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華傳統文化在臺傳播的動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明清時期臺灣教育格局
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攻克臺灣,開始在臺建立鄭氏王朝。后繼者鄭經全力經營臺灣,永歷十五年(1665年)勇衛陳永華向鄭經建議,以臺灣為根基,大力發展文教,培育賢才,與清分庭抗禮。他認為“今臺沃野千里,遠濱海外,人民數十萬,……若得賢才而理之,則十年生聚,十年教養,三十年之后,足與中原抗衡,……自當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庶國有賢士,邦以永寧,而世運日昌矣?!编嵔洸杉{陳永華建議,在寧南坊建明倫堂,次年建成文廟,并“通令各里社廣設學校,延聘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人民之子弟年屆八歲者,須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地方廣設的社學為初等教育,教授基礎知識,形成自上而下的初步教育格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后,起初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管轄??滴趿?1721年)被譽為“籌臺宗匠”藍鼎元入臺參與鎮壓朱一貴之亂,通過親身考察認為“統計宇內全局,則臺灣為海外彈丸黑子,似在無足輕重之數;然沃野千里,糧糈足食,舟楫之利通天下,萬一為盜賊所有,或荷蘭、日本所據,則沿海六、七省皆不得安枕而臥,關系東南半壁治亂,非淺斷也?!薄芭_灣沃野千里,山海形勢,皆非尋常?!薄芭_灣去則泉漳先為糜爛,而閩浙江廣四省俱各寢食不寧”。對臺灣治理應“惟化導整齊之,均賦役,平獄訟,設義學,興教化,獎孝悌力田之彥,行保甲民兵之法,聽開墾以盡地力,建城池以資守御,此亦尋常設施耳。而以實心行實政,自覺月異而歲不同。一年而民氣可靜,二年而疆圉可固,三年而禮讓可興?!敝钡焦饩w十三年(1887年),臺灣建為行省,行政建制擴為一道、三府、十一縣、一直隸州、五廳。清政府為加強對臺灣的開發與經營,期間在各府、縣、州、廳建立儒學,形成較為完善的官方儒學體制,同時設有書院、社學、義學及書館遍布全臺各地。府縣儒學為高等教育,書院為中等教育,社學、義學及書館為基礎教育。至此,明清兩代的臺灣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層次分明、普及大眾并覆蓋全臺的教育格局。
二、明清時期臺灣教育機構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傳播的最主要動力是在臺的教育機構,明清時期全臺教育機構包括府縣儒學、書院、社學、義學及書館。這些教育機構的教育內容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教育,比如有《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的“四書”;有《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五經”;也有程朱理學、《左傳》、《漢書》、《后漢書》、札記、唐詩、古文、四書注集。其教學方法大體有認字、背誦、默寫、開講、作業、習字等。儒學,為清政府在臺所設之官學,有府縣儒學之分。清政府統一臺灣后,設立一府三縣,并相應設立府縣儒學。最早府縣儒學分別是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875年)的臺灣府學和臺灣縣學以及同年設立的鳳山縣學。“隨著臺灣行政區域不斷擴大,府縣儒學亦在增多,前后共有過十三所。”為了使學生了解儒學的教育宗旨,全臺的府縣儒學都刻有《臥碑文》和《圣諭廣訓十六條》,并將其與四書五經同列為考試內容。府縣儒學是清政府實行教化政策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思想教育在臺傳播的重要基地。經過清代縣府儒學的長期教育,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臺已深入人心。書院,其設立有官辦、民辦,也有官民合辦,以“廣學校所不及”。書院在臺灣的府、縣、州等均多有設立,頗為發達。臺灣真正意義上的書院,是康熙四十三年臺灣知府衛臺揆創建的崇文書院。最早持這一看法的是清末學者丁紹儀,他在著述《東瀛識略》中說,“臺灣書院,是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府衛臺揆創建,百余年來,屢有興廢。”近代史學家連橫沿用了此說法,“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衛臺揆始建崇文書院……各縣先后繼起,以為諸生肄業之地”。其后,有建于康熙五十九年臺南府治的海東書院、建于雍正四年臺灣府治的奎樓書院、建于乾隆二十九年臺灣府治的南湖書院、建于嘉慶十五年臺灣縣治的引心書院、建于道光十一年云林縣的藍田書院、建于光緒六年臺北府治的登瀛書院等。
