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提高家庭高等教育投資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家庭高等教育投資失誤的原因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一項投資的投資回收期越長,則風險越大,投資收益率越難以確定。高等教育投資具有投資周期長、收益滯后的特點,投資者只有在畢業生就業后才能逐漸回收十多年的教育投資。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市場上的供求不平衡現象日益嚴重,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是不爭的事實,除了高等教育投資的經濟學特點,造成這樣社會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動態的市場需求、有限的決策信息、突變的環境氛圍及功利的思想觀念,都會導致家庭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失誤。最終會給家庭帶來經濟上和非經濟上的損失,影響學生的發展,更會造成社會經濟發展受阻,因此有必要對家庭高等教育投資失誤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動態的市場需求
在信息不對稱環境下,就業市場的變幻莫測使得高校在專業設置調整上已經跟不上“冷”“熱”交替的步伐,作為普通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資決策者更是無法準確預測入學時選擇的專業在四年之后的就業形勢,這種“冷”、“熱”交替往往會降低專業選擇的效率,注定了家庭高等教育投資的選擇性失誤。
(二)有限的決策信息
決策者擁有的信息越多,做出的決策越合理。但在選擇專業時,由于作為決策者的家長不能完全掌握相關的信息和一些主觀方面的因素會造成家庭高等教育投資失誤。如專制型家長在對子女進行高等教育投資選擇時往往會忽略子女的興趣愛好或者執意要求子女服從家長的意愿,入學后的子女發現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導致成績平平甚至會退學,當然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我國高校的一進校就定專業的制度不無關系;還有部分風險偏好大的家長可能對高等教育投資預期收益回報估計過高而進行盲目投資。大部分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職業教育劣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在高考這種單一的選拔制度下,如果不能被大學錄取,寧愿選擇復讀也不愿讓孩子進入職業院校,而復讀一年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是難以估算的。這些決策者的主觀因素都會導致家庭高等教育投資風險加大。
(三)突變的環境氛圍
大學里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很多習慣了被老師家長督促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尤其是經歷過高中三年的緊張學習,終于跨國高考這座獨木橋之后,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方向。加之父母不在身邊,陌生的生活環境里很多新鮮的事物吸引著涉世未深的學生,有的人在面對誘惑時就會迷失自己。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可能會由于自卑心理、攀比心理而無心學習,有的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環境的變化對大學新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如果不及時處理,最終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傷害,那么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資將會血本無歸。
(四)功利的思想觀念
當下實用主義盛行,學生上大學就是為了就業,高校培養人才也是為了追求高就業率,功利的思想觀念不斷滲透和蔓延。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批判了這種被實用主義所裹脅的大學教育,認為知識的實用化和精神的無操守是大學本性的喪失,也是大學教育的墮落。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加上歷年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量,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部分高校想方設法“制造”高就業率,不惜通過扣押學生畢業證、學位證來逼迫其制造假就業證明,造成了秩序的混亂無序。
經過以上分析,筆者針對我國家庭高等教育投資失誤原因,分別從學生、家長、高校、政府的角度,給出了以下建議:
(一)學生應注重能力提升
就業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雖然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的努力,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降低家庭在高考填報志愿時選擇專業的風險性,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投資的周期長,市場又是隨時變化的,因此,信息可能無法全面獲取,透明的、及時的、全面的信息只能是個理想狀態。所以要解決專業選擇失誤造成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資風險還得學生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不受大學所學專業限制,才能在大學畢業后先就業、再擇業。通識教育夯實了學生的專業基礎,在此之上的專業教育根據個人所長提高了某一領域的專業水平和技能,為畢業生就業增加了籌碼。因此,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注重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努力成為綜合型人才,才能在就業市場具有競爭力。
(二)家長應努力優化家庭環境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經濟條件對子女選擇讀大學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家長應加強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子女,培養其端正的學習態度。家長在家庭中是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還應該努力提高經濟水平,消除子女在選擇高校時在經濟上的顧慮,避免因為經濟原因而錯失較好的受教育機會,造成子女的心理負擔和將來家庭的經濟負擔。
(三)高校應幫助學生適應環境變化,及時疏導心理問題
新生進入大學校園后,高校應當代替其父母承擔起引導作用,包括生活和學習兩方面。高校輔導員忙于學校日常行政事務的處理,可能會疏于學生的管理工作,尤其是不能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因此就有必要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副輔導員作為輔導員的助手,這名副輔導員最好是該專業的二年級或三年級學生,可以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正確引導學弟學妹盡快適應新環境。同時學校心理咨詢室的老師也應以組織心理講座、排練心理劇、組織心理測試等形式來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提供一對一的心理輔導。
(四)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落后地區的家庭因無力支付學費而導致優秀學生輟學的現象經常發生。由于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農村家庭往往會中斷女兒的學業來保證兒子能繼續有學上。近年來,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一系列助學政策已經有效減少了此類現象,但是要實現全國貧困大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還需要國家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并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以保證貧困家庭子女能夠順利完成高等教育,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政府還可以利用信息優勢和網絡平臺幫助家庭及時調整投資取向,將家庭高等教育投資的決策失誤降到最低。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潛能對勞動力市場中的人才供求做出合理的預測,制定出合理的大學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等人才培養的戰略部署和戰略規劃,使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規模達到協調。政府還應該優化就業市場環境,盡量杜絕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鑒于部分高校“制造”高就業率的現象,政府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重新審視就業率指標的衡量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杜絕高校追求就業率而忽視人才培養工作。
三、總結
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不僅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更是關系到我們國家命運的偉大事業。影響家庭高等教育投資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降低家庭高等教育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率和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還需要個人、家庭、高校和政府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投資體系和更加科學的招生、就業信息平臺,創造更加健康的就業環境。
作者:路延莉單位:鄭州大學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