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來源對商業銀行來說任何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就是商業風險。然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供應鏈金融,一旦其中任一環節發生問題,都將導致整個供應鏈出現不穩定因素,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在考慮信用風險時,不能僅僅著眼于受信企業或者農戶,還需要全方位的分析整個供應鏈中的所有環節可能帶來的信用風險。(1)供應鏈核心企業導致的信用風險。核心企業是整條供應鏈的樞紐,它在任何一條供應鏈上都居主導和關鍵地位。因此,商業銀行將對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評估納入到了供應鏈信用風險評價的第一個環節。如果核心企業的信用出現問題,那么守信方無法按時償還貸款時,核心企業的擔保就成為了一紙空文,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就會增大。(2)宏觀經濟調控造成的信用風險。在我國農業尤其是農產品受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較大,因此,當宏觀經濟經濟發展變化且此變化與授信方的預期有差距,甚至與預期相反時,就會造成守信方因預期目標無法實現而導致償還不能情況出現。(3)自然環境導致的信用風險。農業直接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自然環境的變化又是不可控的,因此無論是農作物種植還是畜牧業生產,都可能因地震、海嘯、洪澇、干旱等不可抗的自然力而產生損失,這些損失帶來的危害將通過供應鏈蔓延到各個環節,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不小的資金回籠壓力。
2.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分析的成因(1)微觀層面上的成因分析。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因農業中小企業和農戶直接造成信用風險。①經營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差。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于初級階段,農業中小企業缺少科學有效的機制管理,產業經營規模小,自有資金支持少,企業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使得農業中小企業整體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據統計,我國農業中小企業能夠存活兩年以上的占總數的30%左右,能夠存活五年以上的占總數的60%左右,這也意味著面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時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信用風險。②企業財務數據缺失。大量的農業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正規、真實的財務數據,影響了商業銀行的判斷力,造成了銀行資產的流失。③農業中小企業償債能力不足。農業中小企業自身實力不強,導致一旦發生經營不善等問題,將造成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的局面。(2)宏觀層面上的成因分析。①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商業銀行需要向中小企業提供供其生產發展的融資,如果中小企業與其核心企業間的貿易非真實存在,則會使銀行面臨巨大的交易風險。因此,在供應鏈融資中必須核實雙方貿易的真實存在性。②市場波動的風險。農產品的價格與季節、自然條件等聯系密切,農產品市場因此產生的波動將造成農產品價格的上下波動,這也是影響供應鏈金融的因素之一。③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健全。由于缺乏有效地可操作性法律法規,使得農業供應鏈金融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風險。例如,對與質押物、抵押物的規定不夠明確,導致在進行農作物質押時,銀行缺少對質押物的絕對處決權。④供貨商和物流企業過于單一。對于物流企業的選擇過于單一,核心企業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合作密切的物流企業,這就導致一旦物流企業出現問題,則影響整個供應鏈,產生信用風險。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控制措施
(一)完善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控制機制1.嚴格控制主體準入機制。商業銀行應嚴格農業中小企業和農戶的準入機制,完善中小企業和農戶供應鏈金融信貸機制,建立全面的信用風險評估系統,通過對企業和農戶資信的全面分析,準確評估其信用級別。要充分考察核心企業的信用狀況、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等指標,確保信用度高、償還能力強的核心企業為授信方背書。2.規定合理的信用額度。通過綜合分析評估,規定適當、合理的信用額度,確保商業銀行對農業供應鏈整體信用額度控制、對農業行業信用額度的控制、對物流企業的業務額度的控制。、3.強化風險預警機制。商業銀行在借貸后,由于信息不對稱,對貸款資金的監管流于形式,通過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貸款的監管,降低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4.建設網絡信息共享平臺。由于商業銀行缺少授信方的信用數據,導致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容易引發信用風險的發生,建立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加大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共享,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授信方信譽降低導致銀行損失的發生。
(二)嚴格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考核體系的原則建立全面評價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體系,并完善信用風險考核指標體系原則,確保對農業供應鏈整體信用風險的評估具備全面性、科學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1.全面性原則。構建信用風險指標時,要針對農業的特點和背景,盡可能全面、360度全方位地選取指標,從各個角度選取影響企業信用的指標,指標不僅應要涵蓋農業企業或者農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要基于其所在的供應鏈選取全面反映供應鏈整體信用的指標。2.科學性原則。盡管農業的發展收到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而變化多端,但是在選取分析評估指標時,要嚴格以科學為依據,確保選取的各指標互不沖突、互不重疊,能夠對評估對象進行準確而科學的評價。3.層次性原則。信用風險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指標體系結構,從導致農業供應鏈信用風險的最基本、最具體因素開始,到宏觀調空層次的綜合因素,層層遞進、層層深入。4.可操作性的原則。風險評估的指標數據應當是精準、可靠的,數據的多少也應當是適度的,這樣以方便設立便于快速計算、操作的定量計算公式。5.合法性原則。指標的獲取,風險體系的建立都應當建立在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基礎上,體現國家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宏觀指導和調整。
(三)加強企業對風險的抵御能力1、加大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內因對事物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農業中小企業應對風險能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農業經營中長期采取粗放式發展模式,技術創新桎梏不前,生產效率底下,喪失了核心的競爭力。因此要通過企業與高校合作、大力培養農業創新人才、采取科技手段減少自然災害等措施,提高農業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其應對風險的能力。2.建立農業企業間高效的信息傳遞平臺。信息共享是弱化農業供應鏈信用風險“牛鞭效應”的有效手段,農業企業之間要建立電子信息平臺,通過數據和信息的有效交換實現信息共享,減少因對市場其他企業消息的閉塞而造成的信用風險。3.農業產業化以國家政策為導向。我國十分注重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指導意見。農業中小企業和農戶要緊跟國家政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產業化農業,以最大限度地規避因政策調整而引發的價格波動,提高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作者:劉秀莉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