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真實情況,筆者于2014年5月對新疆石河子134團和瑪納斯縣的棉農進行了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均為從事棉花種植的農戶,調查涉及了134團4連、5連、8連、14連等四個連隊及瑪納斯縣樂土驛鎮、包家店鎮、六戶地鎮、蘭州灣鎮等四個鎮。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4份,總有效率為92%。
(一)被調查農戶的基本情況由被調查農戶來看,新疆棉農的個體特征基本類似。被調查戶主80%以上為男性,對家庭情況有比較詳細的了解,這也有助于調查獲得較為準確的數據;兩地75%以上被調查農戶的年齡都集中在31-50歲,棉農以中青年為主;從受教育程度來看,70%以上被調查農戶為初中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占比較少,農戶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
(二)被調查農戶棉花種植基本情況被調查農戶家庭棉花種植規模相對較為分散,各種植規模占比基本相同,種植規模在30畝以下的占22.83%,30-50畝的占21.74%,50-70畝的占21.20%,70畝以上30.43%;家庭收入3萬元以下的占18.48%,3-5萬元的占38.58%,近43%的農戶家庭收入在5萬元以上,棉農家庭收入相對較高;從棉花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來看,57%的被調查農戶的家庭9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棉花種植,農戶多為棉花種植的純農戶,農戶兼業化程度較低。
(三)被調查農戶對于棉花保險的認知情況從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農戶對于新疆棉花保險政策的了解不深入,對于棉花保險政策了解的僅占7.65%,54.95%的農戶雖然聽說過棉花保險,但是對棉花保險具體的政策缺乏充分的了解。盡管新疆農業保險推行30多年,大多數農戶對農業保險政策的功能、作用認識不清,有近20%的人完全不清楚,這種狀況對于棉花保險業務的開展和棉農分散風險極為不利。
二、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及變量選取以往對于保險購買意愿的研究多采用二元選擇模型,由于新疆兵團與地方農村在農業保險制度上差異的存在,以是否購買農業保險作為二元選擇模型的因變量無法正確地反映棉農的真實購買意愿。因此,本文考察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運用Binary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對新疆棉農是否愿意購買農業保險影響的因素。以棉農是否愿意購買保險作為因變量,將愿意購買定義為y=1,將不愿意購買定義為y=0。根據理論模型假設,影響新疆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解釋變量可能包括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特征,保險認知及保險供給制度特征。具體包括:年齡(X1)、受教育程度(X2)、棉花種植面積(X3)、家庭收入(X4)、棉花收入比重(X5)、災害損失比重(X6)、保險供給制度(X7)等變量。
(二)回歸結果分析運用SPSS21.0軟件,對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得到回歸方程為。在上式中,由回歸系數判斷,對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產生正向影響的因素有:家庭收入(X4)、棉花收入比重(X5)、災害損失比重(X6);負向的影響因素有:年齡(X1)、受教育程度(X2)、棉花種植面積(X3)、保險供給制度(X7)。其中,X3、X4在1%的水平下顯著,X2、X7在5%的水平下顯著,X1在10%的水平下顯著。對棉農購買意愿的影響最大的是保險供給制度(X7),系數為-2.097,其次是棉花收入比重(X5)、家庭收入(X4)。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棉花種植面積(X3)對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產生負向影響,與預期結果相反。這表明,規模越大的農戶遭受自然災害的損失越嚴重,隨著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大,棉農進行農業生產的經驗可能相對比較豐富,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和經濟實力也越強,即使遭受一定的災害對其整體經濟實力影響不會太大。因此,種植規模越大的棉農越不愿支付更多的成本用于購買農業保險,當然,X3的系數僅為-0.045,進一步說明,種植規模的大小并不是購買農業保險與否的較大影響因素。家庭收入(X4)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的高低。由于農業保險的價格(保險費率)相對較高,是一般財產保險費率的十幾倍,較低收入水平的農戶缺乏支付農業保險費用的意愿,但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對農業保險的支付意愿將越強。但X4的系數僅為0.62,這表明,家庭收入對農戶購買意愿的影響相對有限。一般而言,棉農對風險及保險的認知會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即受教育程度對棉農指保險的意愿為正向影響。然而調查結果恰恰相反,受教育程度(X2)越低的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反而會更強烈。這可能是隨著農戶受教育的提高,對政府相關政策的認知提高,盡管國家對新疆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近年來較低的貼付比例和不斷增加的棉花收入相比,會使受教育較高的棉農選擇放棄購買農業保險。相反,受教育較低的農戶更傾向于接受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更容易選擇購買棉花保險,與預期方向相反。