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品格與大學文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畏天循分”、忠義俠膽的人格正氣與魅力林紓一生檢身制行,堅持高厲之節;廉潔黜驕,淡泊明志;粗衣飽食,心滋以為足,浩然之氣存焉,這是林紓的人格魅力。林紓的祖母曾以“汝能謹愿如若祖父,畏天而循分,足矣”(《先大母陳太孺人事略》)教導他,而他也謹記在心。“畏天循分”“終身畏”“不為偽”,成為林紓的生活準則。在《畏廬記》一文中,林紓自述一生行事的準則,即“深知所畏而幾于無畏,事不在變而在常,用不在氣而在志”。其最可畏者,在于“重名美利”,林紓認為,“據非其有而獲重名美利,鄉黨譽之、朋友信之,復過不自聞而竟蹈于敗”[2]43,是最可悲者。他在《畏廬記》最后說:“余行年四十,檢身制行,不足自立。出觀鄉黨朋友之間,間有譽而信者,吾亦甚畏其淪而為偽也。因筑室于龍潭浩然堂之側,顏曰‘畏廬’,并記以存之。庶幾能終身畏,或終身不為偽矣。”檢身制行,不要“淪而為偽”,時時警醒自己,林紓一生都是如此。可以說,“深知所畏而幾于無畏,事不在變而在常,用不在氣而在志”;“畏天循分”“終身畏”“不為偽”,這些,是林紓的行事準則,也是林紓的人格標志。林紓雖不做官,但對于官場有清醒的認識。在《析廉》一文中,他說:“廉者,居官之一事,非能廉遂足盡官。”當官應當廉潔,但僅僅廉潔并非就能做官。“一日當官,憂君國之憂,不憂其身家之憂,寧靜淡泊,斯名真廉。”“貪財為貪,貪權貪勢尤貪!”而當時的官場是貪權貪勢,誤國害民:“任氣以右黨,積偏以斷國,督下以委過,劫上以遷權,行固以遂禍,挑敵以示武,朘民以佐欲,屏忠以文昏”,種種劣行,不一而足。這些貪官,是“劫君、絕民、覆國之廉,直豺狼耳!”他揭露“程要金”“梁不滿”之類的貪官廣納賕賄、結黨營私((《奸臣便捷》);諷刺孝廉方正的欺世盜名(《孝廉方正》),官場中人“一逢朱邸即低眉”的丑態(《畫竹自題》);其批判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他要在濁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正氣與人格:“不妨濁世高標格,愈信風人富性情。”(《寄恨何梅生》)另一面,兒子做官,他告誡兒子應該平心靜氣,洞察民情、愛民親民,諄諄教導說:“汝能心心愛國,心心愛民,即屬行孝于我。”(《示兒書》)甚至認為“今日汝能拋薄宦,吾家分本是農夫。”不做官,回鄉當個農夫也好。這些看法,在今天看來,仍然不失其積極意義。林紓反對勞民傷財的驕奢淫逸,趨炎附勢者的蠅營狗茍;稱頌的是忠肝義膽、鐵骨錚錚的血性男兒。他拒絕袁世凱的征召,說:“任他砭骨寒威重,不到袁安臥榻邊”(《題畫三十首其十五》);他曾對前去說項的徐樹錚說:“將吾頭去,吾足不能履中華門也。”并嘲笑當時的一些趨炎附勢者:“可憐眼底名士盡,那分遺臭與流芳!”1921年,林紓70壽辰,陳寶琛在為他所做的壽序中說:“洪憲稱制,重其名,陷之以高等顧問,弗就;又以碩學通儒征,益拒之。”其《追憶》一詩,就是拒絕袁世凱征召之后所作。相反,林紓無情地揭露和嘲諷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詠史八首(其六)》影射之:“邦昌篡孱宋,僭妄竊鐘簴。”“入夢豈即真,出夢足發噱。妄意覬非分,終竟作公路。”袁世凱病亡之后,中國處于軍閥混戰之中,對此,林紓有著深深的憂慮。在《述變》一詩中,揭露的是軍閥混戰的亂像,以及軍閥混戰給百姓帶來的痛苦,也表露了自己對于國家、時事的悲傷與失望。這些,體現了林紓忠義俠膽的人格正氣,他在《題畫詩》里寫到:“繞屋松篁山氣寒,開軒長日據床看。年來縱有征書及,卻自廻翔惜羽翰。”松、竹剛正不阿、耿介孤傲的高潔形象,是他自己人格特質的寫照。
(二)博愛深廣的情感世界林紓是個情感豐富的人。他多年遠離家鄉,客居京津、滬杭等地,然而最不能忘懷的是鄉情、親情、友情。林紓常年在京城、杭州等地游學,但對家鄉也一直不能忘懷:“遙想故園春半后,輕煙焙出女兒家。”(《題畫詩卅首》)“兒孫長自他鄉慣,未必清明便憶家。”(《近寒食偶成》)蒼霞精舍后軒老屋,讓他一往情深,在《蒼霞精舍后軒記》中,他深情地回憶故居生活情景,與母親妻子一起度日的瑣事,從生活樂趣中緬懷親人,猶憶及母親、亡妻,日夜縈懷,深情繾綣,音吐凄梗,讀之令人欷歔[8]。在《亡室劉孺人哀辭》對亡妻劉瓊姿的懷念,《高氏妹哀辭》記兄妹手足離別,對亡妻、妹妹的哀思,其用情之真之深,都可令人扼腕。