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三變改革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三變”改革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通過政府的有力推動,安康市“三變”改革在短期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但存在資產收益低導致資源的開發方和承接方匱乏、農民參與“三變”改革的主體意識不強、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現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效應弱等問題。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包括:從市場機制入手,激發“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生動力,使資源變成有吸引力的資產;做好利益分配機制的設計,引導新經營主體與農民“錯位”發展;對農民開展經營理念的培訓,使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良性互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改革內容的農村“三變”改革,是重塑農村關系,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安康市地處秦巴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也是國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安康市于2017年10月開始啟動農村“三變”改革工作,三年來,農村“三變”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對安康市“三變”改革進行追蹤研究,總結經驗教訓,有利于鞏固“三變”改革的成果,有效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助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一、安康市農村“三變”改革的主要做法與成績
(一)試點先行,穩步推進
安康市委、市政府在2017年10月就農村“三變”改革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具體措施制定了詳細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改革應先行試點,計劃利用1年時間進行試點工作,總結改革的有效經驗,然后廣泛推廣。同時根據意見書配套制定了《“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方案》,針對“三變”改革的實施步驟、關鍵環節及進度等方面進行了部署。在安康市的九縣一區中確定平利縣為“三變”改革試點縣,同時在全市范圍內確定了80個市級“三變”改革試點村。
(二)清產核資,為資源資產變股權奠定了基礎
要實現“三變”,必須通過清產核資摸清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的家底,建立清楚的臺賬,做到權屬明確,才能開展“三變”改革。截至2019年底安康市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全市清理農村集體資產總額127.0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2.47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14.55億元;清理資源性資產2632.55萬畝,其中農用地2558.61萬畝。全市1775個村完成集體成員身份界定,共確認成員股東229.96萬人,占應界定成員總數的92.5%。根據清產核資結果,按照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類別,進行股權設置。全市1607個村完成股權量化,量化股東188.89萬個,量化經營性資產11.53億元,分別完成應量化數的75%和90.62%。其中的1494個村,頒發股權證書49.31萬份。
(三)積極引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三變”改革的承接主體
安康市選擇有能力、有實力、有擔當的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三變”改革的承接主體。要求作為承接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依法依規經營;二是經營主業鮮明且具有一定規模,市場發展前景好;三是經營管理有效,財務指標良好,經濟收益較好;四是物權持有人或經營者熱心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社會信用度高,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對承接“三變”改革的經營主體,優先給予項目、人才、技術等支持,優先解決融資、用地問題。通過實施“千村千園、十百千萬”培育工程,達到新型經營主體的數量增加、質量提升的目的。截至2018年9月,全市累計發展各類現代農業園區732個,其中省級園區36個、市級267個,入駐企業470戶、建立合作社260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860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6個,省級示范社69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個、省級41個;培育家庭農場850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58家;組建村級互助資金協會920個[1]。
(四)整合涉農資金,采用多種模式,提升產業脫貧效益
一是整合各類涉農資金。資金由原來政府無償撥付改為有償投資,資金的所有權歸村集體,折股量化給村成員,資金使用權歸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于發展產業,村成員享有資金的收益分配權,村貧困戶擁有優先分配權。二是運用多種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產業脫貧效益。采取了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或龍頭企業或農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導,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多要素根據實際發展狀況組合出多種產業發展模式,諸如“黨支部+合作社+‘三變’+村民”產業發展模式[2]。這些模式有效盤活了集體資源,通過新型農業經濟主體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確保了貧困戶持續穩定的收益。截止到2018年底,整合產業引導資金、蘇陜協作扶貧資金、政策性金融扶貧貸款等社會各類資本80余億元,其中產業引導資金9.17億元,蘇陜協作扶貧資金1.42億元,獲得收益的貧困人口達到6.19萬人,貧困戶人均在改革中增收1300余元。