只是X2的系數僅為-0.569,影響作用相對較小,由此顯示,受教育程度并不能完全決定購買意愿的大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保險供給制度(X7)對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是負向的,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疆兵團與地方農村不同的生產經營方式和不同的經營制度下,兵團主要的植棉團場實行統一的棉花保險,瑪納斯縣棉農則是自主選擇、決定是否購買棉花保險,因而,面對強制性的農業保險,兵團棉農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尤其是近年來,兵團棉農的經營規模相對擴大,投入較高的保費與有限的保險賠償相比,兵團棉農更不愿購買農業保險。因此,一定的保險供給制度對于農戶參與農業保險意愿的強烈與否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隨著棉農年齡(X1)的增大,所積累的棉花生產經驗和掌握的田間管理技能越豐富,應對災害風險的能力相對越強,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能相對減弱;相反,年輕的棉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風險意識也更強,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能會更強烈,這與一般性研究結論基本一致,但X1系數僅為-0.052,所能產生的影響作用較小。盡管棉花收入比重(X5)并不顯著,但較大的回歸系數1.679也間接表明,棉花收入占家庭收入較高比重的棉農有較強的保費支付能力,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能相對較強,這與預期方向是相同的。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研究結果表明,從回歸方程回歸系數判斷,棉農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棉花種植規模以及棉花收入比重并不是影響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主要原因,家庭收入才是影響作用較大的因素;而不同的保險供給制度對于一個地區的農戶是否購買農業保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新疆棉花保險支農服務的對策建議1.制定差別化的農業保險發展策略。應根據兵地兩種不同的經營制度制定差別化的農業保險政策,適當加強兵團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決策權,增加地方農村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和農業保險業務種類;逐漸擴大承保責任,探索在不同的災害地區采取差異化的棉花保險發展措施,使得農業保險供給與需求相匹配,夯實棉花保險的群眾基礎,有力促進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棉農的穩定增收,最終實現新疆農業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2.提高現有農業保障水平,合理設置棉花保險費率。政策性保險公司應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實施地方性特色險種,設置更多可選擇的保險條款,降低農戶的風險,激發當地農戶投保的積極性。依據各地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狀況及農村經濟水平有區分地確定保障水平和保險費率,逐步提高賠付水平,更大程度地為農戶生產提供更合理的保障。3.落實政策性棉花農業保險,穩步加大棉花種植財政補貼的力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為棉農解除種植的后顧之憂,促進農業產業升級,進一步鞏固棉花在新疆的戰略地位,促進棉農穩定增收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充分發揮農業保險防災減災的功能,降低農戶損失。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及外部性是政府提供補貼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政府、保險公司與農戶建立風險預防措施,防范重大風險,真正起到政策性農業保險防災減災的功能。理清政府、農戶、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中的責任義務。按照“政府補貼、農戶自愿、規范運作”的農險運作原則,以合同形式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規定保費補貼比例和賠款補貼政策,將農險業務的經營管理納入到地方政府制度范疇。5.加快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培養農業保險專業人才,高度重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人員隊伍素質,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化服務,逐步形成農業保險業人才發展的良性循環;提高農業保險服務的滿意度,讓農戶切實從農業保險政策中得到實惠,讓農戶滿意。6.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和農業保險知識的普及力度,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向農戶深入淺出地講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內容、賠付具體標準及其在分散農業風險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農戶對農業保險有更加實質性的了解,增強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和認識程度,培育農民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使其認識到保險是穩定生活、恢復生產、保障經濟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進而自覺地參與保險,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參保率和覆蓋面,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穩步向前發展。
作者:羅芳崔葉辰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