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園林文化對外傳播現狀及改進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集建筑、詩詞、繪畫、工藝于一體,使游客以直接體驗的方式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分析中國園林對外傳播尤其是海外傳播多種途徑下遭遇的困境,指明了為中國園林對外傳播指明了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國園林;園林文化;對外傳播;園林發展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宣傳中國國家形象需要,也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擴大文化影響力,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報告中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富載中國文化的古典園林推廣到全世界,是提升中國文化全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引發新思潮,網絡的普及與新媒體的興起為中國園林“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園林如何跳出傳統模式,以多樣化途徑走向世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中國園林對外傳播途徑與現狀分析
1.1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是以書籍、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為主的傳播方式,在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覆蓋面上居于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也是文化對外傳播最主要的方式。
1.1.1學術期刊——園林知識全方位普及學術期刊作為一種能夠定期廣泛發行的刊物,憑借其傳播學術信息、分享學術研究成果的高效性與專業性,成為專業研究者及愛好者們的學習了解園林文化的有效工具。中國園林相關的學術期刊主要有中國風景園林協會主辦的《中國園林》,內容以介紹國內外園林美學,園林規劃設計、植物造景為主;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編的《中國園林博物館學刊》,書中設有“名家訪談”“理論研究”“園林歷史”等9個欄目,歷史與現代相連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向大眾普及園林知識;除此之外還有由中國園林會和上海市園林局主辦的《園林》、由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風景園林》等。
1.1.2專業論著——園林文化專業知識推廣明代造園家計成的《園冶》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首次將中國造園的實踐經驗提升到理論層面,并于1988年由夏麗森翻譯出版了《園冶》英譯本,1997年由法籍華人建筑學家邱治平發表法譯本,深受海外讀者歡迎(夏麗森,2012)。由方華文、王滿良、賀鶯等編著的英漢對照《中國園林》于2010年出版,分皇家園林、寺廟園林、私家園林三章盤點了全國上下百余座園林,為中外園林愛好者展開了一幅絕美的中國特色古典園林畫卷。其他重要專著還有如童寯的《江南園林志》(1937)、陳從周的《蘇州園林》(1956)、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史》(1990)等,全面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園林文化的輝煌。英國園林設計師玫萁•凱瑟克(MaggieKeswick)受《園冶》影響,于1978年出版了著作《中國園林:歷史、藝術、建筑》(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這是在英語范圍內算是最早的大眾化介紹中國園林的書”(夏麗森,2012)。此外還有1983年德國瑪麗安娜•鮑謝蒂所著《中國園林》,基本構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園林。
1.1.3紀錄片——跨越歷史地域遍觀園林文化作為影像傳播的重要載體,紀錄片因其真實屬性和國際化特征,更容易得到海外觀眾的廣泛認同和接受。央視紀錄頻道于2008年拍攝的38集紀錄片《世界遺產在中國》(WorldHeritageChina)中的第13集《蘇州古典園林》(ClassicalGardensofSuzhou)從歷史、造園手法、審美意境等方面分別介紹了獅子林、拙政園、網師園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園林。隨后又于2015年推出了原創大型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ChineseGarden:AGardenWithinTheGreatWall)。這是國內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將園林藝術置于幾千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作標中(蔣昕宇,2015)”,從精神上探尋園林與美學人文價值、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的關系。此外,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花花世界》(AroundTheWorldIn80Gardens)也有一集來到了蘇州拙政園、獅子林、北京頤和園,體驗了東方庭院的獨特風情與歷史。
