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視域下大學文化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文化和地方文化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所以它們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般和個別的、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大學文化傾向于開放和多元,但其地理范圍始終是有限的;地方文化比較保守,但相對大學而言,其地理邊界又遠超前者。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大學文化是其所在的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它至少是在地方文化的場域中存在和發展。兩者既有沖突的成分,也有互相滲透和影響的因素。
就現實來看,大學和地方分別是各自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體。然而,學校與地方雙方常常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尚未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高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和地方支持高校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更沒有建立穩定的長效合作機制。這主要表現為:地方文化事業發展與地方高校文化建設都缺少文化互動發展的整體規劃,更缺少深度對接與融合協作;雙方沒有保持常態化交流,校地文化互動的頻次、廣度、深度都不夠;校地沒有充分發揮各自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尚未形成互補共進的局面;校地文化互動難以推出文化精品,難以形成品牌文化。為克服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
第一,具備一個明確的認識和態度。首先,地方文化并非完美無瑕,它必需通過自我揚棄和兼收并蓄,充實和豐富大學文化的相關內容;其次,以地方文化為依托,主要是指用地方文化的精神內核去改革和消除大學文化創新面臨的障礙;再次,在大學文化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加入更多地方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地方文化中的人、事、物、活動以及技術、資源、環境等,搭建起它與大學文化的共享平臺和共享理念。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宏觀上、在地方文化的場域空間內來倡導、宣傳大學文化;二是針對不同的師生群體、組織利用地方文化具體的表現形式開展活動。在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強化地方文化的總體特征還是突出個別內容,無論是針對全體干部師生還是面向不同層次和性質的具體的校園人群,都需要嚴謹科學的調研和探索。
第二,把大學文化與地方文化的特質有機結合起來。首先是語義上的結合,就地方文化而言,即在文字表述方面,要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盡可能用意義相似的詞語進行闡釋;其次是文化表征上的體現,即把大學文化滲透到地方的人文古跡、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再次是社會實踐中的貫穿。無論是對個人善舉、集體公益的宣揚還是對不良社會現象的批判,要積極發揮大學文化在重大活動中的引領作用。在兩者結合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用大學的精神文化去塑造和影響地方文化中社會成員的價值信仰,也要注重社會成員原有觀念和常識的思維定勢,特別其固有觀念對大學文化的反向影響。地方文化中的原有觀念與常識所形成的心理與思維模式可能有助于其理解并接受大學文化,也有可能阻礙其接受大學文化。要提高認同的效果,就必須正視公眾原有觀念和常識的消極反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成員思想觀念的正向再造與變革。
第三,依托地方文化建立大學文化創新的過程機制。大學文化創新的過程,也是大學文化內聚外播的演進過程。它內含雙重前提:一是大學文化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這是制約大學文化創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理論務求正確、完整和科學;二是大學文化必須為其成員所需要。這是影響大學文化創新的重要內部因素,因此理論要便于人們理解并能為人們接受和信奉。在此前提下,在實踐探索中,依托地方文化創新大學文化,要強化宣傳推廣,增強心理認同。大學要逐步由以往比較偏重意識形態的強制和灌輸,向尋求社會成員廣泛的價值認同過渡,并貫穿于理論解讀、實踐發展、教育培養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為大學文化的培育踐行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因素。第四,正確認識大學文化的價值理想與社會理性之間的關系。大學文化是現實性和理想性的內在統一。如果僅著眼于社會現實理性,顯然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但脫離社會現實理性提出過高的價值理想追求,則會讓其成員感到遙不可及,從而使大學文化形同虛設,產生信仰危機,加劇社會道德失范。當前,我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轉型、體制轉換等導致各種結構性矛盾集中凸顯并相互交織,價值觀也出現多元并存、新舊交替的局面,人們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劇烈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要彌合大學文化創新所需的理論條件與實際社會情形的失衡,即理論和現實的巨大差距,需要在事實陳述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需要認清現實,按部就班,否則欲速不達。
二、結語
大學文化創新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它不是孤立地閉門造車,而是在追求學術、促進個人成長和成才的同時關照現實、關注社會,體現人文關懷。在這個意義上講,與地方文化的結合,實際上開啟了大學文化創新的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也賦予了大學更多的責任擔當。
作者:鮑軍 胡慶亮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