正如后人評述的,“擰出淚水的哀情卻正是憑著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林紓真誠待人,對友人、師長的感恩,對朋友的誠摯,都銘記心頭且身體力行。兩位亡友,王薇庵和高鳳岐是林紓的至交。王薇庵與林紓為總角之交,王薇庵曾將自己的房子讓出來給林紓當塾舍,二人遂成為摯友,生死之交。王薇庵亡故,林紓哭訴而祭奠他,寫了情真意切的《告王薇庵文》。后來,王薇庵留下的一子一女,均由林紓撫養成人,并為其嫁娶婚配。高鳳岐、高而謙、高鳳謙兄弟三人與林紓是同鄉摯友。宣統元年二月高鳳岐在上海病故,林紓事后才知道,乍聞噩耗,他是“納屣忘倒,南向哀號,胃脘交擣,俯視庭軒,仰對穹昊,忽忽若癇,莫知所可”。隨即“呼兒治裝,破曉上道”,擬赴上海祭奠。因妻子看他如此悲傷,怕他中途病倒,極力勸阻,乃未成行,但林紓深感內疚,責己“忘義徇私,我實老憒”,憶及往日情誼,“若漆投膠”,今日別離,雖作《祭高梧州文》以寄托哀思,然情何以堪!對“長樂三高”昆仲,林紓有極深的感情。三兄弟都早于林紓下世,林紓有多首詩作懷念他們。對同年李畬曾、座師寶廷,林紓都是感念深深。這些詩作,既懷念摯友先師,也感念世局的艱難,人才的夭折,可謂是慟中愈慟。林紓的情感世界,不僅有一己之親情,還連接著平民百姓,他始終關心民瘼,同情百姓,憂民疾苦。1920年夏,閩江下游因海嘯成水災,林紓聞訊立即捐款救災,并作《哀閩》長詩:“去年閩海嘯,濁浪高于屋。草舍若漁舟,伏地受怒瀑。”“米價與珠并,災黎較病篤。”大水無情,但官府無視災情,不管百姓死活,更是令人氣憤,所以詩中怒斥:“大水毒匪深,毒深在民牧。但能去壅蔽,尤為斯民福。”前已說到,《車過滄州》他看到“順奉一帶半成槁壤”,車站饑民景況悲慘,他甚至無心出游。其詩《燈草翁》,乃“傷貧民苦于稅券”而作,他寫“燈草翁,賣燈草,日得百錢養衰老。力疲腳憊行蹣跚,冬苦嚴寒春苦潦。百錢勻作兩日餐,嗽聲達曉焦肺肝。”而官府極其兇猛:“突來廝役猛于虎,清厘屋稅歸官府。”對此林紓大聲責問:“聞官風節甚嚴正,奈何行此虐民政。”林紓的《閩中新樂府》諸詩,就是仿照白居易《新樂府》的意圖與手法而作,充滿了對百姓細民的同情,體現了深摯的人道情懷。如《謀生難》,是“傷無藝不足自活者”;《水無情》是“病溺女也”,即揭露對女嬰的侵害;《小腳婦》是“傷纏足之害也”。《灶下嘆》則反對虐婢。《閩中新樂府》關心社會下層人民,飽含愛國御辱激情,鄭振鐸盛贊其《閩中新樂府》,甚至稱贊林紓“在康有為未上書之前,他卻能有這種見解,可算是當時的一個先進的維新黨”。當你深入林紓的情感世界去真正了解他,可以發現林紓是一個知道大愛、真愛的人。
(三)“木強多怒”、心系國家、民族的愛國情懷林紓的一生,充滿著愛國激情。國家盛衰、民族存亡,是他一心所系。當年(1884)馬江戰敗,他義憤填膺、捶胸大哭,曾和周長庚一起攔左宗棠的馬告海防大臣張佩綸怯戰誤國。甲午戰后,《馬關條約》簽訂,林紓義憤難平,曾會同陳衍、高鳳岐等人叩闕上書抗爭。臺灣割給日本,他更是痛心萬分。后來他為周長庚作《周莘仲廣文遺詩引》,說到“宿寇門庭,臺灣今非我有矣”,仍是痛不自已。家事、國事的蹭蹬破敗,導致了他“木強多怒”(《冷紅生傳》)的性格。在林紓的作品中,對大好河山落入人手、外來侵擾頻繁、國勢岌岌可危所表現的憂憤之情、用世報國之心,隨處可鑒。鴉片流毒,他清醒地意識到阿堵物的禍國殃民。作《生髑髏》以“傷鴉片之流毒”,揭露鴉片荼毒社會所引起的嚴重后果。對于為國死義之士,他極力贊揚。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但許多愛國將士卻英勇奮戰,血灑海疆。在《徐景顏傳》《楊公墓志銘》中,他頌揚徐景顏、楊用霖等死義之士的英雄壯舉,稱頌他們的民族氣節。后來在他翻譯的日人言情小說《不如歸》所作的“序”中,還用主要篇幅重提甲午戰事,希望當局吸取教訓,振作自強。并直抒胸臆:“紓年已老,報國無日,故日為叫旦之雞,冀吾同胞警醒!”可見他憂國憂民的一腔“血誠”!法國小說《兩兒童周游法國》,他翻譯時改名為《愛國二童子傳》,目的在于突出“愛國”二字。他在《黑奴吁天錄跋》的最后說:“今當變政之始,而吾書適成,人人即蠲棄故紙,勤求新學,則吾書雖俚淺,亦足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可見其翻譯此書,乃出于“愛國保種”、變法圖強的目的。在《夜中望岱》一詩中,想到北洋軍閥不斷出賣國家權益,面對大好河山,他發出了“莫教落人手,松石被胡腥”的呼喊。在《謝枚如先生賭棋山莊記》中,他對外來的侵略表示深深的憂慮:“今之為苻氏者,兇狡百倍于堅時。鐵騎突過戈壁,止吾塞上,且已侵探腹地。中原雖完好,異于當日江南之被兵,而不測之憂殆有過之。”擔心如此下去,會有亡國的危險。