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快遞包裝開啟方式的設計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設計情感化的維度出發,結合國內外快遞包裝開啟方式的設計實例和包裝設計理論文獻,探究快遞包裝開啟方式、用戶體驗和其未來發展方向之間的關系,并對快遞包裝開啟方式進行設計探索。
關鍵詞:快遞包裝;開啟方式;用戶體驗
包裝設計正在改善著大眾的生活品質,這種改善有的體現在包裝的外觀設計方面,以提高大眾審美;有的體現在包裝的功能方面,如包裝的開啟方式等。隨著網絡購物日益盛行,快遞包裝也在不斷改善與升級。據筆者調查統計,平均每人至少三天拆封一個快遞包裹,且用戶包裹拆封體驗褒貶不一。為此,針對用戶快遞包裝開啟方式(拆封)的訴求,結合設計心理學的情感化設計和功能主義設計的思想,探索如何對快遞包裝設計進行合適的改良與再設計。
一、快遞包裝設計
與其開啟方式快遞包裝設計,也稱之為運輸包裝設計。運輸包裝設計的主要功能是用來保障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并便于裝卸、儲存保管和運輸。由于運輸包裝不承擔促銷功能,因此在包裝上只是為了便于流通過程的操作而標注上產品名、內容物、性質、數量、體積、放置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內容。快遞包裹經過打包、運輸、貯存、再送達到用戶手中的過程,下一個階段就是用戶對快遞包裝進行拆封(開啟方式)取物,這也是本文的探索重點。經對國內外電商平臺相關快遞包裝的資料搜集和對網絡購物用戶的訪談調研,筆者總結出快遞包裹的幾種基本包裝形式,以及密封方式和用戶開啟方式,具體如下:1.紙袋包裝設計紙袋包裝方式僅適用于質量較輕、厚度較薄的內裝物,如文件類、衣服類等。密封方式是密封處設有雙面背膠,粘合密封。用戶在開啟時,撕拉密封處上方預留的一次性防偽齒狀虛線即可拆封。2.塑料袋包裝設計此類型的包裝方式適用于內裝物質量較輕,且不因受壓力影響而破損,如紡織品、衣服類等。但是這種包裝方式已隨著線上買家和賣家的用戶體驗和銷售體驗而逐漸被淘汰,反而此類包裝目前配合其他包裝形式相輔使用。此類的密封方式同紙袋包裝方式雙面背膠,粘合密封。用戶開啟方式為直接暴力撕開或是使用剪刀等開啟工具輔助打開,因塑料材質沒有紙質硬且自身有彈性,若用一次性防偽式開啟方式,在運輸過程中將會因撞擊和摩擦導致包裝破損,且用戶在直接撕開過程中會造成包裝變形等效果。3.瓦楞紙箱包裝設計瓦楞紙箱因成本低廉、方便回收、質量較輕等便捷特點,成為運輸包裝形式的首選。內裝物可因自己的體積大小、質量輕重而選擇不同尺寸和厚度的瓦楞紙箱。隨著快遞包裝設計的升級與完善,配合瓦楞紙箱的包裝設計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塑料袋配合瓦楞紙箱使用加強安全性,且增加防潮防水等功能;瓦楞紙箱內部的結構設計可減少緩沖附屬物的使用,利于綠色環保節約資源等。關于瓦楞紙箱開合方式筆者經過大量收集和考察總結出以下幾種:(1)搖蓋插入式和搖蓋雙保險插入式搖蓋插入式的開合方式常用于盤式紙盒,內裝物大多是質量輕且體積較小的衣服類、紡織品類等。通常此類開合方式的快遞包裝箱都會搭配塑料袋作為二次密封外包裝,開啟方式為使用輔助工具打開包裝袋,然后徒手直接搖蓋開啟,且此類包裝可重復利用,如退貨、儲存等。(2)頂端對開式大部分的頂端對開方式都采用膠帶反復粘合以確保密封性。