1.1.4互聯網——特色園林初步了解中國風景園林網作為國內最大的園林官方網站,不僅全面介紹了中國園林的近況和歷史,提供了全國各地風景名勝的系統介紹,還設有園林數據庫、論文庫、專家庫等數據庫可供檢索,為訪問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黃治騰、莊榮,2001)國內各大園林景點當前也多已開通官方網站。例如拙政園的官方網站共開通中日英三種界面,設有景點介紹、文化園林、網友互動等專欄,從游覽信息到園內景點介紹一應俱全。部分園林雜志如《中國園林》《園林》《風景園林》均開通了相關網站并且版面設計精美。以《風景園林》雜志為例,不僅定期有相關專題內容更新,還有全球各地新建園林案例分享,國內外園林交流活動匯報,界內著名人物訪談介紹等,為園林愛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
1.2建園辦展——走出國門,園林特色切身體驗
中國園林作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唯有真正親自踏入園內漫步其間才能切身體會到其精髓。新中國建國后,隨著外交關系的不斷發展,中國園林再一次出現在世界舞臺,引發了新一輪的園林熱。20世紀80年代初,坐落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建造完成。該建筑仿照蘇州網師園“殿春簃”建造而成,是國內第一個坐落海外的中國園林。隨后30年多里我國為五大洲17個國家設計建造中國園林46座,如在慕尼黑國際園藝博覽會建造的“芳華園”(劉少宗,1999)、土耳其安塔利亞世園的“中國華園”等(周偉偉,2016),在國際引起了一次次轟動,影響深遠。1999年我國昆明首次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展出國內33座來自各省、區、市不同風格的園林,是中國園林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以“生態宜居、園林圓夢”為主題,將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舉辦。
2對外傳播的不足
2.1國內園林宣傳不到位
2.1.1外文版雜志及專著有限盡管國內有《中國園林》等刊物及眾多專業論著,能有效傳播至海外的仍然極其有限。馮仕達(StanislausFung)在研究計成《園冶》時曾表示,“對豐富、復雜的歷史文本的翻譯工作,其難度已經超越了狹義的翻譯本身”(陳福宇,2017)。因此近年一些國外園林期刊上鮮有介紹中國古典園林的文章。以上這些技術典籍的翻譯與傳播,其主導基本是外籍學者。因此,國內學者與譯者在專業學術期刊論著的對外翻譯與傳播過程中可以有更大貢獻。
2.1.2官網信息不夠豐富雖然多數國內園林景點均已開通官方網站,但信息完善、介紹充足、定期更新的網站卻屈指可數。圓明園官網雖開通了英文、日語和法語界面,但除了最基礎的公園概況和旅游服務外,參觀游覽、歷史介紹等欄目均缺少詳細外文介紹。揚州個園官網上中文版面設有景區動態、詩詞美文等欄目,英文、日文、韓語版面卻只有一頁概況介紹,無法為外籍游客提供足夠的信息。作為我國四大園林之一的承德避暑山莊目前仍未設立官網,其他古典園林如留園、虎丘等官網的外文版面都較為簡陋或尚未建設外文網站。
2.1.3園林景點英譯不當中國園林是按照中國古典文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建造的,假山流水、亭臺樓閣均寄托著他們的優雅情思,因而園林名稱、景點的準確英譯是實現良好對外傳播的重點所在。匾額、題刻、楹聯等表達了園林主人的理想追求,但這些引經據典、意蘊深刻的名稱也給英譯帶來了諸多困難。以拙政園內的著名景點小飛虹為例,英譯名“SmallFlyingRainbowBridge”未能表現出園內唯一一座廊橋如飛虹般的靈動,逐字對應的翻譯反倒顯得有些呆板。中國園林內亭臺樓閣的命名還有許多涉及禪宗,如臥云室若只單單譯為“theHallSleepingonClouds”顯然丟失了最重要的涵義(孫瑾,2008)。可見,如何將這些內涵豐富的景點名譯得易于外國游客理解還需要深入研究。
2.2輸出園林質量下降,風格單一
20世紀80年代,中國園林的對外輸出主要以“友好交往”為動機,由政府授意,各省市園林局承擔設計和施工,園林質量上乘(廉國釗,2018)。進入新世紀,隨著輸出渠道的增加,建園資金投入變得多樣化。這導致以經濟為目的的輸出明顯增加,各類風格頻頻出現,園林質量無法得到保障,負面評價開始出現,影響了中國園林文化在海外的形象與市場。在建園風格上,江南園林的粉墻黛瓦已基本成了中國園林的代名詞。據劉少宗《中國園林設計優秀作品集(海外篇)》統計,近30年來在海外建造的46座中國傳統園林里,江南風格園林占到26座,北方園林和其他地方園林各10座。這主要是由于國內施工團隊大多來自蘇杭等江南城市,而以北京、沈陽、河北三處為代表的北方園林和其他風格園林所能拓展的范圍相對而言就很有限了。(朱偉,2012)
3.1擴大期刊影響力
英語作為主流語言之一,被世界知名數據庫收錄的絕大部分中國學術研究都是以英文出版的,因此將我國園林研究期刊翻譯為英文是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刊內部分科普性文章對國外研究者而言意義不大,因此也并無將期刊整本翻譯的必要。以《中國園林博物館學刊》為例,對刊內“理論研究”“園林文化”等重要版塊論文可篩選出最能滿足外國科研需求的內容后由優秀的譯者隊伍進行翻譯,再由英文編輯進行復核審查,外國專家把關,確保譯作質量。而次要版塊文章只需加標英文標題,并將中文論文的引用文獻附上英文譯文,幫助不懂中文的讀者大致了解文章內容。期刊的影響力不僅依靠刊物本身的質量,推廣與宣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國際園林交流會議、國際園林博覽會等交流研討活動都是中國園林期刊“走去處”的大好機會。期刊雜志社可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免費發放專刊,吸引海內外研究者興趣。雜志社也應多與國外園林期刊進行學術交流,學習優秀辦刊經驗,并利用國外期刊進行宣傳,如在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等雜志上刊登內容提要及廣告,提高刊物可見度。
3.2拓展網絡傳播途徑