其游西湖,想到的是宋代趙氏子孫不思“復仇盡敵”,而是“溺情于富麗之地”“日逍遙于湖山之上,宸游數出,觴詠相屬”“不能一力于國家之事”(《西湖詩序》),聯系當時清廷的作為,在對歷史的反思中,他提出了莫蹈宋人覆轍的警告。林紓的愛國情懷是深刻的,執著的。甲午戰敗后,林紓痛感中國“國勢頹弱,兵權利權悉落敵手,將來大有波蘭印度之懼”(《上謝枚如師(一)》),《閩中新樂府》的第一首詩《國仇》,集中表現了他的心情。“國仇國仇在何方?英俄德法偕東洋”。詩中歷數列強侵辱瓜分中國的事實,痛惜清廷的腐敗,“歐洲尅日兵皆動,我華猶把文章重”,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所以他要做“叫旦雞”,喚醒國人。“激士氣”“無忘國仇”,激發同胞振作志氣、奮力抗爭、抵御外侮,“我念國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滅”。其誠可鑒日月。
誠如開篇所述,自創辦“蒼霞精舍”之后,林紓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各類學校任教,先后執教于杭州東城講舍、京師大學堂、勵志書院、孔教大學等學校,還編寫了大量的大學教材。林紓與大學教育有密切的關系,稱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學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總結自身固有的文化傳統,只要有足夠深長歷史淵源和辦學歷史的大學,首先應該挖掘自身的優秀文化傳統,并對之發揚光大。以福建工程學院為例,一所大學擁有像林紓這樣著名的文化人的遺產,是非常難得的。具體到林紓這么一個個案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如何認識和挖掘林紓的文化遺產與人格魅力、文化品格提出“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中華傳統文化是這樣,具體到一所大學的文化建設,也應該對其所持有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大學文化建設,唯有將歷史作為致遠之源,大學的特色文化建設才能根深葉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首先要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有清晰認識,要根據自身學校的歷史特點,集中力量,自覺擔當搶救、整理、研究與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揚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特定領域創造出新的文化研究成果,為推動符合時代要求的當代文化繁榮發展做出貢獻,從而使學校發展與區域社會發展形成文化上的緊密聯系。林紓及其同仁創辦了“蒼霞精舍”。“‘蒼霞精舍’作為福州第一所兼習中西文化科學知識的新式學堂,既是福州乃至福建教育現代化的濫觴,也是福建工程學院的肇始與源頭。林紓,由此被確立為‘蒼霞精舍’之后綿延百年各階段學校的‘校主’之地位。林紓的文化品格與文化遺產、他與福建工程學院的歷史淵源,是福建工程學院建設特色文化的寶貴資源,將成為福建工程學院獨立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對林紓的文化品格的再認識,是學校堅持立足區域、特色辦學的重要組成,對于福建工程學院在新的歷史階段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林紓文化對學科發展的滋養、滲透,有助于彰顯人文學科特色,挖掘學科專業的文化內涵,對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和特色學科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林紓的文化遺產,既是近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頗具特色的閩都文化的組成部分,當然也是福建工程學院文化積淀的寶貴遺產和鮮明特色。研究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繞不開林紓。林紓生平交游甚廣,與蔡元培、胡適、魯迅、陳獨秀、康有為、梁啟超等新舊人物皆有往來,是商務印書館早期最重要的作者之一,眾多現當代名家受到林譯小說和林紓古文的影響。他還與嚴復、陳璧、陳寶琛、謝章鋌、林旭等閩籍名士過從甚密,其學術活動和據此建立的文化圈成為近代福州文化的獨特現象。因此,無論林紓在中國近代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作用,還是他個人的學術思想、學識品格,都還有許多極具研究價值的領域,有的尚未開拓。研究林紓,不但是弘揚林紓精神以用于大學文化建設,同時也是對近現代文化精神的繼承與弘揚。