二、安康市“三變”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變資產后資產收益低,缺乏資源的開發方和承接方
有商業和交換價值、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才能成為資產,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作為資產,而安康市由于沒有突破資源特質的束縛,導致資源變資產后收益低。安康市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核心區,國土面積中山地約占92.5%,丘陵約占5.7%,川道平壩約占1.8%,山地多、土地貧瘠、基礎設施薄弱是安康的資源特質。安康市資源變資產后,大多數是選擇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等,雖然安康的特色傳統產業已初具規模,在新經營主體的帶動下,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但產品基本還是初級品,產品品種多,單品數量小,沒有品牌效應;安康打造富硒產業,產品主打“富硒”牌,但銷售對象卻絕大多數是本地居民,導致產品價格無法反映出“富硒”的價值。鄉村旅游點多,但規模小,有附加值的旅游產品匱乏,鄉村旅游本身收益有限,對農民的增收的拉動不大。無論是特色產業還是鄉村旅游,整個鄉村的產業發展缺乏三產有效的融合。由于上述原因,資源變資產后收益率低,缺乏示范效應,主動接受資源的開發方和承接方極度稀少,名義上的承接方使得資源變資產形同虛設,資源名義上變成了資產,但是因缺少商業價值和交換價值,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資產。
(二)農民被動參與“三變”改革,主體意識不強
農民是“三變”改革的受益者,是農村“三變”改革的主體,農民若缺乏主動性,“三變”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兩個原因導致農民在“三變”改革中的主體意識不強,一是在農民變股民中,農民認為收益是土地流轉收益,“新瓶裝老酒”沒有太大的意義,故表現出不主動不拒絕的態度。農民主要是靠土地入股獲得股權收益,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紅,保底分紅實質上是土地流轉費,土地流轉費在農村存在和發展了很多年,這使得農民認為農民變股民只是“新瓶裝老酒”的做法;二是在資金變股金中股金收益主要來源于政府的涉農資金及貧困戶扶貧貸款收益,偏重于貧困戶收益,受眾群體有限。政府的產業引導資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等涉農資金整合,投入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折股量化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分紅。對于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每戶可以向銀行貸款5萬元,投入到產業發展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每年6%的固定收益給貧困戶逐年分紅,獲得這兩項收益的群體主要是貧困戶,非貧困戶收益有限。安康市的各區縣中,漢濱區貧困戶最多,在冊貧困戶有38572戶11.63萬人,只占漢濱區農村人口總數的8.77%。作為大多數的非貧困戶由于從“三變”改革中直接獲利少,特別是短期獲利少,從而使農民參與“三變”改革的動力不足。
(三)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導致雙方利益都受損
利益分配機制必須兼顧農民與新經營主體的雙方利益,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單方面獲得利益與單方面承擔風險,都不可能實現長久的合作?,F有的利益分配機制沒有考慮產業的發展收益及風險的承擔,收益好,利益與農民無關,農民眼紅;收益差,由企業自擔風險,無力經營時會跑路。“三變”改革中,農戶的收益主要來自保底分紅(土地流轉費用)、參與務工收入,貧困戶還有股金的固定收益,產業發展后帶來的增長性收益農戶和村集體很難直接獲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三變”改革中獲得了政府優先給予的項目、人才、技術等支持,優先解決融資、用地問題,實質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了良好的經商環境,解決了企業融資難問題,降低了經營的成本。但農民的固定收益模式,不愿參與風險的承擔,也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積極性,一些經營主體不愿接受政府“撥改投”資金,不愿意參與“三變”改革。由于缺乏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的機制,導致在實踐中出現了企業經營受損的情況。比如農民為了達到提高保底分紅的目的,阻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正常經營活動。安康某地現代茶葉農業園區,正值新茶上市時,農民阻止園區采茶,要求把保底分紅從600元/畝提高到650元/畝。新茶上市的關鍵時刻不能采茶,導致園區損失較大。再如安康某以生產蓮藕相關產品為主體的園區,外地承包商經營有道、收益可觀,但對當地農戶和村集體貢獻小,被排擠走掉,接手的本地承包商經營不善、倒閉跑路,導致農民的保底分紅落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在于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利,雙方都沒有切實認識到彼此是利益的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健全,影響了“三變”改革的有利推行。
(四)現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度依賴輸血,缺乏造血功能,示范效應弱