適合此類的內裝物種類較多,如家用電器類、生活用品類、食品類等。開啟時要使用銳利的輔助工具劃開膠帶密封處。此類包裝可拆開壓平,利于回收利用。(3)罩蓋式罩蓋式基本都是以盤式紙盒為主,內裝物多為化妝品類、衣物類、電子產品類等。此類開啟方式的包裝設計,基本也會像其他沒有直接絕對密封的包裝一樣,搭配塑料袋作為二次密封使用,有的塑料包裝袋有提手設計便于用戶取貨提攜。此類包裝直接開啟,也可循環利用。(4)彈力繩捆綁式最近新出現一種設計,通過一個閉環的彈力繩套在罩蓋式或搖蓋插入式的包裝設計外周,增加內容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內裝物多為以上提及的質量較輕的日常用品類、衣物類和化妝品類。同以上兩種配置一樣,外面配有塑料袋子。開啟方式是拆下彈力繩開啟包裝盒。(5)一次性防偽式此類開啟方式大多應用在一般銷售商品中,如藥品、食物等。但隨著用戶對快遞包裹安全性要求的不斷提高,逐漸應用到了快遞包裝設計中,因此類包裝設計打開后無法重復利用,既保證快遞包裝不被人打開等的常見問題,又能增加用戶心理上的安全性。開啟方式為直接撕拉開啟出預留的開啟點。
二、快遞包裝開啟方式存在的問題
美國諾曼撰寫的《設計心理學3——設計情感化》中提出設計可分為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反思行為設計等三個層次,同時提到三個層次與產品特性間的關系:本能層次的設計是產品(包裝設計)的外觀;行為層次的設計是產品使用的愉悅和效用;反思層次的設計是自我形象、個人的滿足、記憶等。同理,應用在快遞包裝設計開啟方式的設計探索中,無疑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深入了解用戶對快遞包裝開啟方式的期待與訴求,筆者利用三種層級設計對部分用戶進行深入的訪談調研,總結為以下幾點:1.難尋開啟處當用戶收到快遞包裹時,第一反應是找到開啟處。但據調研了解,大多數用戶不能在1~2秒內找到開啟處,然后就放棄正規開箱路徑,直接暴力撕開包裝。如采用膠帶密封的包裝箱,本可以找到膠帶斷接處再順勢撕開,但因用戶的心理拆箱時間較短,不能用充足的時間開啟,就利用輔助工具劃開等方式。在本能設計層面來說,開啟處的視覺設計(外觀)不夠明顯、合理、美觀。2.開啟方式體驗不佳目前除了一次性防偽式的包裝開啟方式,大部分用戶都采用暴力拆封和借用輔助工具拆封。但是用戶對這兩種開啟方式的反應都不太好,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暴力拆封對于力氣較小的女性用戶有難度,且包裝被不規則撕毀后不能再利用;另一方面采用輔助工具拆封多有不便。如,剪刀等輔助工具不在身旁就無法打開快遞包裝,又因輔助工具多是尖銳鋒利,所以有時會使用戶受傷。從行為設計層面來講,整個快遞包裝的開啟過程不夠愉悅且沒有高效。3.期待更便于拆箱的開啟方式在調研中,除了用戶對快遞包裝開啟方式的訴求外,用戶同時也提出期待有一種包裝開啟方式可以便于徒手拆封且能保護內裝物的安全。從反思層面來講,用戶期待有更能滿足他們體驗需求的開啟方式和美好的開啟體驗。
三、設計思考
