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啟發式”納稅籌劃教學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會計軟件的不斷開發及廣泛使用,會計的核算工作越來越簡單,而日益復雜的現代稅收制度,卻提高了會計的執業難度,會計人員的工作重點逐漸向稅務方向轉移。企業要求會計人員在遵守稅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納稅籌劃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納稅籌劃能力已成為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業務能力。納稅籌劃課程涉及到稅收理論、納稅實務、財務管理等多學科知識,課程內容豐富,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開展學習。在納稅籌劃教學活動中,本人始終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點,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把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作為授課的關鍵。本文以納稅籌劃具體案例為切入點,設計出“啟發式”納稅籌劃教學的三階段教學步驟。
例:A公司主要從事貨物的批發和零售業務,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率為3%。該公司現需采購一批增值稅稅率為17%的貨物,在同樣質量和服務的前提下,有三家單位提供了貨物報價:(1)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貨物價款10000元,增值稅1700元;(2)乙公司為小規模納稅人,可以提供稅務機關代開的增值專用發票,貨物價款10000元,增值稅300元;(3)丙為個體工商戶,只能提供普通發票,發票列示金額9500元。A公司預計所購貨物全部售出可以取得價款20000元,增值稅3400元。請為A公司選擇最佳購貨對象。
1第一階段啟發學生建立納稅籌劃思路
這一階段通過層層設疑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納稅籌劃思路。
1.1啟發學生指出需要運用的稅法知識首先向學生提出:“該業務需要繳納哪些稅?”這一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得出需要繳納增值稅和以增值稅應納稅額為計稅依據計提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1.2啟發學生確定納稅籌劃目標提出:“以應納增值稅最少還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納稅籌劃目標?”學生分析認為增值稅不影響損益,應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納稅籌劃目標。
1.3啟發學生找出分析問題的思路提出:“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納稅籌劃目標,在選擇供貨對象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提出既要考慮不同購貨對象提供的進項稅額對增值稅應納稅額的影響,以及由此對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影響;又要考慮不同購貨對象提供貨物的成本不同,對獲利能力產生的影響。
1.4啟發學生將分析思路運用到具體方案中提出:“針對需要考慮的因素,列出稅前利潤的表達公式。”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列出: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要求學生將公式運用到每一具體方案中。(1)從甲公司購貨:應納增值稅=34001700=1700(元)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1700Χ(7%+3%)=170(元)稅前利潤=2000010000170=9830(元)(2)從乙公司購貨:應納增值稅=3400300=3100(元)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3100Χ(7%+3%)=310(元)稅前利潤=2000010000310=9690(元)(3)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應納增值稅=3400(元)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3400Χ(7%+3%)=340(元)稅前利潤=200009500340=10160(元)通過計算得出丙個體工商戶是最佳購貨對象。在這一階段的“啟發式”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找出最佳購貨對象,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后續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第二階段啟發學生總結出納稅籌劃方法
這一階段通過由具體到一般,引導學生總結出納稅籌劃方法。通過圍繞:“能否用一個簡明的換算公式,迅速判斷合適的購貨對象。”這一問題展開教學。
2.1啟發學生建立各種購貨對象對應的稅前利潤表達公式(1)從甲公司購貨: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1(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1)Χ增值稅稅率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率)(2)從乙公司購貨: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2(不含稅銷售額Χ增值稅稅率購貨成本2Χ征收率)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率)(3)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3(不含稅銷售額Χ增值稅稅率)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率)
2.2啟發學生找出不同購貨對象稅前利潤相同時購貨成本的關系假設從甲、乙公司購貨在稅前利潤相同時,將相關稅率代入公式,通過計算得出等式:9.83購貨成本1=9.97購貨成本2。即:購貨成本1:購貨成本2=1.0142,此時兩方案的稅前利潤相同。上述分析過程也可由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分別計算出甲公司與丙個體工商戶利潤相同時的比率和乙公司與丙個體工商戶利潤相同時的比率。
2.3啟發學生繪制出表格反映各種情況下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增值稅稅率包括17%、13%、11%、和6%,假設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率為3%,如果將利潤相同的點稱之為利潤無差別點,啟發學生分別將三種購貨對象和不同增值稅稅率指標代入公式,計算出各種情況下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計算過程略),并繪制出表格如比表1所示。由于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貨物,只存在可以取得稅務機關代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兩種情況,二者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為1.0030。
2.4啟發學生運用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選擇購貨對象通過各方案的實際購貨成本比率,與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進行比較,選擇最佳購貨對象,具體計算分析過程如下:甲公司購貨成本與乙公司購貨成本的比率=10000χ10000=1<1.0142因此,從甲公司購貨利潤高于乙公司。甲公司購貨成本與丙個體工商戶購貨成本的比率=10000χ9500=1.0526>1.0173,因此,從甲公司購貨利潤低于丙個體工商戶。從甲公司購貨優于乙公司,而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又優于甲公司,因此,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最優,與計算稅前利潤得出的結果一致,但比較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可以迅速做出購貨決策。運用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進行分析,其關鍵點是無差別點的確定,最后通過總結將上述分析方法稱之為無差別點分析法,通過這一階段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無差別點分析法有了比較深刻的把握。
3第三階段啟發學生將無差別點分析法運用于納稅籌劃中
3.1啟發學生總結出無差別點分析法的特點提出:“無差別點分析法的特點有哪些?”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總結出以下特點:一是存在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二是每兩個備選方案存在無差別點,三是需要計算出無差別點指標作為決策依據,四是用實際指標與無差別點指標進行比較做出納稅籌劃決策。
3.2啟發學生根據無差別點分析法的特點靈活運用該方法要求學生在后續的課程中始終帶著:“還有哪些情況可以運用無差別點分析法進行納稅籌劃?”這一問題。可以說,幾乎每個稅種的納稅籌劃都可以運用無差別點分析法。例如,在消費稅的納稅籌劃中,學生在啤酒、卷煙和高檔手表定價中靈活運用了無差別點分析法確定了定價禁區;在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中,對小型微利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也運用了無差別點分析法。
以上只是無差別點分析法的三階段教學步驟,其他納稅籌劃方法也可以采用上述三階段教學步驟進行講授。通過“啟發式”納稅籌劃教學的三階段授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納稅籌劃能力。
作者:伊虹 單位: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