網絡旅游信息是人們日常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必須在線上加強國內著名園林景點的官網建設,完善外文界面,對園內活動進行及時宣傳與更新。頤和園官網開通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淘寶旗艦店“頤和園官方買賣街”便是很好的嘗試。此外還可以建設網絡留言與監督平臺,對園內游客的不良行為進行反映,或對服務提出完善意見,共同幫助我國園林文化更好地向外傳播。除傳統官網建設外,新媒體也是當今實現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抖音短視頻在國內的迅速走紅讓人見證了新媒體強大的影響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善于創造,樂于分享,對于互聯網產品的參與意愿很高,有著較為強烈的社交需求。”(劉松,2018)利用新媒體用戶基數大、信息傳播快、互動功能強等優勢,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建立園林文化分享賬號,園林設計作品,使任何人都能看到這些信息并進行交流討論從而形成對者的反饋,促進更高質量和品位的園林建設。
3.3升級園內設施建設
參觀游覽國內園林景點是游客了解中國園林文化最為直接的途徑。游客在觀光時,為了解景點背后的文化,往往會借助外界信息,因此一套全面的解說體系必不可少,包括豐富宣傳冊介紹、提供旅游解說設施。此外還可以提供外語導游或多語言電子設備,既能為游客提供愉快的游覽經歷,有效避免進園后走馬觀花的現象,也能提升游客參與度和體驗度。各園還可結合自身特色定期舉辦節日活動或開發文創紀念品,如繡有園林景觀的蘇繡等供游客挑選。在景點和旅游資料的翻譯上,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和語言體系的不同,翻譯時不能死扣原文,而應具有靈活性,在不影響原文意義傳達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增刪,通過摘譯、改譯、增添注釋等方式增加可讀性,縮短游覽者與譯文在文化、語言上的距離,更充分地體驗園林文化之美。(焦愛梅,2010)
3.4開拓園林出口渠道,提升出口園林質量
當今全球化的背景為園林文化的繁榮提供了舞臺,中國園林的對外展示出口有多重渠道等待我們去挖掘。除了上文提到的積極參加國際性園林博覽會、友好贈園等,中方還可將中國園林與中國或當地文化結合起來。以西游記為主題的日本新瀉縣西山町故鄉公苑、以茶花為主題的澳大利亞瓦加瓦加市茶花園都是很好的例子。(劉少宗,1999)“當總部設在全世界的娛樂之都的商業企業生產與分布大眾媒介化的大眾文化的圖像聲音時,這些象征性形式總是會為生活在更為遙遠省份的非專業文化生產者評價、闡釋和使用。”(詹姆斯•羅爾,2015)因此還可以鼓勵我國企業如華為、聯想在分公司建設配套園林,提高中國園林在海外的曝光度與普及度(朱偉,2012)。在提高我國出口園林質量上,我國可向日本學習。日本園林盡管有著不同的風格形式,但在輸出時仍統一為幾大要素的組合,這使得日本園林有著近乎統一的形象,既利于被當地人士熟悉接受,也易于管理,形成品牌。我國可以此為借鑒,將幾大園林風格提煉定型,形成世界各地的統一形象(廉國釗,2018),并制定嚴格的出口標準,防止劣質園林流出國外影響中國園林形象。
4結語
過去的一個世紀不僅見證了中國經濟、政治的變動與繁榮,中國文化也在前所未有的碰撞與融合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中國園林作為名副其實的文化產品,理應成為弘揚中國文化戰略的重要工具。在國際范圍內“走出去”是振興中國園林文化,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藏,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園林之母”。
參考文獻
[1]陳福宇.晚明工程技術典籍的傳播與翻譯——基于《園冶》與《天工開物》的共性考察[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6):130-133.
[2]黃治騰,莊榮.縱談互聯網上的園林網站[J].廣東園林,2001(01):42-43.
[3]蔣昕宇.天地自然心物交融——電視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的唯美意境[J].新聞世界,2015(11):114-115.
[4]焦愛梅.蘇州園林旅游資料翻譯調查與思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06):77-81.
[5]廉國釗.關于推進我國園林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思考[J].國土綠化,2018(01):44-46.
[6]劉少宗.中國園林設計優秀作品集錦(海外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7]劉松.新媒體時代城市形象傳播策略研究——以抖音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4(20):136-137.
[8]邱瑾.網絡傳播對園林發展的影響[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9]孫瑾.蘇州園林景點的名稱翻譯與文化缺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4):332-335.
[10]夏麗森.計成《園冶》在歐美的傳播及影響[J].中國園林,2012,28(12):43-47.
[11]詹姆斯•羅爾著,董洪川譯.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途徑[M].商務印書館,2015.
[12]周偉偉.“中國華園”贈園儀式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J].中國花卉園藝,2016(20):12-13.
[13]朱偉.近三十年來海外中國傳統園林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
作者:陳星聚 張發勇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