(二)如何弘揚林紓的文化品格與文化遺產,為建設當代大學文化服務還指出: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3]林紓身上的人格正氣和愛國情懷,秉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折射出中華傳統文化人的優秀品質。林紓“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應該說,林紓的人格氣質與文化品格,是復雜的,多面的。他也不免有彷徨,有落伍之舉,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但是,林紓并非一生“反動”,就是在晚年也并非全面“反動”。就第一部分我們總結出來的林紓的四個方面的人格魅力與文化品格,縱觀林紓的一生,其人格氣質與主流品格是積極的,向上的,是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我們撥開‘唯政治’的帷幕,對林紓的復雜人生進行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對林紓的心靈世界進行進一步解讀與詮釋,就可以發現:林紓一生,心系民族、儆醒社會,耕耘學問、爭理衛道,教書育人、獎掖后進,畏天循分、忠義俠膽。他有開風氣之先的勇氣,也有即便‘守舊’并不失人格的豪氣,不依附權貴,不憑據世態。他是一個敢于擔當的文化人。其為人、為教師、為學,令人景仰。”他的心系民族、儆醒社會的心靈世界,擔當精神,足以為當代學子修身正德的榜樣;他的“畏天循分”、忠義俠膽的人格正氣,在今天道德滑坡、物欲橫流的社會,足以讓人們儆醒;他的深廣博愛的人道情懷,可以教育后人應該如何培育自己的親情、友情、鄉情,知道感恩;而他熾熱的愛國情懷,更是今天培育愛國主義情操的一個生動的樣本。作為一名教師,林紓懷著強國理想在教學,帶著真摯感情在教學。林紓對學生之摯愛與厚望之切常常在課堂上表露無遺,其心可鑒,其情可感,堪稱師表,當令人敬仰,深值弘揚。大學特色文化建設既是對傳統文化積淀的堅守,吸收優秀的文化遺產,更要轉化成為新時期大學文化內涵建設的提升。這是認識和弘揚林紓文化遺產的目的。
三、結語
福建工程學院弘揚林紓文化品格的指導思想,就是突出林紓品質中的正能量,把林紓的心系民族、警醒社會的心靈世界、“畏天循分”、忠義俠膽的人格正氣、關心民瘼同情百姓、憂民疾苦的樸素情感、執著的愛國情懷、報國之心,結合新形勢的特點,用于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在具體措施方面,一方面,學校成立專門機構,深入挖掘林紓的文化品格與精神特質,客觀、公正地評介林紓,還原林紓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教育史上應有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學校還在全校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宣傳林紓的文化精神,整理林紓全集,出版《林紓書畫集》,選編林紓的優秀作品,編成《林紓讀本》,并作為全校選修課教材進入課堂。這些具體措施,目的在于激活林紓文化品格之生命力,讓全校師生感知林紓精神的存在;通過林紓精神世界及人格氣質、情操情懷的展現,讓全校師生領悟林紓的人格魅力;通過林紓人生經歷及堅定信念的顯現,讓全校師生感受林紓的激勵;通過林紓的文化內涵及當代啟示的呈現,讓全校師生內化林紓的文化精華,使林紓的道德文章、精神思想發揚光大。弘揚林紓的文化品格,對福建工程學院的大學文化建設是有益的,也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作者:吳仁華 郭丹 單位: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