要戰略調整。農行要圓滿完成這一使命和戰略,在強農、惠農、富農上保持應有的競爭力和綜合貢獻度,就必須要有豐沛厚實的人力資源作保障。而綜合分析現有的縣域員工隊伍,無論年齡、知識結構、思維習慣、工作經驗、職業精神或道德,都與深化“三農”金融服務、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構建有效的服務“三農”模式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熟悉“三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縣域員工隊伍,已是當務之急。而借助加快“小額信貸技術員”隊伍建設,發揮“鲇魚效應”,既有利于“盤活”現有隊伍,使之重煥生機,又有利于改善、優化小額農貸人員隊伍結構、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進一步彰顯“實力銀行”、“責任銀行”的社會形象,并為農行悠久的服務“三農”文化注入富有活力的新鮮“因子”。
(二)就同業競爭角度看: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農村金融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農行在縣域和服務“三農”的傳統優勢(如渠道優勢、產品優勢、經驗優勢和客戶的信任優勢等)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農信社、農商行、村鎮銀行和郵儲銀行等其它金融機構強有力的沖擊和滲透,亟需從體制、機制上開展全面的、全方位的創新和探索,以此鞏固和擴大傳統優勢,并進一步打造和確立服務“三農”新優勢。而“小額信貸技術員”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創新性”。總結分析海南農信社的做法可以看出,“小額信貸技術員”的崗位職責、管理體制、考核機制都與傳統的“信貸員”有著顯著的不同,更契合了新形勢下服務“三農”、打造發展小額農貸新模式、新路徑的需要。反觀農行現行隊伍管理模式,失之于簡單、粗化,并未體現出縣域、“三農”應有特征或特色,必須加快改革和創新。
(三)就業務發展角度看:農行的小額農貸客戶,行業各異,產業不同,區域特征和城鄉二元結構都很明顯,加之當前內外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無論準入、投放,還是貸后管理或風險掌控,都需要從業人員賦予工作質量、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更多的“技術含量”,做到更加“智慧”地面對。而農總行也已明確全行服務“三農”的總體原則,即“有利于防范風險、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這些無不同樣有賴于隊伍的重構、重建。眾所周知,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沒有人員、隊伍的改革和創新,其它方面創新和發展的實效、成效就很可能大打折扣。服務“三農”要做到實現上述“三個有利于”,就必須不斷提高隊伍的整體“技術”與“智慧”。
作者:戴舜水沈靜怡單位:農業銀行鎮江潤州支行、農業銀行鎮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