現有的各類經營主體經營能力弱,產業發展嚴重依靠政府的支持,收益極為有限。一是等靠要思想嚴重,產業發展資金依既賴于政府的涉農資金的支持又不愿意支付融資成本;二是產業鏈條太短,仍是初級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低,沒有實現有效的規模,難以獲得規模經濟,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三是經營主體缺乏“農業產業、鄉村旅游、農村工業”等三產融合的意識,缺乏具體措施,仍獨立發展,不能實現三產的融合發展,資源沒有實現最佳配置,整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弱化,示范效應弱,這點在安康的現代農業園區、鄉村旅游的重點村表現得極為明顯。比如某蔬菜現代農業園區,已有一定規模,現代農業已具雛形,距離安康市區只有幾公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完全可以作為城區學生研學、居民休閑的好去處,但目前只是發展蔬菜產業,沒有與鄉村旅游結合。在某個鄉村旅游看起來發展很好的縣,有很多旅游點,表面上看游人多,但人們只是到此一游,沒有可以多消費的項目,也沒有與當地農業產業及農村工業實現有效的融合。
三、對策與建議
安康市的“三變”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說借助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盤活了農村資源,注入了發展資金,短期內快速地提升了農村資源的配置效率,但要實現長久的資源有效配置,除了政府的調控,還需要市場這只看不見手的調節,也就是說鄉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兩大群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要有內生動力,才能實現農村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一)產業升級,使資源變成有吸引力的資產要使資源變成有吸引力的資產,必須突破安康
自然資源的瓶頸制約,實現產業升級。一是著力富硒產業的整合和提升。利用安康市富硒辦,對富硒產業進行細分,按產業類型予以整合,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采取差別化對待,對能夠走出安康打開外地市場、產品價格能體現“富硒”價值的企業給予優先的政策支持,鼓勵企業打造出拳頭產品。對這類龍頭企業,鼓勵其對富硒品牌的適度壟斷,而對于有培育潛質的企業則給予一定的支持。二是重視適度經營規模的研究。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工作站的優勢,研究安康現代農業園區的特色產業發展的適度規模,避免新經營主體盲目的規模擴張,導致減低了特色產業的收益。三是打破單一產77業發展的模式,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實現一產、二產和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之路。
(二)做好利益分配機制的設計,使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良性互動
目前利益分配機制設計中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議的焦點問題實質就是資金變股金的股權收益問題,目前的設計是固定收益,不跟隨產業收益進行變動。對貧困戶貸款入股的股權收益應保持固定,確保貧困戶的穩定收益,政府涉農資金“撥改投—投轉股”的部分,股權收益應是變動收益的形式,跟隨產業收益的變動而變動,應體現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在產業建設期、市場低迷時,少分紅甚至不分紅;在產業發展期、成熟期,股權收益要包含產業發展的增長性收益,共享產業發展成果。通過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使雙方成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民與新經營主體的良性互動。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轉型升級,與農民“錯位”發展
安康市已經培育了各類經營主體,給予了各種政策支持,但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處于發展初期,流轉農戶土地后集中經營,存在著生產種植過程與農戶低水平競爭問題,新經營主體要轉型升級,與農民“錯位”發展。應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側重于干農民無力干或者干不好的事,如加工營銷、品牌打造、農產品深加工等,政策支持不按經營主體的規模大小支持,而是按是否與農民錯位發展程度支持。通過政策的激勵和引導使經營主體走出生產種植環節,把精力放在產業鏈延伸和闖市場上,把農戶鑲嵌在產業鏈上,使經營主體著力“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融入”農民而不是“擠出”農民,形成了一個有效的互補性的基本經營格局[3],形成農戶與新經營主體雙贏的格局。
(四)對農民開展經營理念的培訓
“三變”改革的有效落地,離不開農民這個主體,農民的自然屬性,很容易使農民過度重視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農民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術知識,但經營理念極度缺乏,而有關部門對農民的培訓只關注技術培訓,忽視經營知識的培訓。安康農業創新聯盟的八支專家服務團隊,都是技術服務團隊,沒有組建管理咨詢專家團隊,反映出沒有深刻認識到農民對經營知識的需求。農民在產業發展中,必須具備經營理念,必須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推動產業發展。各級政府及涉農部門,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農民經營知識的培訓問題,利用現有的各種培訓平臺,采取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幫助農民樹立經營理念、掌握基本的經營知識和管理知識,讓農民成為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從而促使“三變”改革有效落地,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趙俊民同志在全市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EB/OL].(2018-09-17)[2020-05-25].
[2]2019年安康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9-03-01)
[2020-05-25].[3]羅凌,崔云霞.再造與重構:貴州六盤水“三變”改革研究[J].農村經濟,2016(12):118-122.
作者:李麗 吳雄華 單位:安康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康學院 陜南鄉村振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