要對現階段的快遞包裝開啟方式進行改良和再設計,就必須以用戶情感需求為著力點,結合諾曼提出的設計情感化的三層次,分別從視覺開啟引導、設置開啟方向和開啟處所在位置等方面進行探索性研究。1.利用文字進行開啟引導據筆者的資料總結和分析,發現用戶在開啟包裝的第一步就有痛點。比如,不知如何正確打開包裝、難尋開啟處等。因此,筆者利用情感設計中的本能層次設計探索性地改良快遞包裝中的開啟引導。比如,順豐的文件快遞袋右上角的開啟處有“由此撕開”的字樣和紅色箭頭作為指示,這種直接的文字視覺引導可以清晰地幫助用戶了解如何高效拆封。與此同時,除了大眾普遍認同的指示圖案或圖形,如虛線、箭頭等,僅單純的圖案或圖形可能增加識別難度,降低引導作用。所以,當思考如何在包裝開啟方式上最大化地發揮本能層次設計的作用時,首先應以用戶準備開啟包裝的第一個念想為出發點,然后利用清晰易懂的文字和圖形(圖案)在適當位置給予提醒并給出清晰指引。比如,對于膠帶粘合的瓦楞紙箱可以在箱體頂部開合的一面利用文字和箭頭,標記膠帶密封的終點(膠帶斷開處)。這樣可以使用戶在拆封快遞包裝的第一時間找到可操作點,并且可以徒手順勢撕拉膠帶,避免了無輔助工具時束手無策的情況。2.合理設置開啟方向與開啟處的位置除了用戶對于找尋開啟處的需求以外,合適的開啟方向和開啟處的位置也不是影響用戶拆封體驗的重要因素。筆者對目前物流市場常出現的包裝開啟方向和開啟處的位置進行總結分析,大部分都是從頂部開啟,向上開合。這的確便于內裝物的擺放和用戶開啟的行為路徑,但事實上,不同品類的內裝物需要不同的開啟方向和重新設置開啟處的位置。比如,奧利奧餅干的包裝都是兩端有鋸齒形,用戶大部分從一頭開啟,橫向抽拉式取物。因為奧利奧餅干基本都是圓形且形狀相同,如果頂部取物會比橫向抽拉式取物可能更多次出現一次取多的現象。而且包裝兩端的鋸齒結構一方面可以方便開啟,另一方面給習慣用左手或右手開啟物品的用戶多種選擇方式。這種提高用戶使用愉悅感和高效用的開啟設計,體現了行為層次設計的重要性。筆者以用戶愉悅感和高效用為基點,充分考慮用戶拆封快遞包裝的情感需求,利用設計情感化中行為層次設計對開啟方向和開啟處的位置進行探索研究。首先,關于開啟方向基本概括為向上方,或垂直四周向左右兩側。對于獨立個體且形狀有差異的內裝物適合對包裝進行向上對開或搖蓋開啟等,如酒類或多種不同種類的內裝物聚集包裝等。而對于包裝形狀相同的內裝物,如電子設備(外包裝都是矩形)、書籍等,包裝的開啟方式適合垂直四周向左右開啟,便于側面取出。其次,關于開啟處所在的位置。筆者提出開啟處位置除了頂部,還可以在包裝箱體垂直四周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亞馬遜的快遞包裝有頂端對開外和在搖蓋式箱體的垂直四周正側面設置一次性防偽式密封兩種。盡管可以方便用戶徒手開啟,但是其它兩面卻并不是密封狀態,在運輸中箱體受到擠壓會出現較大縫隙,影響內裝物安全性。因此筆者提出在箱體四周的上半部分同時設置一次性防偽式開啟結構,在方便用戶徒手開啟包裝的同時,提高內裝物的運輸安全。對于同樣的結構,設置在箱體垂直四周的下半部,則適用于大型且質量較重的內裝物,如家電類、藝術品等。用戶在箱體四周下半部分開啟后,抬走上半部分的包裝箱,然后便于把內裝物以較低高度移出包裝箱。這種根據內裝物種類選擇開啟方向和設置開啟處位置的設計,利于用戶開啟行為的高效和愉悅感。基于筆者以上提出的改良方案,在未來發展的智能化物流運輸過程中,快遞包裝的形式會根據不同的運輸載體而不斷改良。快遞包裝的開啟方式也會在充分考慮到本能層次設計和行為層次設計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用戶在開啟包裝的反思層次的設計。這給包裝設計師和相關從業人員提出了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和挑戰。
作者:蔣佳鴻 單位:為亞馬遜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