據統計,“有清一代,全臺先后共設立書院約45所(其中10所設于1875~1894年之光緒年間)?!睍涸谇宄陂g自南向北相繼興起,遍及全臺各地。社學,大多設于大鄉巨堡,便于鄉民受教育,以彌補因府縣儒學多設于城市之不足。社學大致分為漢人和土著社學,其目的主要教授學生讀書識字為主,屬于初級教育性質,普遍設于臺灣各地。僅鳳山一縣而言,就設有百處漢人社學。其中大竹里社學約有26處、興隆里社學有11處、赤山里社學有6處、小竹里社學有16處。此外,鳳山里社學7處、觀音里社學25處、仁壽里社學29處、嘉祥里社學12處、港東里社學41處、港西里社學43處。還有,“據鄧文怡續修的《臺灣府志》記載:乾隆年間,各地共設立了51所土番社學。其中,臺灣縣5所、鳳山縣8所、諸羅縣11所、彰化縣21所、淡水廳6所?!鄙鐚W在臺灣的普遍程度由此可知。義學也稱義塾,義學有官辦、民辦和官民合辦,主要為貧困的閭里子弟有志于學者而設立,其目的除了教授學生讀書識字之外,還有以參加府、縣的入學考試為目的。義學在臺灣隨處可見,比較著名的有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臺北士林芝山巖的文昌祠義學,該義學由士紳潘定民倡辦,聘請泉州籍傅人偉主持教學活動。還有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臺北板橋的大觀義學,該義學由富紳林維讓、林維源兄弟創建,經常聘請許多大陸學者到此主講。這兩所義學造就了許多人才,推動了臺灣北部教育事業的發展,一時好學之風,蔚然而起。書館也稱私塾、民學,其目的為培養學生識字讀書能力,教授內容以四書五經和詩文為主,使學生獲得日后參加科舉考試所需的基本知識。書館的設立有讀書之士人自己設立;有鄉堡鄰里合資創設;也有豪門富紳聘請教師教授本族子弟?!肮饩w二十一年即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前夕有個數字,單臺南一地,這類書館四百七十二所,每館學士平均十四人,共約六萬六千多人?!苯逃龣C構遍布全臺,滿足當地人民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以致臺灣南北好學之風蔚然興起,不僅使臺民“明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身心性命之理,使知孝悌忠信”,“使愚夫愚婦皆知為善之樂”,移風易俗。同時造就了一批批人才,他們在經史藝術上的成就與大陸同時期的若干地區相比,在水準和程度上亦不遜色,一掃臺灣文化荒漠之格局。
三、明清時期開發臺灣先賢對教育的貢獻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的廣泛傳播除了通過遍布全臺的教育機構,同時在一些學者的貢獻、相關鼓勵性的教育政策和在臺任職官員的努力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加有力地促進其在臺之影響。到臺學者對臺灣文教事業的貢獻。例如,早于鄭成功到臺的學者沈光文,在臺30多年期間,開館授徒,行醫治病,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臺得以傳播。還有明鄭時代的不少從大陸逃難的官員學者,如“宗室寧靖王、盧溪王、巴東王、魯王世子,暨鄉紳王忠孝、辜朝薦、盧若騰、沈佺期、郭貞一、李茂春悉扁舟從,”他們都是博學鴻儒,飽學之士,在臺期間創辦私塾,培養人才,促進當地文教事業的發展,同時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臺得以扎根下來??滴趿?1721年)藍鼎元隨族兄藍廷珍入臺鎮壓朱一貴之亂后,提議“宜廣設義學,振興文教,于府城設書院一所,選取品格端正、文理優通,有志向上者,為上舍生徒。……臺邑、鳳山、諸羅、彰化、淡水,各設義學。凡有志讀書者皆入焉?!边@一倡議對臺教育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政府在政策上的鼓勵。與大陸相比較而言,臺灣開發較晚,在文教方面自然落后于大陸,清政府為鼓勵臺民奮學,在科舉考試的舉人錄取名額上給予保障?!?687年6月7日,清廷從陸路提督張云翼所請,臺士鄉試亦照甘肅、寧夏之例,準福建臺灣府鄉試另編字號,額中1名,亦給予臺士1名保障名額。”“1735年7月2日,因臺地人文日盛,清廷從福建巡撫盧焯疏所請,于福建省外解額外,將臺字號再加1名,共取2名,以示鼓勵?!薄?807年,清廷議復,福建臺灣府前額中舉人2名,另編‘至’字號,現有志觀光者不下千余人,準其于‘至’字號舉人2名之外,再加1名,定為3名。”同時清政府也對客家人采取政策上的照顧,“1829年2月3日,清廷從閩浙總督孫爾凖等所奏,于臺灣另編粵籍生員中額,于閩籍中額3名外,另編‘田’字號中額1名,亦即給予在臺客家人1名保障名額?!痹谂_任職的官員致力于發展文教事業。例如,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奉命赴臺籌辦臺灣海防期間很重視臺灣文教事業,“沈葆楨在臺期間對臺的文教的貢獻在于實行‘教化番民’文化政策,在土著居民地區廣泛設立‘番塾’,教育‘番童’,僅在1875年的一年里,在埔里社設義塾26處,恒春社設義塾8處,鳳山縣設義塾6處?!保?2]還有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到臺后,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文教事業的發展,如增設了臺灣府、臺灣縣、苗栗縣、云林縣4個官辦儒學,新建了英才書院、蓬壺書院、宏文書院3個民間書院,同時增加臺灣省秀才錄取的名額,由過去的128名增加到208名,貢生的名額也相應增加,并且對于“屢考屢勝”者,發給獎金以資鼓勵。政府通過在文教方面實施各種鼓勵性的政策,提高了臺灣學子學習的積極性,客觀上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的進一步傳播。
作者:黃鴻飛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